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新故鄉願景-用音樂連結土地 回鄉吧!

一群高雄旗山出生的少年仔,本不會器,在《海角七號》風時,湊巧也組了個搖滾樂團「台青蕉」(台灣青年愛香蕉),和電影裡的雜牌軍一樣,唱出對土地的情感。「年輕一代沒進過蕉園,不曾和蕉農互動,對故鄉疏離感很強。」團長王繼維表示,藉著訪談老農,重塑產業歷史和故事,音樂就能變成行動:「讓音樂連結土地,讓產業成為音樂和生活元素。」沒落香蕉王國 盼新血if (typeof(ONEAD) !== "undefined"){ONEAD.cmd = ONEAD.cmd || [];ONEAD.cmd.push(function(){ONEAD_slot('div-inread-ad', 'inread');});} 他說,這麼做,無非是想號召旗山青年認同故鄉。旗山曾有香蕉王國稱號,亦曾是個商農皆盛的小鎮,如今沒落許多,人口竟還比隔壁美濃還少。1983年出生的王繼維,便在香蕉價格崩跌的時代成長,外出求學後仍選擇返鄉。他早上是蕉農,放下鋤頭後一手寫音樂,一手設計香蕉文創商品:「如果有夢想,就要在家鄉實踐。」在中國時報和正聲廣播電台合作「新故鄉動員令」節目錄音開場,他自彈自唱〈找尋一片土〉:「兩年前我回到故鄉種香蕉時,寫了這首歌,道出尋找淨土的心情。很多人不願回鄉務農,而土地也在此時被破壞了。」他接著表露近期中鋼廢爐渣傾倒農田的憤慨和對土地的不捨。從南到北參與各種社運活動的王繼維深受父親王中義影響。19年前,擔任旗山農工教師的王中義,深感小鎮上的親子教育不足,組成尊懷文教基金會,試圖提升人和環境的品質。王繼維兄妹和台青蕉團員,都是這個基金會培訓的志工,從小就跟著王中義關注旗山公共事務,長大後,自然而然成為旗山社區營造的生力軍。「但為何拿鋤頭的會變成拿吉他呢?」節目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不免疑惑。王繼維直言:「樂團比較有渲染力。」過往農業給人一種髒髒黑黑又不入流的感覺,缺乏現代感,王繼維和他的兒時伴便組成搖滾樂團,試著扭轉產業形象。邊唱歌邊推廣 扭形象大學時玩樂團的他,原初只覺得搖滾樂很好玩,後來發現可以將產業故事寫進音樂裡,「如果一邊推廣一邊唱歌,年輕人會靠近,老一輩會好奇。」音樂似乎可帶動些什麼,他們於是更認真組團開唱。但團員不會樂器,半路出家,是第一道難關,「湊合起來讓音樂有點樣子就很難了。」認識、理解旗山歷史和香蕉產業,並將其編排成曲,又是一個關卡,但一一克服後,竟也有不錯成果。研發香蕉糕 掀商機另一個苦盡甘來的成果,便是香蕉蛋糕。原本旗山老街上,沒有任何一道香蕉產品,王中義鼓勵商家發展香蕉產品,卻屢遭挫折,「旗山人不香蕉。」王繼維解釋,因為人們對香蕉習以為常,又因長期價格不好,總持負面觀感,況且漂亮的香蕉都賣出去,留給自己的多半是難吃的香蕉,如此一來,旗山人怎麼也想像不到「果」可以變「品」。王繼維一家人拚命研發,到處請人試吃,透過口碑擴散和媒體效應,讓香蕉蛋糕成為旗山受矚目的商品。老街商店都賣起香蕉相關食品,帶動旗山一波商機。「旗山是我築夢的場域。」王繼維稱其就像是他的狩獵場─往昔秋芒擺盪,梅花鹿在其間若隱若現,而他彷彿就身在其中,奔跑、追逐目標。旗山在清朝時期,以「旗尾秋收」列為台灣八景之一,如同這般的文化歷史記憶,便是王繼維等人努力挖掘尋找的,「旗山的豐富超過我們所知道的。」他認為,不能只說要讓旗山回復香蕉王國風采,因為它有更多可超越香蕉王國的內涵和意義。實踐夢想之地 在家鄉在〈香蕉它不肥〉中,王繼維寫著:「白白胖胖一條船,風吹船帆吹不飛;兄弟長相像香腸(ㄟ前),卻只賣這把1斤12元。」這首歌道盡香蕉價格比不上一根香腸的辛酸,近幾年,香蕉價格高漲,對消費者來說雖非好消息,但對蕉農和當地人來說,這才是合理的價格,但王繼維也自問:當香蕉價格變高,人才是不是就願意回來了,是不是就能有更多對故鄉的激盪呢?因此,節目到最後,王繼維懇切呼籲大家「回鄉吧!」:「可能你會參加反大埔、反核,但你的家鄉更需要你,逐夢在地方,會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