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1 23:21:54yeupkitoki

評心而論(8)-不再長恨的長恨歌

不得不承認,總有些文字是無法用電影手法處理的。──跨年夜時,見識到王安憶的「長恨歌」如何在電影裡失了原味。

姑且不論王安憶與張愛玲的調性功力,但至少王安憶、王安憶的作品是很「上海」的。細膩的刻劃,總能讓人對當年的十里洋場心生嚮往。或是內斂的情感描繪,每張臉龐妝飾下似也掩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愁思心緒。……

只可惜,一切的想像空間都在電影裡幻滅了。一度還以為自己沒慧根,懷疑自己看不透王安憶的精髓。後來跟一位也看過長恨歌的朋友討論時,才發現兩人都對此片有種傻眼之感。

她說上海的味「不太夠」;我回覆「不是不太夠──是根本沒有!」試想相同的劇情若換在廣州或北京開拍,其實是一點也不突兀的。不但對當年的上海生活沒有深入的鏡頭,就連女主角王琦瑤〈鄭秀文飾〉的腔調,更是港式的國語!……

不但眼所能見、耳所能聞的視覺聽覺,都失了上海味;就連人物的心理,也沒了深沉之內斂。如果說長恨歌是奇女子王琦瑤的故事,從此部電影中,我還看不出「奇」在哪裡!與其說是長恨歌,不如說是一部「一個女人與四個男人」的故事吧!可能後者的標題還會比較吸引票房吧!

無法深切地呈現上海味,就不像是王安憶的作品。
不能忠實地刻劃人物的內心戲,那何來喜怒哀樂或是恨之情緒呢?

姑且稱之這是不再長恨的長恨歌吧。──
雖然長恨的是,看過王安憶原著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