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3 16:58:10夜太黑

面對大陸--台灣企業的下一步



101_resize.jpg


台灣市場的經濟規模比大陸市場來的小許多,企業經營的思考模式必有不同之處,面對未來兩岸企業的合作,對台灣產業領導者有著怎樣的挑戰?

  隨著兩岸經貿的日益開放,兩岸未來合作的機會與日俱增。但企業間的合作,均不脫離兩個議題:透過企業間的合作,可以為自己帶來甚麼好處?對方為什麼要跟我合作?也就是對方企業可以從中獲得甚麼樣的利益。我們可以從一些兩岸經貿趨勢來解析上述兩個議題:

一、中國大陸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

  自08年金融海嘯以來,一向以世界市場自居的美國因過度操作財務槓桿以及高額地舉債消費,造成美國經濟體系的信用破產,導致需求緊縮。使得過去以出口至美國做為主要經濟成長力道的新興國家,莫不受到影響,紛紛尋找新的市場,做為未來成長的主要力道。也因此,全球經濟成長率最高,人口數也最多的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被大眾視為全球經濟復甦的救世主。中國大陸官方今年也不斷以「家電下鄉」、「汽車進城」等擴張內需政策來確保其經濟成長。

  伴隨經濟成長而來的,則是日益加溫的物價指數,根據美世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所做的2008年全球生活成本-城市排名調查結果顯示,台北的物價水準在全球排名僅為63名,大幅落後北京的第20名,上海的24名,加上新的勞動合同法上路,企業的用人成本大幅提高,再再顯示出中國大陸已不再是過去傳統印象中勞力成本低廉的世界工廠。這對部分依賴勞力密集生產製造的台商而言,若不再進行轉型變革,勢必無法在中國大陸生存。

二、加速展開兩岸三通,揭開台灣的神秘面紗:

  兩岸經貿交流早在1980年代台灣開放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時就早已展開,但台灣當局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於大陸民眾來台設下種種的管制限制。但也因而如此,大陸人對台灣多了許多想像的空間。加上台灣人在大陸的種種宣傳,大大地增加大陸人對台灣地方文化的好奇,想看看台灣人究竟是生活在怎樣的一個環境。根據尼爾森公司在2009617公佈的中國大陸出境旅遊監測最新報告指出,大陸人最想旅遊的境外地點排名中,臺灣排名在第三順位,僅次於香港、澳門兩地。顯示出大陸人對於台灣地方文化、觀光等軟實力上,仍有其吸引力。

三、講文明,樹新風,以客為尊的服務文化發展:

  雖然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有目共睹,但在人文素養,以客為尊的觀念卻仍有待提升。在一些地方的零售及餐飲等服務業消費,常常看到顧客與服務員為了一些小事爭執到臉紅脖子粗,影響到其他人的作息。顯現出一般民眾文明素養仍有待加強。近年來大陸為了提升其國際地位形象,積極舉辦2008北京奧運、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國際性大型活動以展現國力,除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硬體建設更新之外,也積極地推廣「講文明,樹新風」的活動,希望藉由政策政令的宣達,來提升民眾的文明禮儀。但由於重禮的文化素養的塑造是需要長期推行,而非一蹴可及的任務,所以目前的成效仍有限。

  一位從大陸移民美國的美籍華人知名作家沈寧曾推崇台灣人的文化素養在華人世界中屬於最高度地,雖然台灣服務業的制度與規範與歐美先進國家仍有一段距離,但那以客為尊,誠摯待人的服務熱誠及態度卻是舉世聞名,台灣人的熱情好客,是每個外來客對台灣人的第一印象。這也是中國大陸在短期內所追趕不上的競爭優勢。

  根據上述的趨勢,我們認為台灣企業在面對未來兩岸經貿的發展,其未來合作因有以下兩種思維:

一、台商投資大陸應從成本導向轉為市場導向:

  早期台灣企業投資中國大陸,主要是著眼於中國大陸廉價的勞力、土地成本,以及出口關稅優惠等低成本的競爭優勢。但如今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內需市場的成長將是中國經濟未來成長的重要趨動因素。 而世界級的國際企業也看到此趨勢,莫不積極加碼投資中國,將中國市場視為未來企業獲利的金雞母,加上大陸物價快速飛揚,台灣企業無法以過去的工廠經營之加工出口模式繼續投資大陸市場,如何將台灣品牌行銷中國,將是企業主在大陸經營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對製造業而言,由於台灣是淺碟型市場,發展自有品牌不易。故台灣製造業大多以代工出口為主,練就了製成改善,供應鏈管理、品質管控等效率優化的硬功夫。但隨著大陸市場的興起,台灣企業可以挾持著其同文同種,以及大陸人對台灣產品的正面形象等優勢,來積極推展自有品牌。但在拓展品牌的過程中,僅有良好的產品力是不夠地。品牌形象的建立與行銷、通路夥伴的合作與管理,物流體系的建構等都是台灣企業需要修煉的硬工夫。台灣食品業有很多成功的典範,如「康師傅」、「旺旺」等台資企業,都是箇中翹楚,是台灣製造業值得學習的對象。

  對於面對終端消費者的零售服務業而言,台灣的服務素質有其相對的競爭優勢,但從中國大陸零售市場(含餐飲、娛樂產業)的發展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大多業者主要以低價,快速展店做為企業成長的主要策略。但在服務品質優化上,往往不是企業發展的主軸,這對一項以發展優質服務為策略主軸的台灣企業而言,在中國大陸的市場發展仍有吃虧之處。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人民所得水準日益提高之當下,民眾也逐漸不再盲目追求低價,物超所值更是消費者所關注的利益點,這會是台灣企業的機會,未來台灣企業所要學習的課題,就是從店址的選擇、服務人員的訓練、店內裝潢,服務流程等將之標準化,除了透過標準化來降低成本之外,也可以快速地複製展店,強化其經濟規模。

  對服務於企業的專業服務業(如管理顧問、律師事務所等)而言,大陸市場是充滿機會,但困難重重的市場。由於其過去在台灣經營成功的經驗並不一定完全適用於大陸市場。瞭解市場、經營人脈,瞭解大陸相關的法令規定是經營大陸市場的基本工夫。此外,台商是專業服務業在經營大陸市場時前期合作的優先對象,藉由協助台商經營大陸市場,瞭解企業在大陸經營上會遭遇到的困難,累積其解決問題的經驗與能力。藉此來打響自己的名號,才能長期在大陸市場耕耘。

二、不斷地創新,是企業維持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

  根據2009年商業週刊所公布的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的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大陸以456家企業進入排行榜為最多,而台灣企業僅有255家入榜淪為兩岸三地之末。顯示出大陸企業已非吳下阿蒙,並挾持著本地企業人親土親的優勢,成為台灣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最大競爭者。此外,大陸市場對於智慧財產保護的相關法令尚未成熟,加上大陸政府刻意的保護,讓大陸企業可以最低的成本進行模仿與學習同業標竿的營運方式及產品研發,面對如此不公平的競爭態樣,惟有不斷地進行創新研發,或是提高產品服務的技術能量,藉此提高競爭者的學習模仿門檻。才能避免與競爭對手進行流血割喉的殺價競爭。

  以豐田汽車為例,豐田汽車藉由不斷地創新研發,來提高它的技術門檻及產品競爭力。為了配合當地政府政策落實在地化生產,豐田汽車也跟當地汽車製造商進行合作生產銷售。豐田汽車也從不擔心當地車商學習模仿到了豐田汽車的生產要領,而另起爐灶成為豐田汽車的競爭者。豐田汽車的CEO渡邊捷昭曾自豪地說:豐田汽車期許自己成為汽車產業趨勢的領導者,我們永遠以超越自己為目標,而不是擔心競爭對手藉由抄襲我們的技術而超越我們。

  對大陸企業而言,進入人口僅有2,300萬的台灣市場並非是與台灣企業合作的首要目的。學習台灣企業創新靈活的研發創新能力、服務業人才的養成機制,以及台灣流行文化的塑造與輸出等,來提升自己企業的競爭力,才是大陸企業與台灣合作的主要目的。對於台灣企業而言,除了新市場的開拓之外,透過大陸市場的洗鍊,發展自有品牌,成為產業領導者,將是台灣產業未來升級的方向。

 

圖片來源:http://yuann.tw/?p=157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生活點滴」

yuming 2009-07-06 07:42:58

我想陸資入台除了想學習台灣經驗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中央政府想釋出善意...希望能夠再台灣困難的時候搭一把手....如果要從綠營的角度考慮...或許可以用很老套的詞來蓋括...這也屬於他們”統戰”的一部份吧!呵呵....無論如何,只要對老百姓好的,我都樂觀其成!^_^

謝謝您到我網站上的補充囉!

版主回應
嗯嗯...之前跟大陸官方交流時..就很明確的告訴他們...台灣人民很單純..只要你們願意真的關心人民、讓民眾無後顧之憂的養家活口..人民一定會挺你們地啦 2009-07-06 1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