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6 00:29:54男管家

男管家專欄影評--錫鼓

錫鼓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本片於1979由德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大將雪朗多夫所導演,相對於同為運動中另一代表性人物的亞歷山大克魯格的高度實驗性,雪氏在戲劇詮釋力上的驚人展現,依然震懾人心。故事根據鈞特‧葛拉斯(Gunter Grass)50年代小說《鐵皮鼓》(又名《錫鼓》)為劇本改編翻拍而成,或許因時間長度之考量,未將劇中主角奧斯卡後來長大的部分納於影片其中,但卻不因此失去整體對於成人世界殘酷與荒謬的銳利批判、冷浚體察。在如史詩般的格局結構中,充赤著對人性與時代暴力的剖析與諷刺基調,豐富的影像寓意與場面調度將多層次的原著文字傳遞出一份殘酷地令人卻步的驚悚視野,卻也同時喚起那不易察覺的悲憫與憐惜。
不論是從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群體,透過主角奧斯卡的旁白娓娓道來,偌大的雙眼中,見證了一段動盪時代下,幼小的肉身與純潔心靈所承載壓抑與迫害的成長歷程。
從開場自身生命來歷的意外莫名,接著母親與表舅的貪慾偷情,同儕間的惡作劇欺凌,父親既無能又狂妄的霸權宰治,甚至獨裁者的入侵,對兩性之間的探索,最後進而認定父親與店面新來女員工所生下的嬰孩為自己的孩子,錫鼓成為一切悲劇宿命傳承的代言,鼓聲和高分貝的尖叫聲成為了所有撞擊裡唯一的抗衡,而拒絕成長的軀體則成了悲劇下的獻祭品,並幻轉為對宿命世界最底線的沉重無言控訴。在連天使都不會打鼓的絕望借諭下,宗教喪失了救贖的信仰價值,似乎只有藝術成了唯一的解脫,一首圓舞曲戰勝了希特勒政權的浩浩蕩蕩,流浪藝人的勞軍生涯中也才找到了飽嚐摧殘後的掌聲與肯定以及屬於自己愛情的萌芽。直至父親的死去後,世間僅存的庇護則又重回了外婆的裙下,母性象徵的溫柔與寬容至此才具體浮現。
從破碎的玻璃到心靈,從悲慟的民族到軀體,成人世界的變態、虛偽、混亂、與扭曲,被株儒戲班和奧斯卡等人以清醒的自我觀照和堅毅的生命力反諷至無以附加,最精彩的莫過於三人在高級餐館穿著德軍軍官制服,飲啜著紅酒,談論著讓生活繼續的解決之道,表面彷彿是小孩開大車的嬉戲,但實則是成熟的心靈迎戰著現實的考驗,於此,編導的精準與犀利不得不叫人臣服。而生命的脆弱、渺小與不堪一擊無時不刻對比著故事中不止息的打擊,在經歷了無數的遊蕩與洗禮後,終究也讓奧斯卡意識到了成長的內在需要。
即便是古典的拍攝形式,依然掩藏不了整部影片的完全說服力與選角上的獨到魅力,提出了另一個生命樣貌的理解向度和體現世界的質地,剔除浮濫的逃避主義和自我催眠式的膚淺樂觀主義,作為一次深沉的負面表述,即便對無閱讀過原著的觀影者而言,堪稱為傑作,絕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