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1 21:17:24

讀〈蕭蕭〉後感

讀〈蕭蕭〉後感

 

沈從文筆下的蕭蕭當童養媳,不是想像中舊社會生活般慘酷。反而她這般的孤兒,自幼缺乏家庭生活和生存希望,十一歲嫁入富裕人家,除了在衣食得好處,還得到較完整的家庭,以助豐富人性。


未知她與小弟丈夫建立的深厚親情算否難能可貴,但少時遇上口甜舌滑的小無賴花狗,倒為她平淡的人生增添不必要但精彩的起伏。


儘管沈從文輕輕帶過蕭蕭初試雲雨的過程,但仍一如所料懷上情人孩子,為當時的她帶來莫大衝擊。她要求小弟丈夫保守此秘密,小弟丈夫還沒懂「戴綠帽」,沒有動怒,只怕蕭蕭不快樂、不理睬自己,便一直嚴守秘密。我在想,蕭蕭對他應是萬般感激。與此同時,蕭蕭多番嘗試墮胎,嘗過食香灰、喝冷水,但一直失敗,最終東窗事發,逃不過「不守婦道」的罪名。

 

出牆紅杏,經典應為「浸豬籠」等處死情節,故事中亦有處死,但沈從文也提供較切合現實的做法──賣。人死了,甚麼都沒有,賣給其他人倒能送走「賤人」之餘,還能取回一些補償金。蕭蕭唯一的伯父也贊成,以保姪女性命,蕭蕭亦只好認命,反正由始至終生死不由她選擇。

 

但滿以為接下來是被賣走,沈從文卻安排賣不去,我不禁疑問她真的有這麼賤嗎?拖油瓶至古代亙有,現今以「買大送細」來形容。但深想,這不光是多一、兩雙碗筷的問題,而是忠誠問題。現今還可選擇忠於關係或忠於感覺或其他,買大送細容易接受,故事中倒是清一色忠於關係。

 

此處有巧妙情節。故事裡忠於自己的「女學生」是傳統人家訕笑的對象。蕭蕭初時不認識女學生的生活,斷然拒絕出城讀書。到後來她懷有孩子,倒嘗試跟隨自由的女學生逃走,所為不是追求自由般高尚,而是逃離舊社會對她生命或尊嚴的威脅,儘管她曾受惠於舊社會。此彷彿把自由和不負責任劃上等號,不飲水思源。

 

賣不去,又死不去,她被幽禁起來,甚至不可接觸她有責任照顧和最親愛的小弟。失去僅餘的自由,她陷入絕望邊緣。然而隨著光陰流逝,家人對她亦由討厭到同情;也許,他們開始時也不怎麼討厭蕭蕭,只是習俗使然。孩子平安出生,家人高興得不得了,還將孩子養育成人。小弟丈夫後來長大,二人完房,她懷有小弟丈夫的孩子,再次當媽媽。但今次當媽媽比上次少痛苦,因為家人都喜歡她,如同喜歡她的孩子,一起過幸福日子。在缺乏選擇權利的社會裡,敢說是難能可貴了。

 

我在想,假若她沒遇上花狗,沒有懷上「野種」,生活也如此幸福。但我形容為不必要但精彩的起伏,因為沒有以上經歷,她人生則少一筆深刻的回憶。苦難總是迎接和經歷時難以接受,過去後成為存在和成長的依據。

  

(完)

約瑟芬德 2011-01-04 09:54:55

在自已身處逸境時
傳統的禮教再多都不是負擔
在自己身處逆境時
自由的衣裳再多也不讓人負擔

版主回應
嗯,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有些人總是怨天尤人,不懂得正面面對困難
2011-01-13 15: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