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食小旅行@日本四國香川縣
近幾年來慢慢發現,每回出國旅行一定少不了市場,不論是雜貨店、傳統市場、或超級市場,這些地方都像是寶山般,讓人流連忘返。但,這種市場觀察的樂趣似乎也是因為工作需求而延伸出,也算是擺脫不了的職業病。
十月中,原訂計畫是到日本一探「瀨戶內國際藝術季2010」的魅力,沒想到自己還是把藝術季的行程變成市場的農食之旅,當然分散在: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等7座島嶼,以及「四國玄關」香川縣的高松港的藝術作品都很有意思,但農產食物市場的魅力也很大。沒辦法,畢竟自己是在一個與農食有關的合作社工作,而不是在XX藝術學會呀!
商店街雜貨舖,堅持地產地銷
在日本城市的商店街,一定有販售蔬果的店舖,有些店舖會更復合式經營,除了蔬菜、水果,也賣米油鹽醬醋等雜貨。
在香川縣高松市的商店街,發現一家堅持國產的雜貨舖,賣菜之外、竟也賣花,陳列在門口的南瓜和地瓜就有好幾種,店家一一標示是哪裡出產。有別於台灣日趨一致的單一作物品種,日本同一作物仍保有多元品種。
*種類多元的南瓜
此外,舖子裡還有剛上市的新米,介紹新米的海報還是手寫版,告訴消費者米是來自什麼農場,土質和水質又是如何。除了白米、玄米之外,店家也有所謂的古代米(赤米和黑米),這些米都是出自香川縣。米袋的包裝是牛皮紙,而非超市賣場所見的塑膠袋包裝,簡單的牛皮紙包裝更有幾分質樸感。店家老闆娘也用赤米製作菓子,在自家舖子販售。還有,舖子竟然也販售高松市指定收集袋(類似台灣收費的垃圾袋),這真是一家便民的雜貨舖。
*雜貨舖裡的米包裝和一般超市的不大相同
在雜貨舖裡放眼所及均是日本「國產」字樣,國產有機醬油、國產非基改芥菜籽油,甚至還有以國產麵粉製作的餅乾,這餅乾不加奶蛋,加入許多根莖類蔬果,以天然食材為訴求。這也讓自己想到,台灣的傳統柑仔店已是愈來愈少,柑仔店裡陳列的也是大型食品加工廠一致化的產品,缺乏地方物產的特色。
離開舖子時,買下國產麵粉製的小餅乾,回去吃了之後,發現真是太好吃(尤其藝術季在小島間流浪找不到食物時,小餅乾成為最佳的解飢良品),所以在離開高松市前,又重回舖子買餅乾,也當面謝謝老闆娘經營舖子的用心。老闆娘對於台灣女生對舖子讚譽有佳,感到開心也自豪,當下又送出她親手做的赤米和菓子。在食物的流轉與分享之間,對高松市的美好記憶又增添了幾分。
大型超市賣場也有地產專區
對於地產地銷的推行,大型超市也有其作法。為營造出一種地產氛圍,超市打出「香味」牌,定時推出烤地瓜、烤芋頭,果真味香無敵,消費者聞香而至。再把目光移到貨架時,哇!每一袋蔬果上除了條碼標籤,還貼了農友照片的標籤,這樣的設計讓消費者對這把菜更有感覺。此外,貨架區也標示作物栽培的分級,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農作的田間栽種環境。
超市貨架上的菜籃同時陳列日本和中國大陸的蒜頭,但日本蒜頭的價格足足是中國的四倍,但竹籃裡剩比較多的竟是中國的蒜頭,看來日本人還是比較支持國產,價格並不是左右消費者購買的首要因素。
國產米粉的土司,已有商品化的水準
近年來日本政府也很努力將糧食自給率維持在百分之四十,同屬島國資源缺乏的日本,許多大宗物質也需仰賴進口,為降低小麥黃豆的進口量,日本目前也積極開發米粉的應用和推廣米的其他用途。
這次也在百貨公司的麵包坊發現國產米粉製作的土司,而且米粉和麵粉的比例可以達到一比一。「國產」兩字像是會閃光的關鍵字,馬上擄獲我的目光,當然不會錯過混有一半米粉原料的土司,沒想到土司的口感和彈性和一般全麵粉製的土司幾乎差不多,真是一支有市場接受度的產品。國產米粉的土司有其特色,加上產品已達商品化量產供應的程度,日本人支持國產提升糧食自給率的用心著實令人敬佩。
曾讀過相關資料,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為提高糧食自給率,透過推動飼料用米的作法,他們連結種稻的農友和養豬的牧場,以飼料米取代部份飼料,降低進口飼料原料的需求,同時也讓牧場的牲畜排泄堆肥回到水稻田,形成農業與畜牧業的循環系統。但飼料用米作為豬隻的飼料,其成本畢竟比進口飼料來得高,故生活俱樂部生協也採取補貼措施吸收部份的生產成本,而其社員也願意支付較高一點的成本來購買食用飼料用米的肉品。
看看日本提高糧食自給率的作法和創意,不妨也想想台灣對於提升糧食自給的作法是什麼呢?或是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努力呢?
百姓一揆.大日本社員食堂
藝術季期間,在高松市和小島間往來,有些人口稀少的小島往往找不到可吃東西的地方。所以,高松市的商店街也是覓食的好去處。其實「百姓一揆.大日本社員食堂」最先引起注意的是店門口陳列的各式蔬果,老闆用古樸的木架和竹器陳列各式農產,當食物被真心對待的擺設時,散發出一種迷人的自然美。原來這些蔬果都是來自特定農戶,食堂中所使用的食材蔬果也是來自這些農戶,看來食堂不僅向農友買菜,也幫農友賣菜。架上陳列的蔬菜都是來自高松附近的農家,農家所採行的是無農藥栽培,食堂選用這些食材自然也讓吃的人覺得安心。
走進食堂,發現真是別有洞天,牆上貼滿了各式關於食的主張或想法。
因為對日文的理解僅停留在五十音,友人翻譯了其中幾句有意思的話。
「食字是人加上良,食就是讓人變好。」
「日本人的舌頭就是世界。」
覺得「食字是人加上良,食就是讓人變好。」這句話說的真好,食讓人變好,不也說明著「食」有改變的力量。
食堂有著一種親切的尺度,吃飯的人可以看見料理準備的過程,發現備餐的人也會注意著各桌用餐者的神情。這一餐點了一碗簡單的鹽味蔬菜拉麵,僅是番茄和蛋花的結合,番茄的鮮甜經熬煮完全釋放在湯裡,加上細碎蛋花的包覆,滑順直入咽喉,就一個棒字。
用完餐離開食堂前,又忍不住再多看幾眼,又發現食堂老闆許多的貼心巧思,裝盛在竹器裡的青蔥,蔥白部分很長,老闆特別放了一張護貝說明,表示「蔥白部分千萬別丟棄,這裡反而是保存更多營養的部位」。此外,瓜果類農產,從開花到結果的紀錄照一一護貝;不添加任何添加物的果醬,少了鮮豔誘人的色彩,卻也靜自散發一股安心;結果在果醬旁邊竟然發現干瓢(蒲瓜切細絲長條晒乾),這種需要手工製作的農產加工以往家中阿嬤也會做,竟然可以在食堂裡發現,格外覺得親切,實在是太欣賞這家食堂了。朋友說「百姓一揆」就是百姓造反的意思,是老闆想從食開始進行民眾觀念的改變嗎?
以往,總是很不理解為何家中的老媽要天天上市場(而且是傳統市場),家中冰箱明明已是飽滿狀態,她還是樂此不疲上市場。自從自己也愛上逛市場這檔事,愈來愈能理解,市場是具有一種難以名之的魔力召喚。
上一篇:來自河內的明信片
下一篇:餐桌到釀造場,醬油的尋味之旅
寫得太好了
謝謝妳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