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5 16:08:45晴天
後結構主義中「文本的生產性」觀念─德希達的觀點
一、德希達的觀點─讀與寫的雙重活動(170-188)
巴最終視讀者為寫作者,德希達的看法大體一致。楊大春指出,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畢竟是一種消解理論或抵制理論的理論;因此,我們主要是從其閱讀策略與技巧中看到「何為解構?」,而將解構主義視為一種「閱讀方式」。(170)
﹝一﹞閱讀成為讀與寫的雙重活動(170-171)
德希達將文本視為解購對象,其解構的內蘊、步驟、方法和獨特性,不是一種空洞的理論,而是直接體現在他對文本的閱讀中。
解構批評不像傳統批評理論那樣具規範性、指導性,因為它並未制定框架讓批評者依循。它的方法是:對具體文本細讀,其閱讀並不褒貶原文而是對其進行重寫﹝改寫﹞;讀者有權讀進自己所想的並可引入其他人的東西。
由此,文本成為開放性的媒介,作者不具權威地位,而閱讀則成為讀和寫的雙重活動。
1.《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和遊戲》:傳統閱讀和解構閱讀(171-174)
德希達區分兩種閱讀:傳統閱讀&解構閱讀(171-172)
傳統閱讀 解構閱讀
指向文本的可讀性、可理解性 指向文本的不可讀性、可寫性
是重複性閱讀(Repetitive Reading) 是批評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
以結構主義為代表,尋求的是譯解文本,夢想找到真理和起源 解構文本,不再關注真理、尋找起源,只肯定閱讀遊戲本身
立意在於進行客觀解釋,讓讀者和作者溝通;作者是權威,意圖干預讀者的閱讀理解,讀者只消極被動地複述作者的意思 讀者的自主性提高,因為作者已死,讀者可以任意閱讀文本,而以遊戲性取代客觀性;由此,體現出讀者的創造性和生產性
2. 傳統閱讀&解構閱讀的關係:非對立,而是互補的(172)。
儘管區分兩種閱讀,但實際解構運作,必定是透過傳統閱讀來進行解構閱讀;由傳統閱讀進行重複、重建、解釋原文的工作,在此基礎上解構文本;只不過對解構閱讀來說,傳統閱讀只是最初環節,唯有透過批評性閱讀才能解構文本。
3.解構閱讀的策略:尋找文本中的「邊緣」﹝德希達用語﹞或「盲點」﹝德‧曼用語﹞,以之為媒介或突破點來發現文本閱讀的多種可能性﹝即文本意義的播撒, 文本自身的解構性所在﹞,以重寫文本(173)。
德希達的作品都得益於對某作者某作品的改寫,是在文本「原文」的基礎上「合法地剽竊」、改寫─透過引用原文並換個角度重新審視安排﹝拼貼﹞,立場和觀點便與原文明顯不同。
4.解構閱讀的目的:不在發現本具有的意義,而是發現意義在不斷增殖。(173-174)
史碧娃克(Gayatri Spivak)女士指出:「解構是一種生產性的而不是保護性的閱讀。」前者要求文本向讀者開放,容忍讀者意見;後者旨在維護原文及作者的合法地位,不容讀者表達看法。
但解構閱讀並非棄原文於不顧,只是將原文以另一種方式描述,視原文為工具;是透過文本的歧義,展開概念遊戲的重新描述。
﹝二﹞解構理論注重內部突破策略:從文本內部尋找原文歧義,以顛覆原文(174-178)
1.德希達的解構方法著眼於內部顛覆:「解構運作並不從外部摧毀解構。外部摧毀是不可能的、無效的,也不可能攻克準確目標,除非居於這些結構之內。」解構應當「從舊的結構中借用顛覆的策略和經濟學的資源。」
(1)從文本內部尋找原文歧義的例子,如:德希達解構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德努篇〉(Phaedrus),重新賦予詮釋而完成論文〈柏拉圖的藥店〉;便是借用該篇當中蘇格拉底對斐德努所說的一段神話中將文字比喻為藥,進而以具有歧義的「藥」(Pharmakon)概念,作為突破口和媒介,以「藥」為線索來重新審視柏拉圖的所有作品,重新描述其文本;顛覆了以往學者對柏拉圖此文本的詮釋,也從文本內部瓦解了原文(174-175)。
(2)傳統閱讀與解構閱讀對待歧義的態度不同(176)。
傳統的閱讀或批評力圖消除歧義以恢復單一意義,解構則相反地迷戀概念的歧義,透過把概念的多重含義置入文本,使文本的單一意義消失,從而動搖文本的結構;如此一來,它可用文本內部現成工具來重寫文本,毋須啟用新的概念。
2.另一方面,德希達也杜撰字詞,來表述某些意涵;如創「Diff´erance」﹝衍異﹞一詞,來說明詞或概念的意義播撒(176-177)。他認為任何詞語、概念都具有時間上的「延誤」和空間上的「分化」的性質,此即「Diff´erance」;每個符號都會沿著時間和空間展開差異,進行延誤和分化兩種運動,而在兩種運動的交錯中,意義變得不確定。
而「Archi-wirting」﹝原書寫﹞則只先於文字之前存在的一種書寫,但非模仿聲音的拼音文字,非具象實體的文字,而是衍異 (diff´erence)的同義詞;透過創造原書寫一詞,書寫便不是話語的模仿,聲音和文字也就沒有先後優劣的二元對立之分,「書寫」由此成為曖昧多變的符號遊戲。
3.總之,德希達對文本的內部顛覆,是透過文本內部的歧義來進行一系列的概念遊戲﹝詞源分析、概念嫁接,一詞多義﹞,使文本具有不確定性,開啟文本閱讀的多種可能性以消解其原有的單一意義(177)。
巴最終視讀者為寫作者,德希達的看法大體一致。楊大春指出,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畢竟是一種消解理論或抵制理論的理論;因此,我們主要是從其閱讀策略與技巧中看到「何為解構?」,而將解構主義視為一種「閱讀方式」。(170)
﹝一﹞閱讀成為讀與寫的雙重活動(170-171)
德希達將文本視為解購對象,其解構的內蘊、步驟、方法和獨特性,不是一種空洞的理論,而是直接體現在他對文本的閱讀中。
解構批評不像傳統批評理論那樣具規範性、指導性,因為它並未制定框架讓批評者依循。它的方法是:對具體文本細讀,其閱讀並不褒貶原文而是對其進行重寫﹝改寫﹞;讀者有權讀進自己所想的並可引入其他人的東西。
由此,文本成為開放性的媒介,作者不具權威地位,而閱讀則成為讀和寫的雙重活動。
1.《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和遊戲》:傳統閱讀和解構閱讀(171-174)
德希達區分兩種閱讀:傳統閱讀&解構閱讀(171-172)
傳統閱讀 解構閱讀
指向文本的可讀性、可理解性 指向文本的不可讀性、可寫性
是重複性閱讀(Repetitive Reading) 是批評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
以結構主義為代表,尋求的是譯解文本,夢想找到真理和起源 解構文本,不再關注真理、尋找起源,只肯定閱讀遊戲本身
立意在於進行客觀解釋,讓讀者和作者溝通;作者是權威,意圖干預讀者的閱讀理解,讀者只消極被動地複述作者的意思 讀者的自主性提高,因為作者已死,讀者可以任意閱讀文本,而以遊戲性取代客觀性;由此,體現出讀者的創造性和生產性
2. 傳統閱讀&解構閱讀的關係:非對立,而是互補的(172)。
儘管區分兩種閱讀,但實際解構運作,必定是透過傳統閱讀來進行解構閱讀;由傳統閱讀進行重複、重建、解釋原文的工作,在此基礎上解構文本;只不過對解構閱讀來說,傳統閱讀只是最初環節,唯有透過批評性閱讀才能解構文本。
3.解構閱讀的策略:尋找文本中的「邊緣」﹝德希達用語﹞或「盲點」﹝德‧曼用語﹞,以之為媒介或突破點來發現文本閱讀的多種可能性﹝即文本意義的播撒, 文本自身的解構性所在﹞,以重寫文本(173)。
德希達的作品都得益於對某作者某作品的改寫,是在文本「原文」的基礎上「合法地剽竊」、改寫─透過引用原文並換個角度重新審視安排﹝拼貼﹞,立場和觀點便與原文明顯不同。
4.解構閱讀的目的:不在發現本具有的意義,而是發現意義在不斷增殖。(173-174)
史碧娃克(Gayatri Spivak)女士指出:「解構是一種生產性的而不是保護性的閱讀。」前者要求文本向讀者開放,容忍讀者意見;後者旨在維護原文及作者的合法地位,不容讀者表達看法。
但解構閱讀並非棄原文於不顧,只是將原文以另一種方式描述,視原文為工具;是透過文本的歧義,展開概念遊戲的重新描述。
﹝二﹞解構理論注重內部突破策略:從文本內部尋找原文歧義,以顛覆原文(174-178)
1.德希達的解構方法著眼於內部顛覆:「解構運作並不從外部摧毀解構。外部摧毀是不可能的、無效的,也不可能攻克準確目標,除非居於這些結構之內。」解構應當「從舊的結構中借用顛覆的策略和經濟學的資源。」
(1)從文本內部尋找原文歧義的例子,如:德希達解構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德努篇〉(Phaedrus),重新賦予詮釋而完成論文〈柏拉圖的藥店〉;便是借用該篇當中蘇格拉底對斐德努所說的一段神話中將文字比喻為藥,進而以具有歧義的「藥」(Pharmakon)概念,作為突破口和媒介,以「藥」為線索來重新審視柏拉圖的所有作品,重新描述其文本;顛覆了以往學者對柏拉圖此文本的詮釋,也從文本內部瓦解了原文(174-175)。
(2)傳統閱讀與解構閱讀對待歧義的態度不同(176)。
傳統的閱讀或批評力圖消除歧義以恢復單一意義,解構則相反地迷戀概念的歧義,透過把概念的多重含義置入文本,使文本的單一意義消失,從而動搖文本的結構;如此一來,它可用文本內部現成工具來重寫文本,毋須啟用新的概念。
2.另一方面,德希達也杜撰字詞,來表述某些意涵;如創「Diff´erance」﹝衍異﹞一詞,來說明詞或概念的意義播撒(176-177)。他認為任何詞語、概念都具有時間上的「延誤」和空間上的「分化」的性質,此即「Diff´erance」;每個符號都會沿著時間和空間展開差異,進行延誤和分化兩種運動,而在兩種運動的交錯中,意義變得不確定。
而「Archi-wirting」﹝原書寫﹞則只先於文字之前存在的一種書寫,但非模仿聲音的拼音文字,非具象實體的文字,而是衍異 (diff´erence)的同義詞;透過創造原書寫一詞,書寫便不是話語的模仿,聲音和文字也就沒有先後優劣的二元對立之分,「書寫」由此成為曖昧多變的符號遊戲。
3.總之,德希達對文本的內部顛覆,是透過文本內部的歧義來進行一系列的概念遊戲﹝詞源分析、概念嫁接,一詞多義﹞,使文本具有不確定性,開啟文本閱讀的多種可能性以消解其原有的單一意義(177)。
﹝三﹞解構理論啟用了一種曖昧的邏輯:不維護傳統,但也不啟用對抗的邏輯(178-183)
1.用模棱兩可,看似恭維實則詆毀的話語,來動搖哲學等傳統。德希達明白人們無法擺脫傳統,他以耳膜為喻,外部聲音需透過耳膜才能被接受,聲音過猛反而會震破耳膜,人們一旦聽不到就無法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178)。因此,人們可以改變策略,用曖昧的話語讓傳統慢慢產生偏離;即使無法使傳統產生完全的改變(179)。
2.德希達不願作傳統維護者,但也不與之針鋒相對或正面對抗;而是在傳統中不知不覺地注入新元素,使得人們還在維護的那個傳統悄悄地產生改變。
(1)社會和人群是傳統的忠實永護者,企圖以吶喊或攻擊來掩蓋它是困難的;故德希達走的是另一條曲折迂迴的道路,主張停留在中間地帶,他發現在此地帶變革與傳統有染,而傳統也對變革保持開放姿態)(180)。
(2)一昧地反傳統,實際上是落入傳統的非此即比、不贊成就反對的邏輯的窠臼。與一昧反傳統者不同,解構主義的策略是:使二值對立的筆直界線鬆動,讓其錯位或脫臼,進而傾斜、交錯、相互滲透,以避免正面、直接的衝突(181)。
3.傳統哲學中存在著兩極─建構與破壞,解構理論則介於兩者之間(180-181)。
傳統哲學中的建構路線 中間路線 傳統哲學中的破壞路線
黑格爾 德希達 尼采
設計和製造哲學、文化產品的工程師,致力於建設邏輯體系的工程 既不建構也不破壞,是幹零活者(Bricoleur),利用具體文本中的現成工具和零星廢料,對文本敲打、修補;寄生在文本的縫隙中,既增殖文本又削弱之 是哲學、文化領域的爆破專家,要拆毀前人建構的高樓大廈
有如蒼天大樹 寄居大樹的長春藤,因大樹而有生命,但也影響、改變大樹﹝讓文本內在
因素因而運轉﹞ 企圖將大樹連根拔起者
被看做形上學家 有幹零活者的自由超然,而不被建構或破壞的壓力束縛 被看作虛無主義者
家 流浪漢 叛逆者
4.關於解構主義的曖昧邏輯,美國文學理論家B.Johnson指出解構主義陳述了一種「新邏輯」─既不說either/or也不說both/and,甚至不說neither/nor,但同時它並不拋棄上述任一者(183)。
顯然,解構主義的思路沒有邏輯根據,也不在乎保守或創新;它不固執地堅持某種思維方式,而是實用、靈活地對待之;曖昧地承認多種因素,使得解構邏輯成為各種「舊邏輯」的包容者或重新組合的媒介。
﹝四﹞解構憑藉寄生而得以可能:解構閱讀具有寄生性(183-188)
1.解構理論的「雙重閱讀」(Double Reading):區別重複性閱讀及批評性閱讀,但後者是基於前者而進行,將兩者皆融入解構策略中,此即解構理論的雙重閱讀(183)。
2.雙重閱讀之所以存在,是因批評性閱讀必須有所寄託,亦即解構閱讀具有寄生性(184)。
德希達在《論書寫學》中,指出傳統批評作為批評性閱讀的基礎、工具之必要:「重複性評論的環節在批評性閱讀中無疑有其地位,然而,要承認和尊重它的所有的經典闡釋是不易的,並且需要運用傳統批評的所有工具。但是,沒有這種承認和尊重,批評性生產將會有漫無方向發展的危險,而且差不多會讓自己無所不說。」(185)重複性閱讀作為批評性閱讀的生產的基地以及媒介,對後者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3.德希達《論書寫學》中對盧梭作品的閱讀,便體現了此種雙重閱讀(186)。
德希達閱讀盧梭《論語言的起源》,並在閱讀中嫁接盧梭其他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愛彌兒》、《懺悔錄》等。他認為:
傳統的批評論點 德希達的觀點
認為《論》著的基本觀點是:聲音在書寫之前誕生,並較書寫具有優先性 認為盧梭在書中說出他並未打算說的「補充邏輯」:書寫是對聲音的補充、代替,但聲音和書寫都是原書寫的替代,兩者是相互補充、替代的
補充邏輯不是盧梭明確表達的,而是文本自我解購所產生的。德希達的工作即在於─揭示盧梭「打算說的」和「說了卻未打算說的」之間的關係;前者可透過傳統閱讀來獲得解釋,後者則只能由解構閱讀來揭示,兩者各有地位;但在嚴格的意義上說,解構閱讀寄生於傳統閱讀,前者依據後者而展開(187)。
4.解構閱讀「寄生」於傳統閱讀,但不完全依賴之;兩者並非一主一客,而是兼為主客(187-188)。
米勒藉由Parasite﹝寄生者﹞一詞的分析,說明「寄生」的複雜含義。Parasite在希臘或拉丁語中都有歧義,不僅意指做客的客人﹝食客﹞也意指作東的主人,並未明確區分主客。
由此,解構閱讀和傳統閱讀的關係,就如坐在食物旁的同桌食客一般。米勒以雪萊〈生命的凱旋〉一詩為例(188):
別的詩或詩評﹝作為雪萊的食物﹞
│
吃
雪萊〈生命的凱旋〉﹝作為詩評家的食物和主人﹞
│
吃
各種詩評家﹝寄生或吞食雪萊的詩,彼此之間也互吃﹞
5.傳統閱讀和解構閱讀雖彼此爭奪但也相互包容。解構理論將兩者同時包含在自己的戰略中,表明其與傳統批評的複雜的寄生關係。解構總是停留在一個中間地帶,與傳統若即若離但最終則以傳統為生存媒介。
1.用模棱兩可,看似恭維實則詆毀的話語,來動搖哲學等傳統。德希達明白人們無法擺脫傳統,他以耳膜為喻,外部聲音需透過耳膜才能被接受,聲音過猛反而會震破耳膜,人們一旦聽不到就無法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178)。因此,人們可以改變策略,用曖昧的話語讓傳統慢慢產生偏離;即使無法使傳統產生完全的改變(179)。
2.德希達不願作傳統維護者,但也不與之針鋒相對或正面對抗;而是在傳統中不知不覺地注入新元素,使得人們還在維護的那個傳統悄悄地產生改變。
(1)社會和人群是傳統的忠實永護者,企圖以吶喊或攻擊來掩蓋它是困難的;故德希達走的是另一條曲折迂迴的道路,主張停留在中間地帶,他發現在此地帶變革與傳統有染,而傳統也對變革保持開放姿態)(180)。
(2)一昧地反傳統,實際上是落入傳統的非此即比、不贊成就反對的邏輯的窠臼。與一昧反傳統者不同,解構主義的策略是:使二值對立的筆直界線鬆動,讓其錯位或脫臼,進而傾斜、交錯、相互滲透,以避免正面、直接的衝突(181)。
3.傳統哲學中存在著兩極─建構與破壞,解構理論則介於兩者之間(180-181)。
傳統哲學中的建構路線 中間路線 傳統哲學中的破壞路線
黑格爾 德希達 尼采
設計和製造哲學、文化產品的工程師,致力於建設邏輯體系的工程 既不建構也不破壞,是幹零活者(Bricoleur),利用具體文本中的現成工具和零星廢料,對文本敲打、修補;寄生在文本的縫隙中,既增殖文本又削弱之 是哲學、文化領域的爆破專家,要拆毀前人建構的高樓大廈
有如蒼天大樹 寄居大樹的長春藤,因大樹而有生命,但也影響、改變大樹﹝讓文本內在
因素因而運轉﹞ 企圖將大樹連根拔起者
被看做形上學家 有幹零活者的自由超然,而不被建構或破壞的壓力束縛 被看作虛無主義者
家 流浪漢 叛逆者
4.關於解構主義的曖昧邏輯,美國文學理論家B.Johnson指出解構主義陳述了一種「新邏輯」─既不說either/or也不說both/and,甚至不說neither/nor,但同時它並不拋棄上述任一者(183)。
顯然,解構主義的思路沒有邏輯根據,也不在乎保守或創新;它不固執地堅持某種思維方式,而是實用、靈活地對待之;曖昧地承認多種因素,使得解構邏輯成為各種「舊邏輯」的包容者或重新組合的媒介。
﹝四﹞解構憑藉寄生而得以可能:解構閱讀具有寄生性(183-188)
1.解構理論的「雙重閱讀」(Double Reading):區別重複性閱讀及批評性閱讀,但後者是基於前者而進行,將兩者皆融入解構策略中,此即解構理論的雙重閱讀(183)。
2.雙重閱讀之所以存在,是因批評性閱讀必須有所寄託,亦即解構閱讀具有寄生性(184)。
德希達在《論書寫學》中,指出傳統批評作為批評性閱讀的基礎、工具之必要:「重複性評論的環節在批評性閱讀中無疑有其地位,然而,要承認和尊重它的所有的經典闡釋是不易的,並且需要運用傳統批評的所有工具。但是,沒有這種承認和尊重,批評性生產將會有漫無方向發展的危險,而且差不多會讓自己無所不說。」(185)重複性閱讀作為批評性閱讀的生產的基地以及媒介,對後者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3.德希達《論書寫學》中對盧梭作品的閱讀,便體現了此種雙重閱讀(186)。
德希達閱讀盧梭《論語言的起源》,並在閱讀中嫁接盧梭其他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愛彌兒》、《懺悔錄》等。他認為:
傳統的批評論點 德希達的觀點
認為《論》著的基本觀點是:聲音在書寫之前誕生,並較書寫具有優先性 認為盧梭在書中說出他並未打算說的「補充邏輯」:書寫是對聲音的補充、代替,但聲音和書寫都是原書寫的替代,兩者是相互補充、替代的
補充邏輯不是盧梭明確表達的,而是文本自我解購所產生的。德希達的工作即在於─揭示盧梭「打算說的」和「說了卻未打算說的」之間的關係;前者可透過傳統閱讀來獲得解釋,後者則只能由解構閱讀來揭示,兩者各有地位;但在嚴格的意義上說,解構閱讀寄生於傳統閱讀,前者依據後者而展開(187)。
4.解構閱讀「寄生」於傳統閱讀,但不完全依賴之;兩者並非一主一客,而是兼為主客(187-188)。
米勒藉由Parasite﹝寄生者﹞一詞的分析,說明「寄生」的複雜含義。Parasite在希臘或拉丁語中都有歧義,不僅意指做客的客人﹝食客﹞也意指作東的主人,並未明確區分主客。
由此,解構閱讀和傳統閱讀的關係,就如坐在食物旁的同桌食客一般。米勒以雪萊〈生命的凱旋〉一詩為例(188):
別的詩或詩評﹝作為雪萊的食物﹞
│
吃
雪萊〈生命的凱旋〉﹝作為詩評家的食物和主人﹞
│
吃
各種詩評家﹝寄生或吞食雪萊的詩,彼此之間也互吃﹞
5.傳統閱讀和解構閱讀雖彼此爭奪但也相互包容。解構理論將兩者同時包含在自己的戰略中,表明其與傳統批評的複雜的寄生關係。解構總是停留在一個中間地帶,與傳統若即若離但最終則以傳統為生存媒介。
想找一本較具親和力的德希達相關書籍的人
2009-04-12 22:07:53
請問你看的是哪一本書?
你提到很多重點都是我想知道的
能否麻煩你告知
感激不盡!!
版主回應
我看的是楊大春的《後結構主義》,揚智出版社出版;不過,可惜不是專門探討德希達的論述,但我覺得這本書深入淺出﹝揚智的學術著作風格﹞,對於釐清一些觀念很有幫助,不會有看沒有懂,可以作為輔助^^。
2009-04-13 02:52:26
一個學生
2008-06-21 15:02:48
可能沒回答到你的問題,還是找書來看比較清楚喔~ 2014-07-12 19:17:35
不好意思
我想請問一下
由解構主義觀點,是如何看待後結構主義的
如果這位高手有線索,可以給個提示嗎?
謝謝
版主回應
你好,我不是個高手啦!西方理論太過駁雜,很難搞懂的,只是一知半解罷了~至於解構如何看待後結構,若是純粹針對文本,後結構主義認為文本的意義是由讀者決定的,每個讀者有不同的解釋;解構主義則完全否定有固定的意義,持比較極端、虛無的看法~可能沒回答到你的問題,還是找書來看比較清楚喔~ 2014-07-12 19:17:35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