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3 02:59:35河畔草
[日記] 午夜靜寂
在趕論文的午夜,清晨四點,熬著夜,想睡而不敢入睡,身體一刻刻沉進疲憊的淵底,像漸漸要沉沒的船桅。
小小的豆瓣眼,因為逐漸亁澀而吃力地睜開,通宵開工運轉著的心智,在清晰與渾沌間交戰難分,打字的速度追著思路的速度,時緩時急,忽遠忽近。
不得不熬夜,倒懷念起平常可以早睡卻又捨不得早早睡去的奢侈了。
陽台外安靜無聲,那種靜,很純很深,我忍不住起身,往陽台,走出屋外。
這種靜寂,是鄉間才獨有的一種靜。
或許是因為有固定鳴響的襯陪而更顯出它的靜吧,更深刻地說,該是靜而不寂,諧而不一,是將夠繽紛濃厚的色澤打上底,卻襯托畫布畫風的一派篤定。
唏…唏…唏…。
似有若無的底聲,不專注便難以接近,一般剛到鄉間生活者很難不被這樣微微中的磅礡音所吸引,但是一旦接觸久了,又似乎容易忽略這種聲音的存在,那是蟋蟀們的唱鳴,滿蘊求偶與冀求延續生命的希望之音。
這種蟲鳴聲,聽起來很舒服,因為微緲又因為接近,匯合的音響便成一種悠遠的共鳴,相互抵銷也相互融合,就像款款水流流過田間野溪般順服。
那都是從小聽慣的農野熟悉聲啊!鄉下田間和屋宅邊,仍處處現著生機,屋前四週的距離,這樣恰近又漂遠的音響,剛剛好的夏夜奏鳴曲。
加上今夜感覺得到清風吹飄,微涼的夏夜晚風,便多籠罩了一份迷人的姿態。我順勢扭扭身膀,心頭益發寧靜。
於是,豆瓣眼也跟著多撐開了幾分,寧靜裡的傾聽也更專注了幾分,才發現,那鳴唱裡還有著更顯耳的蛙鳴伴奏呢,高低應和,節奏相間,弦奏的協調真是絕搭,尤其在下過雨幾天裡的夜裡,滋潤過的田野土地,蛙鳴聲總是更為踴躍更為響亮。
就這樣,一大群陌生的,田間和野地裡的住民,沒有約定卻聚集四方地裡,在月光底,在籃沉沉的天空裡,譜奏清新的交響曲。
我在陽台上逗留,一不作二不休,往東北方看去,有風的日子裡,大肚山上的稜線,總能被山上的路燈清楚地描出開山的輪廓,那些從山稜線發出來的光芒,便會在風中抖動,彷彿在傳達什麼絮語,對我。
往西向,越向濱海公路的那一方看去,遠處的路燈,折進夜色裡,彷彿已成一幅灑上銀粉的膠彩;而不斷閃黃燈的段落,顯出有些迷離的氛圍,是不是要鋪排一段迷麗的旅程?
看不到車行的影子了,燈光逕自發愣、逕自掩曳,在夜色的掩護下,逐漸凝析一抹抹水漾霧濛,穿越長隧,陷進一片延伸的追憶中。
好幾個年頭了啊。
當我深夜裡站在家裡的陽臺上,全然的靜,讓我想起那些個也是站在台北租住處的陽台上的畫面,記憶片刻,一片又一片,浮現。
那是些剛下班剛吃完晚餐的傍晚時刻,也是這樣喜歡站在陽台上,一個人站在公寓租處的陽台上發呆。
有好幾個異常清晰的傍晚裡,我看著街巷對面幾戶公寓人家裡,在暮色更晚的黃昏裡,公寓裡的屋燈,一間一盞一間一盞逐漸點亮起來,我隱約能看見,每一個格子裡,家人們一個個回到了家屋裡,爺奶的應許與微燈、夫或妻接回小孩的大燈、親友訪客的喧嘩聲…,
畫面像是慢動作停格、再播放,耳畔的音響變成無聲的靜寂。
我看著一家家下班放學回家後,所有的屋燈跟著點亮起來的溫暖,好幾次,我居然不爭氣地掉下眼淚,並藉著夜色與掩飾,肆意讓淚水滴落鉛色的巷弄台北。
等自己稍稍平息情緒,我會趕忙打通電話回家,跟家鄉裡的父母問問好,晚餐吃飽了嗎?最近身體還好嗎…?然後,就在好幾個這樣的畫面的堆疊下,在幾個回家探望的突然之間,我發現,父母親真的漸漸老了,我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如此渴望有家的感覺,年輕時所愛好的自由,抵不過對家人對親情的渴求。
於是,我選擇,結束六年的都會生活,結束幾乎18歳後都在外頭一個人住宿偶爾才回家(像度假)的漂泊,選擇回家,回到父母身旁和全村都是親戚的故鄉。
漂泊久了,幾乎忘記「家」該是什麼的滋味啊。
回來彰化後,倏忽也已過了三年,在工作與生活環境的調適下,我已漸漸找到一種律動,一種熟悉的節奏。
每天上班二十分鐘的路程裡,有一半路程是穿梭在綠野田埂間,或者沿著圳溝河畔而行。我可以欣賞稻浪搖曳的姿美,也能不時遇見洋燕、白頭翁與夜鷺交錯飛過眼前。那些綠疇平濤與金黃穗浪,那些俐落的飛翔身影,總是讓人看不厭倦,是生活裡的賞心悅目區間。
偶爾,我還可以用著淘氣的哨音,與電線桿上的大捲尾打聲招呼問個早;有時,我可以停下車子,或者停下腳步,和路旁耕地裡忙著當監工的小白鷺們深情相望;偶爾,我喜歡發現,某個上班路線旁,新開出一片向日葵的燦爛花田,我可以尋一個悠然的下班時光,探身入花叢,徜徉。
雖然,離了許多熟悉與習慣的生活,別了很多曾經相濡以沬的社團朋友,斷了一些呼朋引伴的傢伙。但是當踏上自己熟悉的地方,鄉情縈繞,舊時老同學與新同事們,也漸漸走入新生活,這些熟悉的聚落、步調與家庭生活,讓心中有著無比的踏實感。
這些踏實,對我來說,是一份份彌足珍貴的典藏:
我多了跟父母家人共同被一部戲劇所感動的機會;多了可以共同討論一件社會新聞的互動;多了能共嚐鄰居叔伯們不時分送的自家蔬果;也多了共品一次次回味無窮的閒聊時光,補償曾經斷落的十多載家居生活;
偶爾,也開始得載陪長輩赴醫院就診問診、幫助領藥或就近寒喧問暖。
這些或許瑣碎的事,原來我已疏遠好久,疏遠這應是兒孩們該盡的責任。
或許踏實感便是來自於一種愧疚的補償吧,我愧疚,多年來,自己總是在學習、在享受個人的自由、投入再進修與當義工的閒暇生活,也藉口沉浸在所謂工作的忙碌與責任裡,但,我對父母作了什麼?從求學、服役到出社會離鄉工作,一直未能好好陪侍父母身旁,趁在父母身體健朗之際,帶領他們品嘗山水食玩…,那是一個異鄉遊子心中的重量。
那重量,壓得遊子心亂,那重,在一盞盞燈光的輝映下,發出一道道閃亮的光芒,像秋日的光影,映進候鳥的眼框,轉為一種待飛的訊息吧,啊,季節到了,羽翼款細得該整理啊,血液裡有一種趨力被喚起,告訴你,該往生命該當飛去的方向。
告訴你,世界有一個地方,是你,儲藏安心的地方,能讓心靈感到充盈與踏實的地方。
靜寂時刻,人生的百轉千迴裡,總有好幾次會讓自己看見自己的心的清明時刻。
三年前的好幾個黃昏傍晚,清晰而靜寂的陽台畫面,深映腦際,印出清明的發現,候鳥起而飛翔南向。
然後我也接續發現,雖然沒有誠品的書香,但是我總可以在鄉鎮圖書館裡,找到更多沒人爭相取看的經典書藏。
三年後另一個靜寂時刻,我踩在踏實的家鄉,提點自己,當自己的責任越來越大的時候,更要記得,曾經有過的和現在思慮的,清明時刻。
當每一次在靜寂的心中喚響鐘聲的時刻,那些停留的風景眺望的方向,或許路遙,或許辛苦,或許不易兼顧堅持,但每一次的清靈想望,都要凝神品嚐,在靜寂的聲響中,傾聽心底的聲音,循著月光…
小小的豆瓣眼,因為逐漸亁澀而吃力地睜開,通宵開工運轉著的心智,在清晰與渾沌間交戰難分,打字的速度追著思路的速度,時緩時急,忽遠忽近。
不得不熬夜,倒懷念起平常可以早睡卻又捨不得早早睡去的奢侈了。
陽台外安靜無聲,那種靜,很純很深,我忍不住起身,往陽台,走出屋外。
這種靜寂,是鄉間才獨有的一種靜。
或許是因為有固定鳴響的襯陪而更顯出它的靜吧,更深刻地說,該是靜而不寂,諧而不一,是將夠繽紛濃厚的色澤打上底,卻襯托畫布畫風的一派篤定。
唏…唏…唏…。
似有若無的底聲,不專注便難以接近,一般剛到鄉間生活者很難不被這樣微微中的磅礡音所吸引,但是一旦接觸久了,又似乎容易忽略這種聲音的存在,那是蟋蟀們的唱鳴,滿蘊求偶與冀求延續生命的希望之音。
這種蟲鳴聲,聽起來很舒服,因為微緲又因為接近,匯合的音響便成一種悠遠的共鳴,相互抵銷也相互融合,就像款款水流流過田間野溪般順服。
那都是從小聽慣的農野熟悉聲啊!鄉下田間和屋宅邊,仍處處現著生機,屋前四週的距離,這樣恰近又漂遠的音響,剛剛好的夏夜奏鳴曲。
加上今夜感覺得到清風吹飄,微涼的夏夜晚風,便多籠罩了一份迷人的姿態。我順勢扭扭身膀,心頭益發寧靜。
於是,豆瓣眼也跟著多撐開了幾分,寧靜裡的傾聽也更專注了幾分,才發現,那鳴唱裡還有著更顯耳的蛙鳴伴奏呢,高低應和,節奏相間,弦奏的協調真是絕搭,尤其在下過雨幾天裡的夜裡,滋潤過的田野土地,蛙鳴聲總是更為踴躍更為響亮。
就這樣,一大群陌生的,田間和野地裡的住民,沒有約定卻聚集四方地裡,在月光底,在籃沉沉的天空裡,譜奏清新的交響曲。
我在陽台上逗留,一不作二不休,往東北方看去,有風的日子裡,大肚山上的稜線,總能被山上的路燈清楚地描出開山的輪廓,那些從山稜線發出來的光芒,便會在風中抖動,彷彿在傳達什麼絮語,對我。
往西向,越向濱海公路的那一方看去,遠處的路燈,折進夜色裡,彷彿已成一幅灑上銀粉的膠彩;而不斷閃黃燈的段落,顯出有些迷離的氛圍,是不是要鋪排一段迷麗的旅程?
看不到車行的影子了,燈光逕自發愣、逕自掩曳,在夜色的掩護下,逐漸凝析一抹抹水漾霧濛,穿越長隧,陷進一片延伸的追憶中。
好幾個年頭了啊。
當我深夜裡站在家裡的陽臺上,全然的靜,讓我想起那些個也是站在台北租住處的陽台上的畫面,記憶片刻,一片又一片,浮現。
那是些剛下班剛吃完晚餐的傍晚時刻,也是這樣喜歡站在陽台上,一個人站在公寓租處的陽台上發呆。
有好幾個異常清晰的傍晚裡,我看著街巷對面幾戶公寓人家裡,在暮色更晚的黃昏裡,公寓裡的屋燈,一間一盞一間一盞逐漸點亮起來,我隱約能看見,每一個格子裡,家人們一個個回到了家屋裡,爺奶的應許與微燈、夫或妻接回小孩的大燈、親友訪客的喧嘩聲…,
畫面像是慢動作停格、再播放,耳畔的音響變成無聲的靜寂。
我看著一家家下班放學回家後,所有的屋燈跟著點亮起來的溫暖,好幾次,我居然不爭氣地掉下眼淚,並藉著夜色與掩飾,肆意讓淚水滴落鉛色的巷弄台北。
等自己稍稍平息情緒,我會趕忙打通電話回家,跟家鄉裡的父母問問好,晚餐吃飽了嗎?最近身體還好嗎…?然後,就在好幾個這樣的畫面的堆疊下,在幾個回家探望的突然之間,我發現,父母親真的漸漸老了,我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如此渴望有家的感覺,年輕時所愛好的自由,抵不過對家人對親情的渴求。
於是,我選擇,結束六年的都會生活,結束幾乎18歳後都在外頭一個人住宿偶爾才回家(像度假)的漂泊,選擇回家,回到父母身旁和全村都是親戚的故鄉。
漂泊久了,幾乎忘記「家」該是什麼的滋味啊。
回來彰化後,倏忽也已過了三年,在工作與生活環境的調適下,我已漸漸找到一種律動,一種熟悉的節奏。
每天上班二十分鐘的路程裡,有一半路程是穿梭在綠野田埂間,或者沿著圳溝河畔而行。我可以欣賞稻浪搖曳的姿美,也能不時遇見洋燕、白頭翁與夜鷺交錯飛過眼前。那些綠疇平濤與金黃穗浪,那些俐落的飛翔身影,總是讓人看不厭倦,是生活裡的賞心悅目區間。
偶爾,我還可以用著淘氣的哨音,與電線桿上的大捲尾打聲招呼問個早;有時,我可以停下車子,或者停下腳步,和路旁耕地裡忙著當監工的小白鷺們深情相望;偶爾,我喜歡發現,某個上班路線旁,新開出一片向日葵的燦爛花田,我可以尋一個悠然的下班時光,探身入花叢,徜徉。
雖然,離了許多熟悉與習慣的生活,別了很多曾經相濡以沬的社團朋友,斷了一些呼朋引伴的傢伙。但是當踏上自己熟悉的地方,鄉情縈繞,舊時老同學與新同事們,也漸漸走入新生活,這些熟悉的聚落、步調與家庭生活,讓心中有著無比的踏實感。
這些踏實,對我來說,是一份份彌足珍貴的典藏:
我多了跟父母家人共同被一部戲劇所感動的機會;多了可以共同討論一件社會新聞的互動;多了能共嚐鄰居叔伯們不時分送的自家蔬果;也多了共品一次次回味無窮的閒聊時光,補償曾經斷落的十多載家居生活;
偶爾,也開始得載陪長輩赴醫院就診問診、幫助領藥或就近寒喧問暖。
這些或許瑣碎的事,原來我已疏遠好久,疏遠這應是兒孩們該盡的責任。
或許踏實感便是來自於一種愧疚的補償吧,我愧疚,多年來,自己總是在學習、在享受個人的自由、投入再進修與當義工的閒暇生活,也藉口沉浸在所謂工作的忙碌與責任裡,但,我對父母作了什麼?從求學、服役到出社會離鄉工作,一直未能好好陪侍父母身旁,趁在父母身體健朗之際,帶領他們品嘗山水食玩…,那是一個異鄉遊子心中的重量。
那重量,壓得遊子心亂,那重,在一盞盞燈光的輝映下,發出一道道閃亮的光芒,像秋日的光影,映進候鳥的眼框,轉為一種待飛的訊息吧,啊,季節到了,羽翼款細得該整理啊,血液裡有一種趨力被喚起,告訴你,該往生命該當飛去的方向。
告訴你,世界有一個地方,是你,儲藏安心的地方,能讓心靈感到充盈與踏實的地方。
靜寂時刻,人生的百轉千迴裡,總有好幾次會讓自己看見自己的心的清明時刻。
三年前的好幾個黃昏傍晚,清晰而靜寂的陽台畫面,深映腦際,印出清明的發現,候鳥起而飛翔南向。
然後我也接續發現,雖然沒有誠品的書香,但是我總可以在鄉鎮圖書館裡,找到更多沒人爭相取看的經典書藏。
三年後另一個靜寂時刻,我踩在踏實的家鄉,提點自己,當自己的責任越來越大的時候,更要記得,曾經有過的和現在思慮的,清明時刻。
當每一次在靜寂的心中喚響鐘聲的時刻,那些停留的風景眺望的方向,或許路遙,或許辛苦,或許不易兼顧堅持,但每一次的清靈想望,都要凝神品嚐,在靜寂的聲響中,傾聽心底的聲音,循著月光…
上一篇:[日記] 愛在迴旋瀟灑裡
總覺得你的文字裡透露出一股淡定與安然
也許那是因為你真的找到了「家」的感覺
最近我又開始睡得很晚
忙一些工作,也被自己騷擾得很煩,哈哈
(有人像我這樣的嗎?)
四點多了,和你上次趕論文的時間一樣晚
本來想再熬,後來想想算了
等會就去睡了
突然想起萬芳那首”心像凌晨四點的天的藍”
分享給你,晚安喔!
心像凌晨四點的天的藍
作詞:萬芳/陳柔錚 作曲:陳柔錚
編曲:陳柔錚
我的心像凌晨四點的天的藍
有一點懶 又有一點糢糊看不見
所有的思緒都在風中
飄來飄去找不到開關
一定有些什麼感覺在身體裡面
說不出來 我想打開冰箱看一看
其實很想去找一個
什麼都沒有的房間
滴哩~~~
心像凌晨四點的天的藍
看著沒有 沒有你的畫面
我只是個流浪四季的人
早就不要 不要什麼答案
嘟~~~
心是那安靜的水平線
就像那四點的天的藍
PS:網上找不到這首歌,我發到你信箱了
淡定與安然
當記憶裡的鄉愁得到一些些補償
那是很踏實的盈滿
呵,有空多創作
別騷擾自己啊 2007-07-05 2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