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2 22:58:35yanahv7

三國興亡(10分!)

標題:

三國興亡(10分!)

發問:

三國的興和亡(請簡略)

最佳解答:

三國時期 曹魏 東吳 蜀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a/Sanguo.jpg/250px-Sanguo.jpg 首都 洛陽 建業 成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5帝 曹丕 曹奐 4帝 孫權 孫皓 2帝 劉備 劉禪 成立 220年 229年 221年 滅亡 265年 280年 263年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他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併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攻克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古代中國地區中,皇帝稱號只能由一個人使用,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西晉時陳壽編撰的史書《三國志》從公元184年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所以歷史學家多以黃巾之亂的結束為三國時代開始。明代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為藍本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歷史 戰亂開始 東漢帝國的衰亡可以歸咎為朝廷內部與地方兩大因素。在朝廷內部,自漢和帝起,皇帝多數年幼即位,並由其母族(即外戚)控制政權,待到皇帝成年後,又往往藉助其身邊親信的宦官協助奪回政權,於是出現了不斷循環,幾乎貫穿整個東漢中後期的戚宦之爭。這令中央政府政令不一,政策前後矛盾,朝臣耽於內斗,毫無建樹,而外戚和宦官兩方勢力又內耗不斷,不斷排除異己,於漢桓帝及漢靈帝時發生兩次黨錮之禍,朝中有能之士不是被殺就是被罷官,朝政無比黑暗。地方上,各地的豪強地主也都藉機瘋狂吞併土地人口,加上天災不斷,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逐漸對政府失去信心。種種因素,令有些地方的農民餓死者甚多,百姓被逼反抗。 184年2月,太平道首領張角以及其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起義,自稱「天公將軍」,以頭裹黃巾為記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各地疾苦農民爭相加入,聲勢浩大。東漢政府極之震驚,但由於中央軍隊腐敗,力量不足,漢靈帝只得下詔各地地方政府和豪強地主可以自己招募「義軍」「勤王」,一同進剿。而黃巾軍因為畢竟不是正規軍,加上力量分散,結果起義被迅速鎮壓(詳見黃巾之亂)。但反抗並未完全消除,其餘部散佈在各地,仍然不斷反抗,這令朝廷和各地政府疲於應付,更難討伐。 漢靈帝有鑑及此,決定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不過此舉卻與靈帝意向相反。州牧因在地方擁有過大的權力,變成一州之內的「皇帝」,逐漸尾大不掉,帶頭對抗朝廷,更有甚者,與叛亂份子聯合,如益州牧劉焉就支持五斗米道的張魯進攻漢中,東漢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更加薄弱。所以黃巾之亂是東漢滅亡的導火線。 董卓亂政 189年,靈帝駕崩,但朝廷並沒有平靜下來。宦官蹇碩欲先殺漢靈帝兒子劉辯的母舅:外戚大將軍何進,再立靈帝的另外一個兒子劉協為帝,但失敗,劉辯繼承帝位後,何進又派人收押蹇碩並將其誅殺。至此,何進與十常侍鬥爭更趨白熱化,雖然靈帝的皇后,何進之妹何皇后曾勸阻何進誅殺宦官,但是在袁紹等人的建議下,何進想借外力鏟除宦官,便召董卓、丁原帶兵入洛陽,但地方軍隊未到,宦官就已先發制人,發動政變,殺死何進。雖然袁紹隨即率領部曲入宮,殺掉宦官二千餘人,皇帝劉辯和皇弟劉協卻被宦官挾持出宮,然後剛到達的董卓搶先找到皇帝並控制之,開始專權統治。 董卓想廢掉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於是用計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剷除反對者,如誘使呂布殺死丁原以奪其兵馬, 和逼走袁紹。一切準備好後,便立刻廢少帝為弘農王,而推劉協為獻帝(學者多以此為三國時代的開始)。逃出的袁紹不忿,在190年於勃海起兵,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畏懼,於是鴆殺劉辯,火燒洛陽,挾持獻帝退往長安,一併強徙洛陽居民。其間,孫堅、曹操曾出兵攻打董卓,但得不到支援而撤退,關東軍也解散。(詳見董卓討伐戰) 遷都長安後,董卓自封為太師,且授與其族人要職,並繼續施行暴政,百姓生活在極權之下,最後在192年,董卓被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但董卓的屬下李傕等人率兵攻破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繼續董卓的暴政,群雄割據的局面正式開始。 群雄割據 討伐董卓後,各地方軍閥對漢帝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個人勢力。191年孫堅攻打劉表所據的襄陽時戰死,長子孫策向袁術借兵及任用孫堅的舊部,在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最後更脫離袁術,獨領江東,一面與坐擁荊州的劉表發生零星戰鬥,另一方面等待時機北上。194年,益州之主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後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而西北方,馬騰、韓遂等人於涼州、雍州都各自建立了較大規模的半獨立性地方政權;而劉備雖曾兩度擁有過徐州,但先後被呂布及曹操打敗,四處依附,最後藉助袁紹在汝南一帶組織起小型軍隊。 而當中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了韓馥的冀州,後再打敗公孫瓚,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收編了青州三十萬黃巾軍,開始四處征戰,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迎接從李傕等人逃出來的獻帝於許,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擁有兗、徐二州,及部份司隸、豫州。而正因袁曹雙方勢力漸大,兩軍的衝突也愈激烈。 統一北方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8/Shao_cao_195-200.png/240px-Shao_cao_195-200.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200年曹操(藍)與袁紹(紅)勢力範圍 200年4月,一向支持與袁紹結盟的孫策遇刺身亡,繼位的孫權改向曹操發出善意。而袁紹見曹操日益壯大,決定南下,他先後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及文醜進攻延津,但都被曹操用計打敗殺害。袁紹決定親自領兵,進軍陽武,而曹操也調兵回官渡防守,兩軍對峙達半年,最後曹操夜襲袁軍糧倉,付之一炬,袁紹軍心大動引致兵敗,逃回北方,此戰成為曹操控制北方的決定性戰役(詳見官渡之戰)。 其後,袁紹曾組織軍隊再戰,但不成功,至此已無力與曹操相爭,而曹操也轉攻南方的劉備,劉備兵敗逃往荊州依附於劉表。202年,袁紹病死,袁紹長子袁譚及三子袁尚間爆發內戰,曹操乘機擊敗袁尚,殺袁譚。後袁尚因舊部叛亂,逃到東北、投奔支持袁紹的烏桓,同時曹操又打敗袁紹外甥高幹,佔領并州,初步統一北方。207年,曹操納郭嘉之言,決定斬草除根,以輕兵突擊烏桓,斬殺其首領蹋頓,袁尚最後逃到公孫康處,公孫康因懼怕曹操攻擊,殺死袁尚,並向曹操送上袁尚的頭顱。曹操至此完全統一北方,開始籌備南下。

其他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三國時期 曹魏 東吳 蜀漢 首都 洛陽 建業 成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5帝 曹丕 曹奐 4帝 孫權 孫皓 2帝 劉備 劉禪 成立 220年 229年 221年 滅亡 265年 280年 263年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他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併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攻克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古代中國地區中,皇帝稱號只能由一個人使用,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西晉時陳壽編撰的史書《三國志》從公元184年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所以歷史學家多以黃巾之亂的結束為三國時代開始。明代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為藍本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歷史 戰亂開始 東漢帝國的衰亡可以歸咎為朝廷內部與地方兩大因素。在朝廷內部,自漢和帝起,皇帝多數年幼即位,並由其母族(即外戚)控制政權,待到皇帝成年後,又往往藉助其身邊親信的宦官協助奪回政權,於是出現了不斷循環,幾乎貫穿整個東漢中後期的戚宦之爭。這令中央政府政令不一,政策前後矛盾,朝臣耽於內斗,毫無建樹,而外戚和宦官兩方勢力又內耗不斷,不斷排除異己,於漢桓帝及漢靈帝時發生兩次黨錮之禍,朝中有能之士不是被殺就是被罷官,朝政無比黑暗。地方上,各地的豪強地主也都藉機瘋狂吞併土地人口,加上天災不斷,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逐漸對政府失去信心。種種因素,令有些地方的農民餓死者甚多,百姓被逼反抗。 184年2月,太平道首領張角以及其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起義,自稱「天公將軍」,以頭裹黃巾為記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各地疾苦農民爭相加入,聲勢浩大。東漢政府極之震驚,但由於中央軍隊腐敗,力量不足,漢靈帝只得下詔各地地方政府和豪強地主可以自己招募「義軍」「勤王」,一同進剿。而黃巾軍因為畢竟不是正規軍,加上力量分散,結果起義被迅速鎮壓(詳見黃巾之亂)。但反抗並未完全消除,其餘部散佈在各地,仍然不斷反抗,這令朝廷和各地政府疲於應付,更難討伐。 漢靈帝有鑑及此,決定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不過此舉卻與靈帝意向相反。州牧因在地方擁有過大的權力,變成一州之內的「皇帝」,逐漸尾大不掉,帶頭對抗朝廷,更有甚者,與叛亂份子聯合,如益州牧劉焉就支持五斗米道的張魯進攻漢中,東漢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更加薄弱。所以黃巾之亂是東漢滅亡的導火線。 董卓亂政 189年,靈帝駕崩,但朝廷並沒有平靜下來。宦官蹇碩欲先殺漢靈帝兒子劉辯的母舅:外戚大將軍何進,再立靈帝的另外一個兒子劉協為帝,但失敗,劉辯繼承帝位後,何進又派人收押蹇碩並將其誅殺。至此,何進與十常侍鬥爭更趨白熱化,雖然靈帝的皇后,何進之妹何皇后曾勸阻何進誅殺宦官,但是在袁紹等人的建議下,何進想借外力鏟除宦官,便召董卓、丁原帶兵入洛陽,但地方軍隊未到,宦官就已先發制人,發動政變,殺死何進。雖然袁紹隨即率領部曲入宮,殺掉宦官二千餘人,皇帝劉辯和皇弟劉協卻被宦官挾持出宮,然後剛到達的董卓搶先找到皇帝並控制之,開始專權統治。 董卓想廢掉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於是用計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剷除反對者,如誘使呂布殺死丁原以奪其兵馬, 和逼走袁紹。一切準備好後,便立刻廢少帝為弘農王,而推劉協為獻帝(學者多以此為三國時代的開始)。逃出的袁紹不忿,在190年於勃海起兵,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畏懼,於是鴆殺劉辯,火燒洛陽,挾持獻帝退往長安,一併強徙洛陽居民。其間,孫堅、曹操曾出兵攻打董卓,但得不到支援而撤退,關東軍也解散。(詳見董卓討伐戰) 遷都長安後,董卓自封為太師,且授與其族人要職,並繼續施行暴政,百姓生活在極權之下,最後在192年,董卓被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但董卓的屬下李傕等人率兵攻破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繼續董卓的暴政,群雄割據的局面正式開始。 群雄割據 討伐董卓後,各地方軍閥對漢帝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個人勢力。191年孫堅攻打劉表所據的襄陽時戰死,長子孫策向袁術借兵及任用孫堅的舊部,在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最後更脫離袁術,獨領江東,一面與坐擁荊州的劉表發生零星戰鬥,另一方面等待時機北上。194年,益州之主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後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而西北方,馬騰、韓遂等人於涼州、雍州都各自建立了較大規模的半獨立性地方政權;而劉備雖曾兩度擁有過徐州,但先後被呂布及曹操打敗,四處依附,最後藉助袁紹在汝南一帶組織起小型軍隊。 而當中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了韓馥的冀州,後再打敗公孫瓚,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收編了青州三十萬黃巾軍,開始四處征戰,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迎接從李傕等人逃出來的獻帝於許,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擁有兗、徐二州,及部份司隸、豫州。而正因袁曹雙方勢力漸大,兩軍的衝突也愈激烈。 統一北方 200年曹操(藍)與袁紹(紅)勢力範圍 200年4月,一向支持與袁紹結盟的孫策遇刺身亡,繼位的孫權改向曹操發出善意。而袁紹見曹操日益壯大,決定南下,他先後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及文醜進攻延津,但都被曹操用計打敗殺害。袁紹決定親自領兵,進軍陽武,而曹操也調兵回官渡防守,兩軍對峙達半年,最後曹操夜襲袁軍糧倉,付之一炬,袁紹軍心大動引致兵敗,逃回北方,此戰成為曹操控制北方的決定性戰役(詳見官渡之戰)。 其後,袁紹曾組織軍隊再戰,但不成功,至此已無力與曹操相爭,而曹操也轉攻南方的劉備,劉備兵敗逃往荊州依附於劉表。202年,袁紹病死,袁紹長子袁譚及三子袁尚間爆發內戰,曹操乘機擊敗袁尚,殺袁譚。後袁尚因舊部叛亂,逃到東北、投奔支持袁紹的烏桓,同時曹操又打敗袁紹外甥高幹,佔領并州,初步統一北方。207年,曹操納郭嘉之言,決定斬草除根,以輕兵突擊烏桓,斬殺其首領蹋頓,袁尚最後逃到公孫康處,公孫康因懼怕曹操攻擊,殺死袁尚,並向曹操送上袁尚的頭顱。曹操至此完全統一北方,開始籌備南下。 太多la , 自己上去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5%9C%8B&variant=zh-tw1C924F1C0172E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