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2 16:41:29是非大寨

【以德行倫理學反思物化女性之謎】

以德行倫理學反思物化女性之謎

德行倫理學不同於目的論和義務論以行為的傾向為主題,而德行倫理學所強調的是:行為者應該「做」的部份,換句話說,即德行倫理學所重視的是:「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德行倫理學強調道德應該重視人的性格特點、氣質,而非行為的規則,應該重視人的德性,而非履行的義務。所以如何培養德行卓越的人,使其行動會完全基於「良善的動機」,並成為他人主要效法的對象,無庸置疑的成為德行倫理學的主題。

既然德行倫理學首重「德行」的養成,那麼我們在此提出亞里斯多德的「德行」來做為了解。

 

(1)    德行:

亞里斯多德認為,德行是一種習慣養成的氣質傾向,形容一個人慷慨、大方、仁慈,是指他行為上有這些傾向,而這些傾向是可以透過學習而來的。

這是「德行」的典範,而我們必須了解到,有了這樣的典範後,行為者的「動機」,或者說,行為者「良善的動機」才是我們所強調的。

(2)    幸福:

亞里士多德主張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幸福,而追求幸福在於「善」,尤其是「至善」的獲致。他在還沒有指出「至善」是何物之前,先為它訂定了所需要具備的條件;接著指出哪些不符合規定不可以稱之為「善」,不是人的幸福所在,最後再確定人類幸福所繫之「善」的身分。

亞里斯多德提到的「幸福」必須要追求「善」的事物,亞里士多德主張人僅能獲得在其有限能力的範圍內所能獲得的善。

 

從三個面向來探討有物化女性之實的廣告是否合乎德行倫理學(以德行倫理學的角度延續上一篇文章所做的反思)

 

(1)廣告商的面向:

廣告商所追求的是商業利益,拍攝廣告的目的和動機就是為了能夠讓自家遊戲的知名度提升。一般的廣告通常以創意來吸引觀眾,而其創意的種類很多,但是當所謂的創意和社會倫理產生了衝突時,必然引起爭議。

德行倫理學所注重的是其「動機」,追求「善的動機」來達到商業利益。這樣的廣告不僅能博君一笑,還能增加自身商業利益。

然而,廣告商所採用的手法,卻以女性的「生理特徵」來做為廣告的焦點,雖然在程度上有所差異,但其動機卻不可取。

如果以德行倫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追求的「德行」早已被破壞殆盡了。一個「良善的動機」達到最終的「幸福」;一個為了「商業利益」,而使得「幸福」的「善」所具備的規範消失殆盡。我們相信這早已破壞了「德行」和「幸福」的追求。

(2)女主角的面向:

女主角拍攝廣告無疑是為了生存。雖然女主角為了遵守演藝圈的倫理和規範,拍攝了充滿爭議的廣告,但是我們回歸到德行倫理學所談論的「動機」再來做一次檢視。

首先必須假設幾種可能性,如有不足,歡迎指教。

1.為了家人的生活或者為了自我生存,社會的現實面有如洪水猛獸,我們無法忽略麵包的取得,而過著山頂洞人的生活。也因為如此,我們相信這樣的「動機」是良善的,是為了求取「幸福」。

這樣的「幸福」雖然乍看之下是屬於物質上的追求,但其最終目標還是為了讓家人安心的良善動機和精神上的快樂。

2. 女主角以自我道德標準判定廣告內容無所爭議。如果以倫理學來探討,這樣的傾向,較屬於倫理自我主義。在下認為道德標準的確無法取得完全的等號,但是還是有著社會公義、約定俗成的規則,如果明知某廣告會造成物化女性之爭議,而卻以個人道德標準來做判定,是一種倫理自我主義的行為。

而德性倫理所追求的良善動機,在這樣的假設情境下,是不存在的。

(3)    觀眾的面向:

觀眾的角度必然也是關鍵,接收廣告訊息而產生自我倫理道德判斷的就是觀眾自身,那麼為何那些一開始提出廣告有問題的觀眾不能用輕鬆幽默的角度來看待,而卻將焦點放在女性物化的角度看待呢?

該類觀眾本身在接收廣告訊息後的倫理道德判斷確實令人深思,是否這類觀眾將其問題無限上崗?亦或,只是單純的附和媒體訊息所釋放出來的道德準則作為標準?

部分觀眾會認為該廣告有所爭議,可能是基於保護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他們認為該廣告是會影響年青人甚至擴大到社會大眾對事物價值道德判斷的標準,可能會令到他們產生不良的價值觀念,然而這樣導致觀眾產生對廣告的負面看法是正常的,並未違反道德動機。

*如您對此文持有任何見解或指教,請至下列網址回覆*

http://city.udn.com/62607/3501588?tpno=0&cate_no=0

感謝您的點閱與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