2005-02-12 22:51:43yinyin

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城市

書寫我的城市記憶啊?
三十多年的生命,一直沒有脫離父母的羽翼,更從沒有長時間的脫離台北縣市,仔細想想,活動的範圍不脫學校、家裡及工作場所,有記憶的地方不少,但有回憶的地方不多,突然發現,我的生活範圍真是狹窄啊!

尤其是求學階段,來來回回就是固定的地方,小時候還是路癡,一個地方不去個三五次是不敢一個人前往的,反而長大了為了工作,走的地方多了,不再那麼沒有方向感,但那些地方從來都不是「我的」。

要書寫十個地方,猛一數還真沒有,那就不要以行政區域為限吧!就將我生命中的點串連,圍成一座屬於我的城市。

1、一個地圖上不存在的家~健軍新村

前二年,我家有一個繞口令,那就是「舊家」「新家」。
二年多年前,當我們口中提到「舊家」時,指的是現在正在住的這塊基地,相對於當時住了十幾年的台北縣中和市,台北市公館這裡是「舊家」,但當國宅終於改建完成後,我們回到「城裡」住,這裡是新房子,新近住的地方,所以它應該是「新家」了,但公館在口中十幾年來一直是舊家,現在突然變成新家,舊家就變成住了十幾年的中和南勢角那裡,就這樣「舊家」「新家」困擾了我們好一陣子。
但沒有異議的,「健軍新村」是舊家,而且是已經從地圖上消失的舊家,那二大棟鐵皮房子,上下兩層各住了十幾戶人家,柏油覆蓋著半圓形的屋頂。長長黑暗的甬道,從早到晚都亮著昏黃的燈泡,兩側住家門戶相對,而且每戶只有十坪大小,一房一廳,客廳飯廰在我的記憶中就是同一個地方,臥室書房也沒有麼不同,靠窗放著書桌就是書房,後方就是全家人睡著的併起來的鐵架床。
甬道的一端是三條公共廚房(但每一家都有獨立的石製流理台、水槽和瓦斯台,主婦面對著炒菜鍋,一轉身身後就是放碗櫥的枱子,那個空間即使老公有意進去幫忙都會被趕出來的,最裡面一戶炒了菜端出來,每一家都知道她炒了什麼菜,她也知道每一家做了什麼料理)、公共廁所(男女各一邊,那是我小時候的惡夢)和公共浴室二大間(洗澡要先到廚房燒水,然後接滿一盆水全家洗),隔著一個小小的公共曬衣場,對面就是另一棟鐵皮房子,兩棟合計至少有四、五十戶人家。
這裡是所謂的眷村,一樣充滿大江南北的口音和味道,但似乎又和竹籬笆外的春天、孽子那筆下寫的眷村不太一樣,但一樣充滿了許多特別的記憶,也許,有一天我再慢慢從記憶中挖出來,寫下來。

2、汀州路的金石堂

唸高中我已經搬到台北縣了,但就讀台北市的學校,每天仍然要到「舊家」公館這邊轉公車,那時,捷運根本都沒聽過,坐車的公車站牌在靠近福和橋這一端,經過那一段短短、擠擠的,以小李豬血糕等小吃聞名的夜市小街,就是東南亞戲院和金石堂。
每天傍晚以及週六中午下班下課時間,那時的公車常常運氣不好要等很久,即使等到了,尖峰時間的人擠人讓大家都是一副臭臉,夏天還要加上一身臭汗,為了擠上車有時還要粗魯一點才成。嗯,不是說自己多淑女,純粹不想跟陌生人有近距離的接觸,所以,金石堂就是我的最佳避難地,躲過尖峰時間。
每天傍晚可以花二個小時,每個周末則可以耗四五個小時,有冷氣又可以看免錢的書,那三年我在金石堂可著實看了不少課外讀物、省了不少的錢,外加一雙「勇健」的腳力。
感謝它並沒有倒,現在依然屹立不搖。

3、東南亞夜市
說完了金石堂,當然不能不說說那段短短的小吃街,常常要穿越那裡走到東南亞和金石堂,說我沒有停下來吃東西,那就真是天大的謊言。
十幾年,這裡可以說是有改變,也可以說沒什麼改變。從羅斯福路這頭,十幾年來每天就是「最後一天四個十元的」麻糬小車;光賣大腸麵線及臭豆腐就人滿為患的小店,先後換了幾任老闆,越換越年輕,因為前任老闆賺夠退休了,換年輕人甚至大學生來繼續賺;中間段的蝦仁羹、魷魚羮冬粉及一包二十元的切好水果;到尾巴那裡炒麵、炒米粉、蚵仔煎、雞蛋煎及小李豬血糕。
這裡也是第一次讓我深刻體認到原來「城裡」和「市郊」的物價是不同的,當時這裡所有小吃硬是比中和全部貴五元。
十多年,這裡賣的東西有些一直在變,有些沒變。從愛玉冰換到珍珠奶茶、從剉冰店變成現代美式鬆餅、小李豬血糕現在都換兒子小小李出來賣了,不過我比較想念老小李親切的笑容和外省口音。

4、中秋節的台大校園
在升學壓力還不在我的認知中的小學時代,台大校園對我們最大的吸引力只在中秋節夜晚,聞名的椰林大道下,一塊塊的草地被每一家分割,舖上塑膠布,擺上月餅就是最佳的賞月地點。
那個時候的中秋節還不流行烤肉,大家還是很傳統地吃月餅、柚子配茶,不若日本賞櫻花時有人高唱卡拉OK的喧鬧,但記得鄰居一起談笑的聲響,還有長長的台大校園中到處都坐滿了人。印象中的中秋節,校園內亮得跟白天一樣似的,有沒有真的在賞月我是不記得了,我只記得小孩子搶著撿掉在地上乾掉的椰子葉,厚厚的葉柄是孩子拖著跑來跑去的轎子,磨擦地面沙沙的聲音忽遠忽近。

5、指南宮
聽說指南宮主祀的是呂洞賓,他因為自己情路不順記恨,所以情人們不能一起去拜指南宮,會分手。但這詛咒應該是不適用已經結成連理的家庭中。
小學時有好長一段時間,住在「健軍新村」的我們有三家鄰居,每到週日就會背起鍋子、碗筷和麵線、青菜,爬著九百多級階梯到指南宮,然後再往後山走,選定一處涼亭,到附近的水塔接水然後煮麵吃,午後聊一陣子後就打道回府。
懶得運動的小孩,每到週日早上都嘟著嘴早起揮汗爬山,還要背著一個大背包,我小學畢業時就有一六三高了,雖然女孩子也是要幫家長分擔背東西,所以週日上都挺不開心的,但等吃了東西後就什麼都忘了,而現在想起來,也是一段再也回不去的過去。

6、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
在大安森林公園還沒有影子之前,中正紀念堂的大魚池是假日全家最佳的踏青地點,又近、又輕鬆,餵魚看著那些鯉魚擠在一起搶食,有種變態殘忍的快感。還常常可以看到有新娘子在拍照,雖然常常覺得地方大到走得有點累,而且什麼大忠門、大孝門的,好容易迷路。
有了捷運之後,到中正紀念堂又更方便了,尤其是看戲聽音樂時,我在開演前二十分鐘出門,幾乎都準準地在開演前三分鐘衝入場,雖然趕路時有點累、有點小緊張,但那種時間掐得剛剛好的感覺,有時候是我看戲之外的另一項得意。

7、興南夜市

住了十多年的中和市,最早大家都會說「哇,你們敢住在那裡哦,到處都是流氓耶!」,有沒有流氓我是不知道啦,反正十多年都沒見過,我只知道,後來當我說我家離興南夜市走路只要三分鐘,大家又都羨慕得很了。
不過,好像越近的地方就越少去,我不喜歡人擠人,也沒有逛夜市買東西的習慣,聽到有人專門坐車到中秋逛夜市,我的驚奇不亞於他們聽到我竟然不知道夜市裡那攤鹹酥雞最好吃。
會認真逛興南夜市大概只在除夕,因為沒事做沒電視好看,只好擠著湊熱鬧,順便拗我媽買新衣服。

8、三介廟

一個小小的廟,有不有名不大清楚,最大的回憶在於工作需要交通因素,雖然有汽車駕車,但沒上過路更重要沒錢買車、沒地方停車,退而求其次改騎摩托車,但我那時連腳踏車都不會,於是朋友陪著我在那裡好幾個夜晚在昏黃的路燈下學騎摩托車。

9、烘爐地

台北縣中和著名的土地公廟,現在以環山路春天的櫻花及高大的土地公像而聞名,我家離烘爐地坐車還要十幾二十分鐘,但在我家樓頂,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烘爐地的燈火,白天就可以看到土地公像。夜晚的燈景非常漂亮,尤其是夜深人靜沒有吵雜聲時,路上移動的車燈也少了一些,迷迷茫茫的,我覺得那時更漂亮。

10、夜晚的大安森林公園

我不大認識白天的大安森林公園,反而是晚上的大安森林公園我更喜歡。
我常常晚上十點過後騎著腳踏車到大安森林公園週邊繞圈圈運動,那時路上車少、走路等公車的人也少,騎車不用閃人。
晚上的大安森林公園很有意思,有很多人在運動,慢跑、騎車、快走,也有人溜狗、散步,人行道邊的坐椅上有情人相擁,也有朋友談天,還有一組練非洲鼓的團體,幾乎每天都在涼亭裡練習,咚咚的鼓聲常吸引我停下來欣賞。
公園內也有很多人,有時我會把車騎進去,看看裡面各式各樣的人在做著些什麼事,只不過,我一直搞不清楚大安森林公園到底能不能騎腳踏車,外面的牌子上是有禁止騎車入內的標示,但好多人都在裡面,晚上還比白天更多,大家都騎得理直氣壯,行人也視若無睹。
哦!還常碰到有人在拍戲哦,一堆人架著一堆燈,運動的人面無表情地經過繼續運動,拍戲的不斷調整燈光一在重覆相同的動作,很少有人會停下來的圍觀,大家各做各的,思空見慣。
而我最喜歡邊騎邊東張西望,有時看著街景,有時抬頭看看飄動的樹葉,有時低頭欣賞搖動的樹影和自己騎車的身影,看著輪子轉動,常常幻想自己正在拍電影,上演著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