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2 16:59:50是非大寨

【典範省思】

典範省思

一、《論語》: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孔子對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二、《墨子》

1. 「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2. 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3. 當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為君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

4. 司國君固國之賢者也,舉國人以法國君,夫國何說不治哉﹖察國君之所以治國,而國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國之義,是以國治。

    依儒家和墨子的觀點,身為一個國家領導者,就應該具有領導者的美德,也就是具有道德。小孩會向大人學習,而大人會向上位者學習,因為人民具有學習能力,且國家領導者是全國人民的目光焦點,故國家領導者更必須要以身作則,以達到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之效。

    而如今民主社會,國家領導者總統是由群眾民選出來的,政治即是管理眾人之事,或是說,政治為服務眾人之事。總統因為必須具有足夠的能力和道德,才能為國家和人民獲得最大利益與幸福;反觀總統若不行道德之事,因媒體的無限報導,人民又群起仿效,舉國皆行不義,國家、社會豈不大亂!?

故國家領導者不僅需成為道德君子,更應該用行動來感化人民,使人民也產生必須具有道德的自覺,如此一來,人民能放心地將國家交予總統管理,人民求其放心,亦能專心於經濟、教育等能提升國力基礎之事,國家社會便能安定。

與台灣社會的現實狀況作一省思,不難發現到現今的社會道德淪喪、日風日下。人作學問本應經世致用,如果不能將自己所知的理論付諸實行,則學來的知識就無益於社會,那就是無用之學。試觀之台灣社會政治,某些以前之上位者也掛名哲學系之畢業生,但並未做到所謂人民的道德規範,反而挑起政黨或種族對立,不僅使人民無所適從,尚有欺民、擾民、愚民之舉,實在令人對社會失望至極。

不只要以個人的出發,進而改變社會,因為我們人除了自己以外,還必須生活於群體之中,所以我們對社會也具有一份責任和義務,「能力愈大,責任愈大。」上位者更應該將群體和社會的責任看得比個人的小利小益來得重要,因為只要每個人都能替社會和群眾著想,社會將會安定、美好許多。

*如您對此文持有任何見解或指教,請至下列網址回覆*

http://city.udn.com/62607/3542070?tpno=0&cate_no=0

感謝您的點閱與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