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2 20:40:00落蒂

登上藝術峰頂  

 一、生平及著作
 秦嶽本名秦貴修,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九日生於祖籍河南修武縣,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系畢業,先後擔任教師、組長及訓導主任多年。曾獲中國語文獎章、中興文藝獎新詩獎、著有詩集︽夏日.幻想節的佳期︾、︽井的傳說︾、︽臉譜︾、散文集︽影子的重量︾、︽雲天萬里情︾、論著︽散文欣賞︾、書評︽書香處處聞︾等書。
 一九五七年曾在台東與李春生合編﹁東海詩刊﹂,一九五八年編﹁詩播種﹂週刊,為東部點燃詩的火苗。一九六二年又在花蓮與陳錦標、李春生合編﹁海鷗詩刊﹂。一九六七年在師大讀書,又創辦師大﹁噴泉詩社﹂,主編﹁噴泉詩刊﹂。一九六九年回到花蓮,準備﹁海鷗﹂復刊,又在與一群熱愛詩的朋友籌組﹁風格詩社﹂。
 目前在台中市擔任青溪新文藝學會常務理事,兼任文學街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對台中市的文運推動貢獻居功厥偉。
 二、秦嶽的詩藝探究
 秦嶽的第一冊詩集︽夏日.幻想的佳節︾,出版於一九七○年,當時已經四十歲的詩人,還保持著純真的詩情,難能可貴。和許多青年詩人一樣,一開始詩人就寫情詩,表達他澎湃的熱情,例如﹁燭影花夢﹂的片斷:﹁啊 網我於其中/妳的眼睛深沈 如潭/藏著兩顆晶瑩的珠粒/閃燦著 灑我一身繽紛﹂,描寫如痴如醉的愛情景象,運用網的代表愛情的共通意象,以潭的深沈描繪情人的眼睛,尤其兩顆眼睛晶瑩閃燦還會灑我一身繽紛,簡直是少年歌德的翻版。
 秦嶽在處女詩集中就有如此精彩的表現,實應歸功於他用心經營詩藝,如前述他的意象塑造十分成功,在這裡我要談的是他音樂性,以﹁變奏的冬﹂片斷為例:﹁雪 層層疊疊 覆蓋著/覆蓋著 一粒雪 含泳一頁故事/蘊藏一束記憶﹂,此處的﹁層層疊疊﹂雙聲疊韻,﹁覆蓋著/覆蓋著﹂的覆沓句法,使詩的音樂性產生綿邈無盡的詩味,中間的﹁一粒雪/含泳一頁故事/蘊藏一束記憶﹂,讀起來如密密的雪,又如細細的雨,是一頁多麼美的故事,是一束多麼難忘的記憶。新詩不押韻,但特重字裡行間的音樂性,秦嶽可以說一出手即不同凡響像這樣生動如江流奔騰,如琴韻細訴的,還可以看到﹁夜﹂乙首的片斷:﹁啊 包容一切 一切都無法觸及的/我的存在 是一片虛無 虛無/一片冷冷的虛無﹂及﹁戀.在南方﹂的片斷:﹁這季節 屬於裸體的 這季節/展示生命 展示 花/如夢之光 如月之光/誰在囈語 誰在呢喃/誰在測度/太陽 與/向日葵之間的距離﹂。
 第二本詩集﹁井的傳說﹂,出版時間是在十八年後,此時詩人詩作可以說進入了圓熟期,詩語、造境、哲理趣味均不可與第一本詩集同日而語。例如﹁腳印之外﹂的片斷:﹁我是折斷腰肢的柳條/怎麼彎也撈不起溪底亮麗的星辰﹂,以垂柳影射自己彎腰撈星辰,意象多麼生動深刻,哲理多麼圓融有趣,泰戈爾的小詩,日本的俳句有許多類似令人一看難忘的佳稱。﹁戲雨之一﹂的片斷:﹁雨後/群山是一張張哭泣過的臉/然後,就千株萬株的/綠了起來﹂,以生動鮮活的用語,抒寫雨後的山景、林景,也隱含了人生的哲理,令人吟詠再三,回味再三。
 詩人也在﹁詩中有畫﹂方面展現了他的功力,例如﹁醉飲﹂乙首的片斷:﹁一陣陣排著隊呼嘯而至的/風/企圖梳理我溢滿一身的紊亂的鄉愁/而我/卻早已沈迷在那一片翻騰無際的蒼茫裡﹂,這種文字繪畫的設計,成功的意覺意象,使他的詩有了繪畫的效果。﹁五重奏之三﹂的片斷:﹁曾經是握過槍流過血的手/如今握著堅硬的自己/刻劃美的形象,雕塑時代的縮影﹂刻劃老兵轉而寫作的畫面,生動如在眼前。同詩的另三行:﹁與我一樣,該也是逸出槍管的一枚子彈/燃燒著劃亮熾熱的生命/在中國苦難的翳著陽光的陰影裡﹂,子彈射出的畫面,與詩人奮力創作的畫面重疊交錯,鮮活生動。另外﹁楓﹂乙首的片斷:﹁一季●赫 彩飾過大地之後/生命已完成/然後/把自己旋舞成一張床/讓秋在此安眠﹂,用字仍然生動如﹁旋舞﹂,畫面亮麗如﹁彩飾過的大地﹂。林明德教授就曾在一篇﹁悄悄分享 成長的喜悅﹂文章中,盛讚秦嶽的詩:﹁讀來活潑跳躍…縱情之所為,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意象的表出方面,最能透露秦嶽在文字繪畫上的設計…秦嶽的詩,視覺意象多,繪畫性較強。往往以簡單的詩句來雕塑美妙的景觀。﹂算是持平中肯之論。
 許多大陸來台詩人,鄉愁詩寫的特別好,如余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洛夫的﹁邊界望鄉﹂、張默的﹁深圳.在打鼾﹂,還有很多很多詩人,不勝枚舉。秦嶽也是從大陸浪跡台灣的詩人之一,豈能沒有鄉愁?
 ﹁望月﹂乙首,就成了他的鄉愁詩的代表作:﹁于是,垂掛著的天河/在俺臉上泛濫成滴滴的清淚/敲響了深藏著的美麗鄉愁﹂,望月思鄉,多麼典型傳統的作品,﹁今夜/月若高懸的鏡/就舉頭望明月吧﹂也不怎麼出奇,但開始的兩段卻有出奇獨特而鮮活的想像:﹁曾經山過/曾經水過/曾經風景過/曾經嚼著月餅溫馨的團圓過//而如今廣式月餅,只是在街頭招徠顧客的旌幡/道口燒雞,也咀不出一絲故土的風味﹂廣式月餅,道口燒雞,台灣也有得買就是沒有故鄉的道地,鄉愁之濃不言而喻。而﹁吾兒看我凝神而視之痴迷/焦急地問俺可看到奶奶﹂,母親在家鄉,﹁望月﹂想見親人借由小孩之口說出,更顯作者內心之傷痛。另外﹁醉飲﹂乙首也寫盡鄉愁之苦:﹁一陣陣排著隊呼嘯而至的/風/企圖梳理我溢滿一身的紊亂的鄉愁/而我/卻早已沈迷在那一片翻騰的蒼茫裡﹂。
 秦嶽寫﹁親情﹂也寫得不錯,和早年的情詩一樣有味如﹁望月﹂第二節:﹁舉頭望明月/月明如鏡/於是吾妻快年映現其中/淺笑成一季早臨的春﹂,快年是秦嶽夫人的名字,早年以六百九十九封信追來的小他十四歲的妻子,婚後仍如此羅蔓蒂克,令人 羨煞。
 三、結語:成就倍受推崇,盼再創高峰
 秦嶽詩作的表現,除了前述林明德教授的讚賞外,陳慧樺教授也以一篇﹁秦嶽的情懷﹂大加肯定,他說:﹁秦嶽的詩作頗能展現其人格。他的節拍是緩慢的,因此他的詩句結構唸起來也是徐行迴蕩的。他早年的倥匆軍旅、難辛逃亡等生活細節都可以反映在兩本詩集中。他的詩作實在是揉雜著淚水、憤怒和冷凝寫成的。﹂
 古繼堂也以﹁寧靜深邃,淡泊高遠﹂來論秦嶽的詩:﹁讀秦嶽的詩,彷彿探尋幽冥深邃,奇景迭現的岩洞,越前進越令人神往,越深入越令人驚嘆。﹂他在這一篇文章中指出秦嶽詩作的四大特色:第一,在同一種事物上,開拓出多種藝術的表現途徑。在表現一些難度較大的題材時,也能新招迭出,毫無力拙氣短之感。第二,疏密、虛實、淡濃相宜的結構和筆觸,構成藝術上的勻稱和完整。第三,獨特而鮮活的想像。第四,北方大曠野的粗獷和南方小田園的細膩,相交組織的詩的個性。算是公允而具體的批評。
 其他如文曉村認為秦嶽的詩有健康的內容,抒情的格調,追求完美和變化的詩形,講求語言的創造等都和林、陳、古三位先生不謀而合,不再贅述。
 總之,以一生所有青春歲月付予新詩的研究、推動、創作,成就應受肯定,只是我們在精益求精、春秋要求賢者之下,我們盼望詩人再創詩的高峰,比如洛夫的長詩﹁漂木﹂和﹁襌詩﹂,秦嶽也擅長書法,何妨再做生命中最大步的一躍,登上藝術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