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9 12:32:54亞洲一枝梅
華語電影觀察
非常習慣,在天候微寒的金馬季節,守候在試片室與戲院間,在光影之間駐足,在影像之間留連,一部影片接著一部影片,一個導演接著一個導演。期待如此大量而密集的觀看,能夠深切體會年度華語影壇的細微變化與興衰起落。
拜大陸開放合資電影報名所致,今年報名金馬獎的華語影片高達五十八部,創下了近年的新高紀錄。報名影片數量雖多,合資影片也在政策鼓勵與影人競相投入的情況下,日益增多,但合資合製的合作狀態,顯然未能影響華語影壇的各自風華。兩岸三地獨特的人文情懷與電影風格,依舊清晰分明的體現在各自的影像作品中。
香港:黑道當家
兩岸三地電影工業最為發達的香港,除了幕前幕後整齊的演攝製水準依舊叫台灣和大陸望塵莫及之外,在影片類型的開發與創意上,其實沒有太多讓人眼睛一亮的驚喜,警匪動作片依舊是其中的大宗:《無間道II》、《無間道III終極無間》、《大事件》、《新警察故事》、《千機變II花都大戰》、《旺角黑夜》等,信手拈來,均是援例。不過,在一片黑道當家的電影潮流中,向來刁鑽靈活的香港影人,依舊在如此了無新意的類型電影之中,反映了大陸合資影片的攝製趨勢與獨特的傳媒亂象,於是,香港警察有了大陸公安的暗中協助(《無間道III終極無間》),或者,香港黑社會多了遊走在邊緣的大陸青年與妓女(《旺角黑夜》),或者,俗爛的警匪對決多了傳媒的興風作浪(《大事件》)與積極介入(《A1頭條》)。雖然在密集的時空中,觀看大量的、類似度極高的類型電影,頗有叫人難以忍受、難以去化的不耐感,但抽離之後靜思,終究還是得佩服香港影人在既有類型電影中,注入社會觀察的心意與新意。
大陸:新舊兩極
大陸影片因為尚未能獲得大陸官方的許可,正式加入這場兩岸三地華語影人的角力大賽,因此,從報名金馬獎的影片質量來觀察大陸影片的攝製水準和趨勢,自是力有未逮。幸而,每年大陸官方自行選派參加金馬國際影展的影片,稍可彌足這個文化觀察的缺口。今年大陸電影除了眾星雲集,聲勢驚人的《十面埋伏》和頗具社會省思,兼且票房長紅的《手機》之外,比較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公司投資拍攝的《可可西里》。這部講述大陸藏人自組巡山隊保護羚羊免於被不法商人獵殺的影片,是根據大陸真實新聞事件改編的故事,自然平實的影像風格和敘事語言,直似大漠風情,簡單直接卻又豐富動人。與之相對相較的,則是大陸官方每年自行選派的影片,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暖》,是改編自大陸知名作家莫言描述大陸鄉下知青的愛情小品,電影雖然獲得去年大陸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的殊榮,也在大陸創下極佳的票房和口碑,但對香港與台灣的觀眾而言,這種類似大陸第五代電影的作品,在全球化、國際合資口號不絕於耳的現時今日,似乎讓人有了時光錯置的荒謬感。大陸電影的新舊對比,一方面固然突顯了國際資金注入之後所帶來的視野和格局,一方面也毫不留情地對比出大陸自製影片的通俗和保守。
台灣:人文至上
相較於香港類型電影的當道,以及大陸電影在西方資金狂潮注入之後所呈顯的兩級面貌,台灣電影依舊脫離不了濃厚的文人味:《大選民》描述台灣的政治亂象;《月光下,我記得》探索中年女性的愛恨情慾;《擁抱大白熊》省思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夢遊夏威夷》反映升學教育的後遺症……。電影,之於台灣影人,似乎成了知識份子觀察與批判社會、文化的工具,關於逃避式的娛樂這種事,台灣觀眾約莫只能繼續轉向好萊塢和香港電影尋求了。在厭膩了台灣電影的「文以載道」之後,對《十七歲的天空》這種純以商業取向操作,而能攻略全省六百多萬票房的企圖與表現,總不免讓人耳目一新,終而萬般期待了。
是以,金馬獎,雖是華語影壇的年度盛事,但看熱鬧者有之,行禮如儀者有之,捕風捉影者有之,伺機撻伐者有之,但從中思考與觀察華語影壇年度變貌者,卻少之又少。除了星光熠熠,或者一夜風華之外,金馬獎應該還有些許文化觀察的意義與價值,只是端賴觀看的人是否有心如此罷了。
★中時搶鮮報,2004年11271日
拜大陸開放合資電影報名所致,今年報名金馬獎的華語影片高達五十八部,創下了近年的新高紀錄。報名影片數量雖多,合資影片也在政策鼓勵與影人競相投入的情況下,日益增多,但合資合製的合作狀態,顯然未能影響華語影壇的各自風華。兩岸三地獨特的人文情懷與電影風格,依舊清晰分明的體現在各自的影像作品中。
香港:黑道當家
兩岸三地電影工業最為發達的香港,除了幕前幕後整齊的演攝製水準依舊叫台灣和大陸望塵莫及之外,在影片類型的開發與創意上,其實沒有太多讓人眼睛一亮的驚喜,警匪動作片依舊是其中的大宗:《無間道II》、《無間道III終極無間》、《大事件》、《新警察故事》、《千機變II花都大戰》、《旺角黑夜》等,信手拈來,均是援例。不過,在一片黑道當家的電影潮流中,向來刁鑽靈活的香港影人,依舊在如此了無新意的類型電影之中,反映了大陸合資影片的攝製趨勢與獨特的傳媒亂象,於是,香港警察有了大陸公安的暗中協助(《無間道III終極無間》),或者,香港黑社會多了遊走在邊緣的大陸青年與妓女(《旺角黑夜》),或者,俗爛的警匪對決多了傳媒的興風作浪(《大事件》)與積極介入(《A1頭條》)。雖然在密集的時空中,觀看大量的、類似度極高的類型電影,頗有叫人難以忍受、難以去化的不耐感,但抽離之後靜思,終究還是得佩服香港影人在既有類型電影中,注入社會觀察的心意與新意。
大陸:新舊兩極
大陸影片因為尚未能獲得大陸官方的許可,正式加入這場兩岸三地華語影人的角力大賽,因此,從報名金馬獎的影片質量來觀察大陸影片的攝製水準和趨勢,自是力有未逮。幸而,每年大陸官方自行選派參加金馬國際影展的影片,稍可彌足這個文化觀察的缺口。今年大陸電影除了眾星雲集,聲勢驚人的《十面埋伏》和頗具社會省思,兼且票房長紅的《手機》之外,比較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公司投資拍攝的《可可西里》。這部講述大陸藏人自組巡山隊保護羚羊免於被不法商人獵殺的影片,是根據大陸真實新聞事件改編的故事,自然平實的影像風格和敘事語言,直似大漠風情,簡單直接卻又豐富動人。與之相對相較的,則是大陸官方每年自行選派的影片,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暖》,是改編自大陸知名作家莫言描述大陸鄉下知青的愛情小品,電影雖然獲得去年大陸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的殊榮,也在大陸創下極佳的票房和口碑,但對香港與台灣的觀眾而言,這種類似大陸第五代電影的作品,在全球化、國際合資口號不絕於耳的現時今日,似乎讓人有了時光錯置的荒謬感。大陸電影的新舊對比,一方面固然突顯了國際資金注入之後所帶來的視野和格局,一方面也毫不留情地對比出大陸自製影片的通俗和保守。
台灣:人文至上
相較於香港類型電影的當道,以及大陸電影在西方資金狂潮注入之後所呈顯的兩級面貌,台灣電影依舊脫離不了濃厚的文人味:《大選民》描述台灣的政治亂象;《月光下,我記得》探索中年女性的愛恨情慾;《擁抱大白熊》省思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夢遊夏威夷》反映升學教育的後遺症……。電影,之於台灣影人,似乎成了知識份子觀察與批判社會、文化的工具,關於逃避式的娛樂這種事,台灣觀眾約莫只能繼續轉向好萊塢和香港電影尋求了。在厭膩了台灣電影的「文以載道」之後,對《十七歲的天空》這種純以商業取向操作,而能攻略全省六百多萬票房的企圖與表現,總不免讓人耳目一新,終而萬般期待了。
是以,金馬獎,雖是華語影壇的年度盛事,但看熱鬧者有之,行禮如儀者有之,捕風捉影者有之,伺機撻伐者有之,但從中思考與觀察華語影壇年度變貌者,卻少之又少。除了星光熠熠,或者一夜風華之外,金馬獎應該還有些許文化觀察的意義與價值,只是端賴觀看的人是否有心如此罷了。
★中時搶鮮報,2004年1127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