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7-12 13:13:47鳥兒
無知的記者媒體
[2001.07.11 中國時報]
尋常登山活動 何來失聯受困?
◎余昭憲
七月四日尤特颱風侵襲台灣,由於正值各大專院校學期末、暑假初,眾多大學登山社團均有隊伍於山上遇颱,引起各新聞媒體關注,紛紛以「失聯」、「受困」為題,多日來不斷報導。
「竟然於颱風天上山」、「關於在颱風夜登山而受困的多位大專學生……」、「為了搜救這些受困的學生,使警方及民間救難隊疲於奔命」等字句時有所聞。言下之意,似乎是這些大學生明知颱風要來,還強行登山;在山上遇到颱風也不會打電話回家報平安;還勞動山下這麼多人上山找他們,真是給人添麻煩!
然而,這些學生們真的如媒體所說的這樣不懂事、上山惹麻煩嗎?
首先就山上遇颱這一點來說,尤特颱風是於七月二日於關島附近海面形成輕度颱風,由於行進速度奇快,七月四日晚即侵襲台灣。再由連日來各新聞媒體所報導的隊伍來看,成大、逢甲、淡大及其他許多學校的隊伍,均於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一日間入山,這個時候連颱風都還沒形成,說他們在颱風天去爬山根本就是莫須有的指控。
而七月四日颱風來襲,各登山隊伍均已深入山區,當然沒法立刻趕下山。而且就登山安全的觀點來看,颱風來襲時趕路反而不安全,還不如找個安全的處所避風雨靜待颱風離去。約莫二十多年前發生於奇萊山區之清華大學山難,即因一行人於山上遇颱而強行下山,結果因天候惡劣而迷路,如上饑寒交迫而全數罹難。
在一般登山行程的安排上,均會有一至二天的預備日,也會為這預備日準備糧食,為的就是在遭遇突發狀況時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及資源從容應付。
此外,大部份的隊伍之預計下山日約在七月六日至八日左右,但七月四日晚上,各電視新聞就已吵翻天,說這些學生已「受困」。如果是這樣,那同時也有上千名遊客因離島交通中斷,受困於綠島、蘭嶼等地,不知是否也該說這些人不該在颱風天出遊?而「失聯」這一點更讓人感到不知所云,以目前台灣的通訊環境而言,大部份山區均無行動電話的基地台,更沒有公用電話。而無線電對講機因受地形阻隔,也多半不易傳訊下山。事實上,對講機的功能主要是用於隊伍內之連絡用。
因此就算不是颱風天,山上的人無法與山下的人通訊也是常態,何來「失聯」之說?
以筆者從事登山活動多年之經驗,一般登山團體對登山活動,尤其是長天數活動之審核及安全防範均有一定之程序,也許細節形式不一定相同,但實際之做法則大同小異。
登山活動計畫提出後,社團中會有一定的組織來審核帶隊之領隊、嚮導及隊員之資歷。行程計畫中除了正常活動之行程外,亦須對意外、天災發生時之應變措施、預備日及撤退路線提出計畫。經過檢討一切無誤後,辦好入山證、保險等必要手續,此活動始可正式進行,並於該活動進行期間指派一留守人員,以為狀況發生時應變處理之連絡人。
如果活動順利完成或是撤退提前下山,領隊會在下山後第一時間內連絡留守人員,解除留守任務;若隊伍並未於預定之日期下山,亦無收到任何該隊伍之消息,則留守人員會提高警覺,並告知社團中之安管單位注意;若預備日用盡而仍未有任何消息,則安管單位會緊急召集人員,於最短時間內組織搜救隊,及處理一切相關事宜(報案、連絡家屬等)。
因此,所謂的登山遇颱、受困、失聯等狀況本來就是在計畫的考量之中,並非如先前各新聞媒體所說的是一種狀況外、嚴重的事件。
登山是一種有風險的活動,事實上所有戶外活動都有風險。但有風險並不代表有危險,不該因此而一味排斥。只要在行前有縝密的計畫,對可能之狀況有因應之道,登山其實還是很安全的。
登山可以很休閒(如以前幾位政壇大老結伴同遊內湖的郊山),也可以很專業(如攀岩、探勘),因此懇請各新聞工作者們在報導登山新聞時,能對相關背景知識有一番了解,如此才不至於偏離事實,誤導社會大眾。
(作者為中華民國山岳協會高山嚮導)
尋常登山活動 何來失聯受困?
◎余昭憲
七月四日尤特颱風侵襲台灣,由於正值各大專院校學期末、暑假初,眾多大學登山社團均有隊伍於山上遇颱,引起各新聞媒體關注,紛紛以「失聯」、「受困」為題,多日來不斷報導。
「竟然於颱風天上山」、「關於在颱風夜登山而受困的多位大專學生……」、「為了搜救這些受困的學生,使警方及民間救難隊疲於奔命」等字句時有所聞。言下之意,似乎是這些大學生明知颱風要來,還強行登山;在山上遇到颱風也不會打電話回家報平安;還勞動山下這麼多人上山找他們,真是給人添麻煩!
然而,這些學生們真的如媒體所說的這樣不懂事、上山惹麻煩嗎?
首先就山上遇颱這一點來說,尤特颱風是於七月二日於關島附近海面形成輕度颱風,由於行進速度奇快,七月四日晚即侵襲台灣。再由連日來各新聞媒體所報導的隊伍來看,成大、逢甲、淡大及其他許多學校的隊伍,均於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一日間入山,這個時候連颱風都還沒形成,說他們在颱風天去爬山根本就是莫須有的指控。
而七月四日颱風來襲,各登山隊伍均已深入山區,當然沒法立刻趕下山。而且就登山安全的觀點來看,颱風來襲時趕路反而不安全,還不如找個安全的處所避風雨靜待颱風離去。約莫二十多年前發生於奇萊山區之清華大學山難,即因一行人於山上遇颱而強行下山,結果因天候惡劣而迷路,如上饑寒交迫而全數罹難。
在一般登山行程的安排上,均會有一至二天的預備日,也會為這預備日準備糧食,為的就是在遭遇突發狀況時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及資源從容應付。
此外,大部份的隊伍之預計下山日約在七月六日至八日左右,但七月四日晚上,各電視新聞就已吵翻天,說這些學生已「受困」。如果是這樣,那同時也有上千名遊客因離島交通中斷,受困於綠島、蘭嶼等地,不知是否也該說這些人不該在颱風天出遊?而「失聯」這一點更讓人感到不知所云,以目前台灣的通訊環境而言,大部份山區均無行動電話的基地台,更沒有公用電話。而無線電對講機因受地形阻隔,也多半不易傳訊下山。事實上,對講機的功能主要是用於隊伍內之連絡用。
因此就算不是颱風天,山上的人無法與山下的人通訊也是常態,何來「失聯」之說?
以筆者從事登山活動多年之經驗,一般登山團體對登山活動,尤其是長天數活動之審核及安全防範均有一定之程序,也許細節形式不一定相同,但實際之做法則大同小異。
登山活動計畫提出後,社團中會有一定的組織來審核帶隊之領隊、嚮導及隊員之資歷。行程計畫中除了正常活動之行程外,亦須對意外、天災發生時之應變措施、預備日及撤退路線提出計畫。經過檢討一切無誤後,辦好入山證、保險等必要手續,此活動始可正式進行,並於該活動進行期間指派一留守人員,以為狀況發生時應變處理之連絡人。
如果活動順利完成或是撤退提前下山,領隊會在下山後第一時間內連絡留守人員,解除留守任務;若隊伍並未於預定之日期下山,亦無收到任何該隊伍之消息,則留守人員會提高警覺,並告知社團中之安管單位注意;若預備日用盡而仍未有任何消息,則安管單位會緊急召集人員,於最短時間內組織搜救隊,及處理一切相關事宜(報案、連絡家屬等)。
因此,所謂的登山遇颱、受困、失聯等狀況本來就是在計畫的考量之中,並非如先前各新聞媒體所說的是一種狀況外、嚴重的事件。
登山是一種有風險的活動,事實上所有戶外活動都有風險。但有風險並不代表有危險,不該因此而一味排斥。只要在行前有縝密的計畫,對可能之狀況有因應之道,登山其實還是很安全的。
登山可以很休閒(如以前幾位政壇大老結伴同遊內湖的郊山),也可以很專業(如攀岩、探勘),因此懇請各新聞工作者們在報導登山新聞時,能對相關背景知識有一番了解,如此才不至於偏離事實,誤導社會大眾。
(作者為中華民國山岳協會高山嚮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