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9 12:25:01亞洲一枝梅

港台華語電影小體檢

一年一度的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就像港台華語影片的年度體檢一樣,高矮胖瘦、面貌不一的各式影片,總在固定的時節接到體檢通知,並且依序向金馬獎報到。於是,金馬獎的工作人員有了比一般觀眾更得天獨厚的機會,可以不分親疏、來者不拒地檢視港台華語影壇的年度成績,而對「優勝劣敗」的影片競賽背後所呈現的現象,也有著更為深入與細膩的觀察。

  以今年的參賽影片為例,除了眾媒體以入圍十三項居冠形容的《臥虎藏龍》、入圍九項緊追在後的《花樣年華》、為國爭光的《運轉手之戀》,以及《細路祥》、《鎗火》等幾部耳熟能詳的入圍影片之外,其實還有許多風格各異的影片,被淹沒在這些入圍影片的光環中,值得一提。而今年華語影片的整體水準究竟如何?是否表現與反映出某種值得觀察與期待的風貌?台灣與香港兩地的電影面貌究竟存在了什麼樣的差異?我以為更是一些值得探討的面向。

  就數量而言,今年報名的四十四部劇情片中,有一部大陸電影,一部新加坡電影,十八部台灣電影,二十四部香港電影,在數量上,香港電影依然以超過半數的優勢略勝一籌,但與往年只有十部左右的數量相較,今年台灣影片的產出略見小幅成長,也算令人告慰。

  而就影片的品質而言,撇開好萊塢電影工業機制(《臥虎藏龍》)與藝術電影作者(《花樣年華》)大對決的情形不論,今年台灣影片的表現的確讓人耳目一新,年輕一輩的電影工作者不僅將影片關注的目光從悲情懷舊的歷史題材轉向現代人的生活,展現了貼近現代生活呼吸脈動的企圖,更打破了台灣電影難懂難看的刻版印象,如《運轉手之戀》、《晴天娃娃》、《哥兒們》、《小百無禁忌》、《蛋》、《純屬意外》等。但相較於台灣電影在創作面向上的大轉彎之外,今年香港電影在電影工業的整體表現上,卻更令人喜出望外。除了幾部高成本大製作的電影依舊擁有強烈的港片風格外,幾部或許是為了因應市場萎縮而策劃的小品,無論是在劇本的創作、演員演出的拿捏得宜、導演的場面調度、影片整體的攝製水準,全都展現了自成一格、清新討喜的面貌,如《小親親》、《12夜》、《茱麗葉與梁山伯》、《無人駕駛》、《江湖告急》、《戀戰沖繩》、《孤男寡女》等,插科打諢、無聊淺薄的搞笑片幾已從今年強片如林的競技場中銷聲匿跡。

  也許,面對好萊塢電影的強勢壓境與本土電影市場的節節敗退,一向土法煉鋼的台灣電影,總算企圖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但在收復電影市場失土的千秋大業中,香港小品電影的細膩、完整、創意與小本經營,其實不失為一種聰明且務實的做法,值得台灣電影借鏡。

★大成報,2000年11月13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