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9 12:27:23亞洲一枝梅
片面之詞──漫談金馬獎入圍影片
十一月初,金馬獎公佈了今年華語影片競賽的入圍名單,在眾多入圍影片中,尤以入圍十三項稱霸武林的《臥虎藏龍》與入圍九項美麗璀璨的《花樣年華》最受矚目。不過,在好萊塢商業機制與藝術作者電影捉對廝殺的決戰過程中,其實尚有許多風格獨具的影片,被淹沒在兩大強片的對決光芒中,也有許多精緻清新的小品,被嚴肅端莊的評審團視而不見。至於今年港台兩地影片的整體攝製水準與趨勢,更是乏人聞問。
是哪些影片成了本屆金馬獎的遺珠?是哪些影片該獲得更多的關注?是哪些影片突顯了讓人印象深刻的風格與趨勢?我試著整理與回答這些問題。
根據報名資料顯示,今年共有四十四部劇情片、七部紀錄片、兩部動畫片、十部短片報名參賽。在劇情片部份,有一部大陸電影、一部新加坡電影(可參見作者發表於2000.9月份Look雜誌的文章)、十八部台灣電影、二十四部香港電影;在數量上,香港電影依然以超過半數的優勢略勝一籌,但與往年只有十部左右的數量相較,今年台灣影片的產出略見小幅成長,也算令人告慰。至於紀錄片、動畫片與短片的數量,則與往年相距不遠,差異不大。
就影片的內容與風格而言,今年報名參賽的十八部台灣電影,大體展現了一種擺脫台灣新電影悲情懷舊的色彩,可以明顯感受到台灣電影工作者努力向觀眾靠近、收復電影市場版圖的企圖,入圍影片《運轉手之戀》、《純屬意外》、《夜奔》均屬這類型影片,但同樣屬於清新小品的《晴天娃娃》和《哥兒們》卻因和上述幾部影片的同質性過高,但影片攝製水準並不特別突出的情況下,全軍覆沒,甚為可惜。與台灣電影相較,今年香港電影的表現更讓人眼睛一亮,幾部入圍影片除了依舊展現香港電影工業傲視亞洲的實力之外,香港小品電影的細膩、完整與創意,更讓人感受到香港電影面對好萊塢電影大舉逼殺與香港電影因拙劣複製而漸漸失去觀眾的危機,企圖挽救市場的用心與策略,入圍影片《細路祥》、《小親親》、《孤男寡女》、《12夜》、《月亮的秘密》均屬此類影片,但為黑社會動作片類型注入新意、演員表現傑出、劇情充滿張力的《朱麗葉與梁山伯》、《江湖告急》卻被評審團忽略,著實令人不解。
在非劇情片類部份,紀錄片的入圍名單較具爭議,值得一提。這次入圍的四部紀錄片《吳海音的彌猴世界》、《台灣魔朵》、《班底》、《銀簪子》固然代表了立場不一、型態各異的拍攝觀點,但《愛戀排灣笛》、《女人那話兒》、《海有多深》在此次金馬獎的入圍名單中缺席,卻叫人扼腕。《海有多深》與《愛戀排灣笛》兩部影片均以十分尊重原住民發言空間的角度,忠實紀錄原住民置身社會邊緣與漢化威脅的狀態下,反身省視自身處境與文化的歷程與感受,含蓄內斂,溫婉動人,十分耐看。來自香港的《女人那話》則是一部相當特別的紀錄片,導演黃真真從自身的女性經驗出發,以全部是女性的工作班底,大膽坦誠、毫不遮掩地揭露具有各式女性身份者(異性戀、同性戀、母親、情婦、第三者、性工作關注者、少女、《性女251》女主角鍾愛寶)的情慾思考,訪問者的輕鬆自在與受訪者的大膽誠實,不僅激盪出不少讓人震撼與深思的智慧話語,也在相當層面上挑戰了男性父權社會許多理所當然的思維與禁忌,令人印象深刻,卻也因此被以男性為多數的評審團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上述這些遺珠,乍看之下,似像指責本屆金馬獎入圍名單,其實不然。因為世界上任何一種(影片)競賽的評審準則與價值均得面對相同的問題,即這部影片為何入圍,那部影片為何得獎,那名演員為何出局的質疑。金馬獎自不例外。當然,這種質疑有其存在之合理性,畢竟金馬獎評審選出的只是一種融合了許多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年齡、性別、省(國)籍差異後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反映的只是一種價值觀,而在標榜多元化思維、挑戰權威的現代社會中,有人贊成這樣的價值觀,當然也會有人反對這樣的價值觀。因此,除了提出個人以為的遺珠之憾以外(異於金馬獎評審的觀點),有些以獨立製片的方式拍攝的影片,因為關注題材的邊緣、編導演人員的不具知名度,而在影片上映時易遭媒體與觀眾忽略的影片,卻能夠得到評審團的慧眼青睞,進而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這種兼容並蓄的心胸,自然也必須給予掌聲鼓勵(同意金馬獎評審的觀點)。這類型影片可以《無人駕駛》、《細路祥》、《我叫阿銘啦》為代表。《無人駕駛》描述幾名失學少女因缺乏家庭的溫暖與指引,被學校驅逐出去之後,在社會摸索求生的故事,導演劉國昌以相當精鍊的影像語言,將失學少女的徬徨茫然與脫軌失序的生命狀態,表現得十分精準。該片雖然已入圍了原著、攝影、剪輯與新演員等四項獎項,但導演的功力與影片的整體水準與其他幾部入圍劇情片相較,亦毫不遜色。《我叫阿銘啦》的入圍,則讓人跌破眼鏡,因為這部以十六釐米拍攝、關注都市遊民的獨立製片,在強片名導的環伺之下,尚能異軍突起,可說是十分難能可貴,本屆金馬獎評審團對具有濃厚社會關懷與人文氣息的影片所給予的鼓勵,值得肯定。
至於眾所矚目的六部入圍劇情片,則非常有趣地容納了各種不同的影片類型,而將這些個性不一、長相各異的影片放在同一個舞台上評比,無疑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若要勉力而為,我以為應該從影片整體的攝製表現、蘊藏的內涵、表現手法與類型的創新等三個角度來檢視。入圍十三項的《臥虎藏龍》以龐大的資金規模和專業技術人員做後盾,營造出磅薄的氣勢,其技術面向的創新與表現,有目共睹,但因囿於武俠動作片類型(也或許是導演的選擇結果),影片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武俠意境抑或情愛選擇的領略),似嫌淺薄。入圍九項的《花樣年華》在技術部門的表現(尤其是美術、造型、音樂、攝影)維持甚至超越了王家衛班底慣常的水準,並且十分稱職地烘托/傳達了影片對情愛、人生一再不期而遇、差肩錯過、眷戀不忘等複雜心態的揭露,是六部入圍劇情片中整體表現水準最整齊、最沒有瑕疵的一部。入圍七項的《西洋鏡》描述的是電影初到中國時的故事,對滿清末年的社會與人心百態,刻劃入微。該片雖然也有台灣資金在內,但因為影片的編導演與其他工作人員全是大陸電影工作者,所以該片自然具有十分典型的「大陸色彩」,亦即影片具有濃厚的人文與社會關懷色彩,影片整體的攝製演水準也四平八穩,但表現手法卻過於老舊,缺乏創意,無法讓人思之再三,回味無窮。入圍四項的《運轉手之戀》是唯一的台灣代表,可以想見,以現階段台灣電影工業的水準而言,這部輕鬆幽默、描述運將生活的喜劇小品,要突破好萊塢資本與香港技術的兩面夾殺,幾乎沒有一點勝算。但在台灣國片市場已經因為國片與觀眾的漸行漸遠而瀕臨崩潰之際,該片的輕鬆小品路線與表現,值得急欲反攻國片市場的電影工作者參考。入圍四項的《鎗火》是入圍劇情片中比較少見的黑社會動作片,但在導演杜琪峰的指揮調度下,卻讓影片呈現出動作片少見的詩意、美感、流暢與幽默,創意十足。但因為該片著重在槍戰動作的編排與創新,以及男性情誼的建立,缺少了深刻的人文內涵,可說是美中不足之處。至於入圍三項的《細路祥》也是一部以小搏大的作品,該片從小男孩的眼光反射香港中下階層社會的時移事往,在充滿童言童語的童趣中,尚流露出導演陳果對香港社會犀利的觀察與批判,但因為獨立製片的預算與先天限制,使得該片整體的攝製水準略遜於前述幾部影片,是其競逐最佳劇情片最為吃力的一點。
一年一度的金馬獎就像是華語影片的年度體檢,在評審團的把關下,有些影片在第一輪的檢驗當中,就因為品質不合格,草草敗下陣來。而有些影片/人則在更為精細的檢視中,互有勝負。然而,這樣的檢視卻常因為每年評審團成員與競逐影片水準的不同,而有動態的變化。是以,參賽影片/人實在無須過於在意,旁觀者亦無須過於大驚小怪。我以為更值得花費心力關注的,是華語影片的整體水準是否有了明顯的進步?影片關注的題材是否同步且精準地反映了某些社會現實?電影工作者的努力與企圖是否得到觀眾的共鳴?而作為觀影者的觀眾,是否在觀看或檢視影片的同時,亦有著開放的心胸與眼界,去接納,甚而欣賞與自己喜好路數不同的影片?
在金馬獎揭曉得獎名單前夕寫作本文,企圖的,是擺脫預測、分析等老套,是撥開人云亦云的重重迷思,是努力歸返影片競賽的本質,是檢視自己的觀影角度。但一切亦只是自己對今年金馬獎入圍影片的片面之詞,同意與否,本是見仁見智,悉聽尊便。
★《Look看電影雜誌》,2000年12月號,第51期,頁182-185。
是哪些影片成了本屆金馬獎的遺珠?是哪些影片該獲得更多的關注?是哪些影片突顯了讓人印象深刻的風格與趨勢?我試著整理與回答這些問題。
根據報名資料顯示,今年共有四十四部劇情片、七部紀錄片、兩部動畫片、十部短片報名參賽。在劇情片部份,有一部大陸電影、一部新加坡電影(可參見作者發表於2000.9月份Look雜誌的文章)、十八部台灣電影、二十四部香港電影;在數量上,香港電影依然以超過半數的優勢略勝一籌,但與往年只有十部左右的數量相較,今年台灣影片的產出略見小幅成長,也算令人告慰。至於紀錄片、動畫片與短片的數量,則與往年相距不遠,差異不大。
就影片的內容與風格而言,今年報名參賽的十八部台灣電影,大體展現了一種擺脫台灣新電影悲情懷舊的色彩,可以明顯感受到台灣電影工作者努力向觀眾靠近、收復電影市場版圖的企圖,入圍影片《運轉手之戀》、《純屬意外》、《夜奔》均屬這類型影片,但同樣屬於清新小品的《晴天娃娃》和《哥兒們》卻因和上述幾部影片的同質性過高,但影片攝製水準並不特別突出的情況下,全軍覆沒,甚為可惜。與台灣電影相較,今年香港電影的表現更讓人眼睛一亮,幾部入圍影片除了依舊展現香港電影工業傲視亞洲的實力之外,香港小品電影的細膩、完整與創意,更讓人感受到香港電影面對好萊塢電影大舉逼殺與香港電影因拙劣複製而漸漸失去觀眾的危機,企圖挽救市場的用心與策略,入圍影片《細路祥》、《小親親》、《孤男寡女》、《12夜》、《月亮的秘密》均屬此類影片,但為黑社會動作片類型注入新意、演員表現傑出、劇情充滿張力的《朱麗葉與梁山伯》、《江湖告急》卻被評審團忽略,著實令人不解。
在非劇情片類部份,紀錄片的入圍名單較具爭議,值得一提。這次入圍的四部紀錄片《吳海音的彌猴世界》、《台灣魔朵》、《班底》、《銀簪子》固然代表了立場不一、型態各異的拍攝觀點,但《愛戀排灣笛》、《女人那話兒》、《海有多深》在此次金馬獎的入圍名單中缺席,卻叫人扼腕。《海有多深》與《愛戀排灣笛》兩部影片均以十分尊重原住民發言空間的角度,忠實紀錄原住民置身社會邊緣與漢化威脅的狀態下,反身省視自身處境與文化的歷程與感受,含蓄內斂,溫婉動人,十分耐看。來自香港的《女人那話》則是一部相當特別的紀錄片,導演黃真真從自身的女性經驗出發,以全部是女性的工作班底,大膽坦誠、毫不遮掩地揭露具有各式女性身份者(異性戀、同性戀、母親、情婦、第三者、性工作關注者、少女、《性女251》女主角鍾愛寶)的情慾思考,訪問者的輕鬆自在與受訪者的大膽誠實,不僅激盪出不少讓人震撼與深思的智慧話語,也在相當層面上挑戰了男性父權社會許多理所當然的思維與禁忌,令人印象深刻,卻也因此被以男性為多數的評審團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上述這些遺珠,乍看之下,似像指責本屆金馬獎入圍名單,其實不然。因為世界上任何一種(影片)競賽的評審準則與價值均得面對相同的問題,即這部影片為何入圍,那部影片為何得獎,那名演員為何出局的質疑。金馬獎自不例外。當然,這種質疑有其存在之合理性,畢竟金馬獎評審選出的只是一種融合了許多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年齡、性別、省(國)籍差異後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反映的只是一種價值觀,而在標榜多元化思維、挑戰權威的現代社會中,有人贊成這樣的價值觀,當然也會有人反對這樣的價值觀。因此,除了提出個人以為的遺珠之憾以外(異於金馬獎評審的觀點),有些以獨立製片的方式拍攝的影片,因為關注題材的邊緣、編導演人員的不具知名度,而在影片上映時易遭媒體與觀眾忽略的影片,卻能夠得到評審團的慧眼青睞,進而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這種兼容並蓄的心胸,自然也必須給予掌聲鼓勵(同意金馬獎評審的觀點)。這類型影片可以《無人駕駛》、《細路祥》、《我叫阿銘啦》為代表。《無人駕駛》描述幾名失學少女因缺乏家庭的溫暖與指引,被學校驅逐出去之後,在社會摸索求生的故事,導演劉國昌以相當精鍊的影像語言,將失學少女的徬徨茫然與脫軌失序的生命狀態,表現得十分精準。該片雖然已入圍了原著、攝影、剪輯與新演員等四項獎項,但導演的功力與影片的整體水準與其他幾部入圍劇情片相較,亦毫不遜色。《我叫阿銘啦》的入圍,則讓人跌破眼鏡,因為這部以十六釐米拍攝、關注都市遊民的獨立製片,在強片名導的環伺之下,尚能異軍突起,可說是十分難能可貴,本屆金馬獎評審團對具有濃厚社會關懷與人文氣息的影片所給予的鼓勵,值得肯定。
至於眾所矚目的六部入圍劇情片,則非常有趣地容納了各種不同的影片類型,而將這些個性不一、長相各異的影片放在同一個舞台上評比,無疑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若要勉力而為,我以為應該從影片整體的攝製表現、蘊藏的內涵、表現手法與類型的創新等三個角度來檢視。入圍十三項的《臥虎藏龍》以龐大的資金規模和專業技術人員做後盾,營造出磅薄的氣勢,其技術面向的創新與表現,有目共睹,但因囿於武俠動作片類型(也或許是導演的選擇結果),影片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武俠意境抑或情愛選擇的領略),似嫌淺薄。入圍九項的《花樣年華》在技術部門的表現(尤其是美術、造型、音樂、攝影)維持甚至超越了王家衛班底慣常的水準,並且十分稱職地烘托/傳達了影片對情愛、人生一再不期而遇、差肩錯過、眷戀不忘等複雜心態的揭露,是六部入圍劇情片中整體表現水準最整齊、最沒有瑕疵的一部。入圍七項的《西洋鏡》描述的是電影初到中國時的故事,對滿清末年的社會與人心百態,刻劃入微。該片雖然也有台灣資金在內,但因為影片的編導演與其他工作人員全是大陸電影工作者,所以該片自然具有十分典型的「大陸色彩」,亦即影片具有濃厚的人文與社會關懷色彩,影片整體的攝製演水準也四平八穩,但表現手法卻過於老舊,缺乏創意,無法讓人思之再三,回味無窮。入圍四項的《運轉手之戀》是唯一的台灣代表,可以想見,以現階段台灣電影工業的水準而言,這部輕鬆幽默、描述運將生活的喜劇小品,要突破好萊塢資本與香港技術的兩面夾殺,幾乎沒有一點勝算。但在台灣國片市場已經因為國片與觀眾的漸行漸遠而瀕臨崩潰之際,該片的輕鬆小品路線與表現,值得急欲反攻國片市場的電影工作者參考。入圍四項的《鎗火》是入圍劇情片中比較少見的黑社會動作片,但在導演杜琪峰的指揮調度下,卻讓影片呈現出動作片少見的詩意、美感、流暢與幽默,創意十足。但因為該片著重在槍戰動作的編排與創新,以及男性情誼的建立,缺少了深刻的人文內涵,可說是美中不足之處。至於入圍三項的《細路祥》也是一部以小搏大的作品,該片從小男孩的眼光反射香港中下階層社會的時移事往,在充滿童言童語的童趣中,尚流露出導演陳果對香港社會犀利的觀察與批判,但因為獨立製片的預算與先天限制,使得該片整體的攝製水準略遜於前述幾部影片,是其競逐最佳劇情片最為吃力的一點。
一年一度的金馬獎就像是華語影片的年度體檢,在評審團的把關下,有些影片在第一輪的檢驗當中,就因為品質不合格,草草敗下陣來。而有些影片/人則在更為精細的檢視中,互有勝負。然而,這樣的檢視卻常因為每年評審團成員與競逐影片水準的不同,而有動態的變化。是以,參賽影片/人實在無須過於在意,旁觀者亦無須過於大驚小怪。我以為更值得花費心力關注的,是華語影片的整體水準是否有了明顯的進步?影片關注的題材是否同步且精準地反映了某些社會現實?電影工作者的努力與企圖是否得到觀眾的共鳴?而作為觀影者的觀眾,是否在觀看或檢視影片的同時,亦有著開放的心胸與眼界,去接納,甚而欣賞與自己喜好路數不同的影片?
在金馬獎揭曉得獎名單前夕寫作本文,企圖的,是擺脫預測、分析等老套,是撥開人云亦云的重重迷思,是努力歸返影片競賽的本質,是檢視自己的觀影角度。但一切亦只是自己對今年金馬獎入圍影片的片面之詞,同意與否,本是見仁見智,悉聽尊便。
★《Look看電影雜誌》,2000年12月號,第51期,頁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