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4 21:22:51

《街頭小食》

《街頭小食》

 

惹味牛什

最近每經過荃灣南豐中心,都會買一串牛什過口癮。筆者比較喜歡味道夠濃夠香的牛什,最好不需要落芥末也夠可口。腍口或爽口則要看甚麼部位,更重要反而是別剪得太碎,保持每一口都是塞滿口,南豐中心的牛什串就做到。

這裡有兩檔小食店,兩檔的牛什很合筆者口味,而且價錢適中,每串只要12元,味道和份量卻絕不欺人(比較同價格的魷魚、生腸)。另外印象較深刻的牛什,就要數澳門的梓記。在澳門吃過數檔牛什,還是梓記味道最濃郁,不過最近一次光顧,覺得相當不便宜,每碟要50元左右,份量沒有香港的粉麵檔的淨牛什多。不過梓記座落熟食中心,不算是街邊檔,價錢略高一些也不奇怪,跟香港粉麵檔相若就是。

順帶一提,深水埗地鐵站黃金商場對面,也有不俗的牛什,細碗好像約20元,如果不求飽腹也是不錯的選擇。可是假如你不熟悉牛什,你要有心理準備,街邊碗裝牛什有蘿蔔墊底,而且份量不會比牛什少,所以筆者說南豐中心12元一串的牛什抵食。

 

一雞兩味 - 格仔餅與雞蛋仔

牛什以外,格仔餅和雞蛋仔也是常吃小食之一。荃灣的格仔餅和雞蛋仔比沙田的要便宜,但是質素參差。

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在大河道、荃興徑、安榮街的小店,每底賣8元左右,相比南豐中心和荃豐中心賣10至12元要便宜一些,但是餅底較小、薄和味道偏淡,咬起來有「食風」的感覺。沙田的普遍要15元,但質素比荃灣的好一些。大圍街市外面有一檔的味道挺好(對面是富嘉,旁邊有7-11及台式飲品),而且即叫即做,新鮮滾熱辣(但要有耐性等候)。其次是偉華中心的百佳fusion(不提供雞蛋仔),味道也不俗,有時候工作不順利或不快,放工經過沙田,都會繞去買一底格仔餅,喝一盒檸檬茶,心情就暢快過來(致肥原……)。

格仔餅和雞蛋仔在香港小食店很常見,還記得廿多年前(1990年代),顯徑巴士總站通往顯徑(上)邨的樓梯和天橋,也有賣格仔餅的車仔檔。當時屋邨小販為數不少,主要是賣衫和街邊小食。賣餅的車仔檔還兼賣薄餅,三種小食的原料相同,但是外形和餡料就不同了。雞蛋仔不放餡料,格仔餅和薄餅一般都放牛油、花生醬和煉奶,此外還會放白砂糖,滿口香甜,可惜現在的格仔餅已不多放白砂糖,筆者記得南豐中心的還有放,但沙田百佳fusion就沒有了。那時候的格仔餅和雞蛋仔每底賣5元還是6元,半底則價錢減半,現在沒有店舖願意賣半底了。

在香港,雞蛋仔的銷量應該比格仔餅高,貌似更受歡迎,口味也愈來愈多,由早期的原味演化出朱古力、綠茶、紫薯等口味,當然這些「花巧」遠不夠原味受歡迎。備受追捧的傳統炭爐雞蛋仔已難得一見,石油氣爐和電爐卻很普遍。筆者不懂分辨炭爐和氣爐烤成的,只認為做到外脆內軟已不錯,假如用料不足或者火候差一點便失敗。外皮香脆,裡面熱烘烘、軟綿綿如蛋糕的雞蛋仔最好。

 

魚蛋生腸串串金

格仔餅和雞蛋仔除了過口癮,還能夠裹腹,食魚蛋、燒賣等小食則純粹為滿足欲望。

筆者已捨不得買魚蛋等串串小食,充其量買7元2條的腸仔。魚蛋普遍每串8元(6粒),牛丸、生腸、大腸、花枝丸等,都賣10元或以上。不是說貨不對辦,相反是喜歡這味道,才會忐忑好否多買一串。但是多買一串即是多花10元,兩串是20元,三串就30元!而且就算再花一百幾十元也不會滿足,那不如去餐廳……

魚蛋永遠是串類的頭牌,以前在屋邨的小販檔(都是1990年代),魚蛋好像每串5元(5粒),漲幅表面上不如雞蛋仔和格仔餅,但是賣魚蛋工夫不多,又深入民心,不多人講究味道質素,隨便一堆粉團也接受,君不見有魚蛋的小食店,不一定有生腸和牛丸,但是有賣生腸和牛丸的小食店,一定有魚蛋!

筆者對魚蛋興趣不大,小食店的串類,比較喜歡生腸,沾上甜醬和芥醬是必不可缺,雞腎和魷魚也不錯。至於其他串類,如牛肉串、雞肉串……以筆者認識,廿多年前,這些東西多見於東南亞風味的餐館,只是近十年比較多在街邊檔出沒,而且價錢也不便宜,一串牛肉索價15至20元,份量比一串魚蛋更少,所以筆者幾乎沒光顧過。

滿巷小販的時代,經營魚蛋腸仔比格仔餅的成本要低,也比較方便走鬼,後來連走鬼的機會都不給予,於是小販絕跡好一陣子,小食店則愈來愈多。再後來又有一段日子,食環署又放寬街邊小販經營,可是小販檔大勢已去,畢竟一輛車仔的食物種類,不及一家小食店多,對於喜歡自由配搭大雜薈的香港人,小食店模式似乎更合我們心意。

 

煎釀三寶和臭豆腐

「煎釀三寶」有三個重點,第一是煎(根本是炸),把食材放在油鑊裡炸起,油的溫度和品質和師傅手藝同等重要。第二個重點是釀,無論青椒、紅腸、茄子或油豆腐,都會釀一塊魚肉,方便黏在油鑊煎炸。第三是寶,美食就是寶……雖然吃得滿嘴油膩,但是它們的魅力正在美味的油和剛炸起時的熱。

「煎釀三寶」只是統稱,品種不限於此數,就像日本天婦羅也千種百樣款式,但是煎釀三寶的價錢對比天婦羅,倒是便宜百倍(明白食材、環境有別)。在荃灣和深水埗,多見10至11元四塊,份量愈多也愈便宜,平均每件2至3元。不容易吃飽,多半會配豉油和辣醬,但冷掉或回鍋翻炸就不好吃。

提及「煎釀三寶」,很容易便聯想起臭豆腐。兩者是不同食物,但兩者都是油炸的。臭豆腐製法和魅力大家上網不難查閱,事實上敢吃臭豆腐的人不多,尤其不會在逛街時候吃,因為吃起來美味(濃烈的味道,不亞於榴槤),但是氣味不容易令人接受(同樣與榴槤不相伯仲),甚至令人作嘔。那氣味更十分持久。情侶間,除非兩者都很喜歡,否則筆者不建議進食,要不然你早上吃過臭豆腐,晚上也不可以親親喔。

太誇張嗎?相信很多香港人都知道沒有。炸臭豆腐產生的氣味,遠在數十米外仍可嗅到,也許比富豪雪糕的音樂傳播得更遠。儘管如此,臭豆腐仍能生存於鬧市,自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以筆者為例,我覺得臭豆腐的味道是最好,凌駕其他香港街頭小食。小時候,偶爾會有一位白頭人,在家附近的巴士總站擺賣,老豆或媽媽經過都會買回來。臭豆腐不沾醬已經一流,沾一些辣醬更風味。寫到這裡,又懷念那「手指淡淡豆腐味道」……

 

快將絕跡街頭 - 砵仔糕和龍鬚糖

砵仔大小就如酒樓的細碗(不是白飯碗),砵仔糕有啡和白之分,約莫常人手掌大小,糕裡面有紅豆,通常連碗蒸好,客人要貨時用兩支竹籤,插入碗邊,穿過糕身挑出來。

筆者小時候已不喜歡吃砵仔糕,即使現在也不願意放進口裡。筆者不知道砵仔糕的價位,也從來沒關心,不過上一輩則很喜歡這類小食。此外比較受歡迎的糕點,還有白糖糕和桂花糕。可是這類小食在小時候已不常見,現在則更罕有,在大埔墟火車站和粉嶺火車站外,還有幾檔路邊小販有賣砵仔糕,沙田好像絕跡了。也許製作比較麻煩,又也許喜歡傳統小食的人不多。

同樣快將消失的有龍鬚糖。龍鬚糖比砵仔糕更罕見,畢竟手工複雜一些,店主很難兼顧其他小食,因此只可以獨沽一味,較難於香港謀生。自從小學在家附近看到小販擺賣龍鬚糖,就沒多見人在街邊擺賣龍鬚糖。偶爾一次,竟然在德福來往常悅道的天橋,發現一名中年女士擺賣,可惜在下不吃龍鬚糖,要不然就光顧以示支持。

話說這類傳統小食,應該還可以流傳多幾十年,現在一些公司或機構的聯歡派對,仍會預訂或請師傅即場製作。其實這些手藝不容易精通,要學懂卻不困難,以現今科技,配方和製法很容易傳承和傳播,不過若要在街頭品嚐,恐怕要珍惜餘下十數年。如今已不能指望小店。這些小眾美食,等待小販也結業,我們只能自製或網上訂購吧。

 

懷舊小吃糖蔥餅

九龍塘火車站上又一城的天橋,常有一位伯伯賣糖蔥餅。他的箱子總是貼有周潤發與他的合照,十分醒目。

糖蔥餅在筆者小時候的生活圈子不常見,反而近年有許多無牌小販,甚至是小食店也有售。好吃的糖蔥餅不外乎外軟內脆──白面皮要乾而軟、糖蔥要脆。味道方面,無論面皮和糖蔥都淡而無味,這小食的甜味主要來自椰絲和花生碎。可是要吃到味道好的糖蔥餅並不容易。許多賣家保存方法不妥善,白面皮和糖蔥沾了濕氣,前者變「梅」,後者則沒有脆口的快感。其次是餡料太少,甜味不足。

糖蔥餅售價與其他小食一樣,隨著物價提升,現在小販都賣6、7元一件,可是售價比魚蛋要低,也比較符合筆者口味。凍食的街頭小食裡,它在筆者心目中算是首屈一指吧。

 

港式紫菜壽司

小學時代沒有多少零用錢,買不起甚麼小食,充其量是花一元五角,買一兩顆可樂糖。好像小三、小四開始,發現賣糖果的小販阿姨也有賣壽司。所指不是元氣等壽司店所見的,而是像韓國紫菜包飯的卷物。

那時候不認識韓國的紫菜包飯,對韓國的認識只有賀歲盃見到的紅衣藍褲球隊,當中的十號皇牌叫「崔龍珠」。我們也不是沒見過手握壽司,相反每星期看《獎門人》,都見到明星選中有wasabi的壽司,給嗆得滿面淚涕,對壽司的外表有些認識。啊,還記得西田有一部自動握壽司機,壽司在那時候並不如現在「爭鮮」、「魚尚」那麼便宜,賣4至5元一件,當年等同一件格仔餅了。

筆者已經忘記這款小食的售價,不過還記得主要餡料有香腸、炒蛋、蟹柳、肉鬆和青瓜,通常兩至三款餡料,圓周大概1.5英寸,粗約1厘米,剛好一口吃一件。記憶中每盒六件,直至初中也有光顧。後來,小販姨姨消失了,大概是打擊小販的力道太猛,承受不起風險(畢竟現場攤檔的材料和工具要充公,另有罰款)。要吃到類似的口味,如今只有進韓食餐廳,但是售價自然不是街邊小食的水平了。

 

另類三寶 - 炒栗子、焗蕃薯與鵪鶉蛋

提及大鐵鑊、鑊鏟和黑砂,相信許多人會聯想炒栗子和焗蕃薯。近年筆者在旺角、黃大仙也見過炒栗子車仔,秋冬時候比較常見。香港的夏天氣溫較高,若要在三十度下剝栗子,相信沒多少客人願意。但是在秋冬季節,買一磅炒栗子或兩磅煨蕃薯,捧在手裡,絕對不比捧著熱維他奶遜色。

可是對於筆者這類手皮薄(更重要是懶惰)的人,炒栗子和蕃薯都不是理想的小食,前者要剝殼,後者要剝皮,但是剛炒起和出爐的兩者,要燙傷皮膚也並非不可能。而且在剝殼和皮的過程,很容易弄髒雙手,非要用清水洗手才乾淨。

鵪鶉蛋時常伴隨前兩者出現,筆者沒有吃過車仔檔的,也沒有留意價錢,驟看銷路遠不及炒栗子和蕃薯,大概味道不如吧。可是鵪鶉蛋外形小巧,容易擺放和烹調,而炒栗子和煨蕃薯都必須用上火爐,基本上光放著就會變熟,也許因此時常出現於栗子、蕃薯旁邊。

 

生菜魚肉、碗仔翅

街邊檔賣生菜魚肉的興盛年代,似乎在筆者出生之前。筆者的小學時代常見的小食店或路邊小販,主要賣格仔餅、雞蛋仔、煎釀三寶、炒栗子等,幾乎沒見過賣生菜魚肉。他的「朋友」碗仔翅倒聽過不少,但是升讀中學後,才在某茶餐廳一嚐。

兩者都是湯羹類小食,由於要一手捧碗、一手拿勺子,吃生菜魚肉又通常剩下清湯,進食和棄置不方便,價錢亦較高,相比格仔餅、魚蛋等,同輩都甚少選擇這兩款小食。與其吃它們,筆者也寧願吃上海麵舖的酸辣湯,雖然價錢更高,但是用料比前兩者要豐富(肉絲、雲耳絲等),味道亦更濃更香。

 

炸雞

筆者所指的炸雞,並不是韓國炸雞,而是台式炸雞。中學時代,零用錢比小學時代多些,放學後也自由些,有時候與同學(或自己一個)去好運中心逛街買漫畫,偶爾會去紅豆子花十元買炸雞。

雞肉不是甚麼部位都好吃,紅豆子的炸雞總是算最嫩滑和肉厚的部位,筆者不知道確實部位,估計是雞腿肉吧。炸粉不太厚,加上調味料的鹹味,又鹹又香十分可口。可惜紅豆子已經消失,現在好像變成藥材舖還是海皇粥店?可是台式炸雞在香港沒有沒落,反而愈來愈強,例如豪大大雞排。

大學時代,經同學介紹才認識豪大大雞排,可是去台灣時候沒有吃,反而聽朋友吃另外一種,結果觸礁……現在香港也有豪大大的分店,而且有數家之多,我家附近便有一家。但是當筆者看見每塊雞排索價30元,價錢幾乎等於常餐,我便卻步了。

最近光顧過始創中心附近的繼光,據說也是來自台灣本土老店,味道是不俗只是肉質比較粗糙,比較像雞胸肉,細份的每份26元,不知道現在的學生有多少零用錢,反正筆者作為上班族也覺得不便宜,偏離街頭小食的價格了。

 

後記

小販時代已經終結,縱使再見也只是曇花一現,十分可惜。沒有小販這條路,若要經營生意就需要入舖,可是香港租金高企,要創業談何容易。就算成功創業,也沒多少能長久經營,生意好自然租金升,除非你資金大得足以買舖位,但是一個街舖動軏千萬,相信不是小本經營者的路。

十個小篇,記述自己對街頭小食的印象,當中摻雜許多小時候回憶,好讓他日能回味。看到Facebook有些專頁,專門分享70、80、90年代的香港事物,專頁還挺活躍。筆者在想,為甚麼大家有這麼多材料可供分享?我們生活變遷太快,尤其對於80、90後,小時候仍然捱窮,社會卻在你讀中、大學時突然富裕起來,消費愈來愈活躍,物價火箭般快速飛升,商品層出不窮,淘汰許多舊事物。

如今,我們認為時間走得太快,許多事物悄然消失後,我們開始懷緬昨日往昔。然而,我們何曾不是令它們消逝的推手?以後選擇新與舊時,又會否察覺到可能失去會懷念的事物?就算我們察覺得到,又有可能制止嗎?

時勢不是個人可抗逆,看似簡單的魚蛋、格仔餅,已直接與銷路、原料、租金、政策等有關,不是顧客願意花錢便可生存。而當它不能作謀生工具,要傳承下來便變得不容易,除非可以昇華至「傳統」,可是對於市井之物談何容易?筆者也無能為力,但是至少筆錄一些經歷,假如日後有人志趣於此,也有些不大正式的參考資料。

筆者自知墨水有限,文章或有錯漏和描述不足,歡迎各位指正和補充,甚至另寫更好的文章。

上一篇:〈新年小記〉

TANOSHI 2016-03-04 00:15:11

幸好剛剛吃飽才讀到此篇文,否則一定會肚餓~哈哈~~
鹽焗鵪鶉蛋是吃過一次會上癮的街頭小吃,尤其在天冷時候捧著熱騰騰的鵪鶉蛋,下班時等車途中用作暖胃也是不錯選擇。先不管膽固醇超標問題(又不是每天吃),10元有6-7粒,用手指輕輕握碎蛋殼就已經容易剝開,有點咸味的蛋香會馬上想接著再吃。而且一口一粒,比起鹽焗雞蛋吃起來會更方便。有機會經過炒栗子檔的時候,誠意推薦樓主試試鹽焗鵪鶉蛋。

版主回應
姐,這裡讀者不多,你是最不離不棄的幾位了。 2016-03-05 1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