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Inception及Being John Malkovich雜思〉
今早往志蓮淨苑聽課,有感昨夜無法充分向兄弟們表達陶生對Inception的分析和感受,導致以為陶生或我「無料到」,故今課份外專注。
話說本節課先介紹數種分析Inception的角度,後半則試看另一部電影,名為Being John Malkovich,下文將整理筆記和感受。
***
上課看過陶生剪輯的Inception四十五分鐘版本,本節陶生則介紹六個分析電影的角度(或內容的主題),我印象較深刻佛學的種子業識和人對死亡的憧景。
關於種子業識,抄錄的筆記有「觀念執著的本源」、「印象」、「世界的信念」。電影內,狄卡比奧與孩子團聚後,鏡頭只交代陀螺仍然轉動,令人懷疑該處境是否現實。再推敲,也意味該任務可能是夢,可能是狄卡比奧嘗試用責任──也許是拯救世人的道德責任凌駕個人感情,以消除對妻子的內疚而植入。
此關乎一個命題,現實世界是否客觀存在?譬如,我們如何證實此文章、電腦、地球、宇宙是確實存在?我們又如何證實,你和我所見的太陽,是同一個太陽呢?腦海有些零碎的記憶,如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可能是偏見;如認為世界不是客觀存在,亦可能是偏見。人很容易墮入自己的偏見,為外物下判斷;假若甚麼都不下判斷,便沒有大是大非。人活於全知和無知之間,如何才可覓得真理?
關於死亡的憧景,陶生註「人生如夢」。齋藤因在夢中過早死亡,陷入混沌層,此混沌層屬於狄卡比奧的原始潛意識,結果在混沌度過數十年,成為老人,孤獨地等待死亡。
課堂曾提及,人經常尋求快樂,但何謂快樂?很多快樂是短暫,十五分鐘、一天或一星期。陶生講過兩組詞,生活的解決和生命的安頓,亦嘗試用快樂和幸福兩個詞語,令我們容易明白。人於滿足時快樂,但不一定幸福,如齋藤在混沌有權力指使他人,但他忘記自己的人生目的,變得年老而沒活力。
狄卡比奧和妻子在夢中共度餘生,擁有美滿的家庭,但返回現實失去一切幻象時,只有失落。假若人生如夢,當一切生活得到的快樂(和痛苦)均如幻如化,還有甚麼是我們生命的終極目標?如何才可安頓生命,得到幸福呢?要知道,幸福不一定快樂,甚至含苦。
另陶生還提出數個分析角度,包括柏拉圖的兩重世界、笛卡兒的夢證論、佛洛依德的潛意識、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論。如有興趣,不妨一試。
***
第二套電影是Being John Malkovich,屬於科幻電影,同樣為約四十五分鐘的剪輯版本。內容主要講述作為傀儡師的主角生活潦倒,結果於一間位於7 1/2樓的公司當文員,期間發現一條秘道,進入秘道者的精神和肉體,可以進入著名演員Malkovich的大腦,甚至擁有Malkovich的各種感覺,亦可以控制Malkovich的身體,時限是15分鐘。
主角將此事告知心上人Maxine,Maxine即開設公司,出賣秘道的功能(即出賣Malkovich的肉體),引來不少民眾購買服務。後來得知秘道是公司的老闆Dr. Lester發現,是轉生的渠道,透過進入及支配其他人的身體,令自己的精神得永生。被支配者被稱為「容器」。
故事有一段三角戀,包括主角、主角妻子Lotte和Maxine。結局是Lotte與Maxine作為同性戀人,養育小女孩Emily。Emily是Lotte在Malkovich身體與Maxine性交而懷孕的孩子,亦是繼Malkovich的新容器,還寄存主角的精神和肉體──主角因無法勝過Emily的主意識,永遠被抑壓,但又無可避免地從Emily的視角,看著自己的妻子和心上人相戀,永遠受煎熬。
觀賞電影後,陶生列舉過數種分析角度和故事主題,包括「71/2層」的喻意、故事內的性別問題,我印象最深刻有兩個。
第一,陶生解釋Maxine是取Machine的諧音,但究竟是指機器主宰的現代,或暗喻人像機器般沒有感情,我則記不起。總之按陶生論,Maxine是唯一沒有進入Malkovich的人,她在乎賺錢,比喻現代人著重金錢,至於其美色令男人著迷,我則認為比喻現代人著重表面多於內在。
然而Maxine有一個重要轉變,我認為值得一提。鏡頭交代她與Malkovich(被主角及Lotte附身)結婚初期,因Malkovich是名演員備受傳媒關注,當時她的行為十分高調,甚至搶過其他影星的風頭,但知道懷孕後,性格便改變,行為轉趨低調,並極之疼愛孩子,愛心表露無遺。
此可能代表,即使現代人再拜金、縱情色慾,當生活找到倚靠(如伴侶),便會發揮人類的感性,不是純粹利益掛帥(但是否等同人性呢?也未盡然,故事交代猩猩亦有情緒病,所以感性也可能屬於原始獸性)。總之,金錢和名利這些人類社會的成品,沒有掩蓋人類的靈性。
第二,故事交代Dr. Lester與十數名老人,同時進入Malkovich的身體,並支配其精神,陶生指可能是比喻個人的精神內,其實載有許多他者的思想和傳統文化。
Malkovich失去自我意識的情節,與電影的主題「自私」有關。但按陶生論,個人意識其實在潛意識中,深受其他人及文化影響,由此推論,人的行為不單純出於自我。此處可接通「薰陶」和佛家所講的「受」和「業」等概念。
***
本文到此告終,課堂學習一些哲學的入門知識,但現未能有條理地整理,只好留下絮語,留待日後有能力整理,故本篇名「雜思」。
上一篇:中二人生題
下一篇:《在巴士站遇見美女》
我自己是基督徒
有些地方台長也自己去看了
我不想在台長面前''耍大刀
但是快樂 幸福 滿足
的微妙關係
在這章文章
有一個新的想法和體會
嘗試多講,組織你的思緒吧 2011-03-17 17: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