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9 12:17:45亞洲一枝梅
豈止看電影
嚴格來說,這篇文章並不符合這個專欄徵文的定義,因為我唸的是電影研究所。不過,看了半天,不見任何一個搞電影的人上來湊熱鬧,我只好越俎代庖,和大家分享唸電影的酸甜苦辣了。
許多初識的朋友聽到我唸的是電影時,幾乎沒有例外地,依序呈現兩種反應:「哇!那你以後要當導演啊?」自以為幽默的,還會再加上:「什麼時候提拔我當男主角啊?女主角可不可以找葉子媚(現在應該會改成徐若瑄吧!)?」剛開始時,我總是一本正經地解釋:「喔!我是唸study的,就是唸一些電影理論啊、電影史啊之類的,不是唸製作的,不過,學校會要求我們修一些製作課、拍一些片子啦......。」看到他們一臉狐疑的表情,我再耐心補充:「上課時我們會先上兩個小時的課,然後再看一部和上課議題有關的電影,期中期末就要寫報告把這些理論運用到電影的文本分析......。」聽完我這些囉哩囉唆的解釋,聰明的他們總是立即抓到重點:「哇!那你們上課就是在看電影喔?看電影也可以拿學分喔?真好!」一臉豔羨的表情。
真好?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為了不讓這個誤解以訛傳訛一代一代在校園中流傳下去,我總忍不住要舉幾個活生生血淋淋的慘痛經驗,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得有多離譜。
和其他科系的壯大軍容比起來,電影系的台灣學生實在是人單勢薄,人數少到在台灣留學生的統計數字上,大概都產生不了什麼意義。於是,系上幾位台灣學生沒多久就發展出濃烈的革命情感,不僅在課業上交換著有限的情報,更在生活中互相扶持,相濡以沫。
一位以全系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自師大英語系畢業,托福考了將近滿分的學姐,剛到系上時,按照一般學生修課的習慣,選修了三門入門課程:電影理論、默片電影史和國際電影。一位比她早一學期入學的學姐,雖然嘴巴上鼓勵著這個看似可為的小學妹,心裡卻不禁叨唸著:「這個不知死活的傢伙!」果然,一個星期之後,小學妹打電話告訴學姐,她退掉了國際電影,還在適應嘛!先拿兩科就好了。一個星期之後,小學妹又打了通電話告訴學姐,她退掉了默片電影史,準備專心和電影理論搏鬥。可是,這位從小到大身經百戰過關斬將無往不利的課業高手,卻被區區一堂課搞得一個頭兩個大,沮喪不已。一天,她終於受不了這樣巨大的壓力和挫折,而在上課途中離開教室,一個人跑到校園裡,坐在大樹下嚎啕大哭,無視旁人好奇訝異的眼神。然後,哭完了,再一個人摸黑回到已開始放映影片的漆黑教室中。
我自己修這堂課時,完全理解了她的心情。當其他的學生在週末跑到海邊玩,或是利用春假開車到其他城市旅行時,我卻泡在圖書館裡,企圖利用這多出來的時間,追上老師指定的閱讀進度。無奈,每一篇艱澀的文章中,不僅充滿了GRE級的字彙,還有許多在字典上根本查不到的字。若利用快速閱讀法,不花費力氣去查字典,僅就認識的字去猜上下文的意思,那麼一篇文章中,認得的字屈指可數,文章的意義要從何猜起呢?只好實實在在做苦工,將通篇文章查上一查,如此下來,整篇文章便清晰可見我努力的痕跡,雖然充滿了病態的成就感,但一篇文章查下來,不死也去了半條命。不過,更挫折的是,好不容易查完了單字,卻還是搞不懂羅蘭巴特、傅柯、李維史陀和李歐塔這些人的腦袋到底在想什麼?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文字印在我的眼前,我都搞不懂了,更何況是上課用聽的!於是,不誇張!我在這堂課結結實實當了一學期的白癡(其他的課,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
而那位有先見之明的學姐也和我們半斤八兩不相上下。她以平均每學期修兩科,以時間和金錢換取呼吸空間的方式,讓自己免於精神瀕臨崩潰的邊緣。但是,即使是如此穩紮穩打的做法,每天晚上她還是得靠醫生老公的催眠,才能忘掉壓力放鬆入睡。
後來,我們輾轉打聽到,原來之前也有一、兩個台灣學生在系上唸書,不過在唸了一學期後,就當機立斷,轉校轉系,脫離苦海,從此以後海闊天空。在得知這些革命先烈的事蹟後,我們更加不敢造次,乖乖地維持一個學期修兩門課的不得已傳統,忍受著其他人或羨慕或不解或同情的眼光。
至於寫報告,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痛苦折磨。早在繳交報告的前一個月,我們就進入全力準備期,一天到晚窩在圖書館裡查資料、尋找適合而且有感覺的電影做為文本分析的對象、房間裡書桌上到處堆滿了一疊又一疊的書籍和期刊資料;倒數兩星期,則將衣服洗好、菜買好,該做的家事做好,正式進入昏天暗地的寫報告生活,經過兩星期的嘔心瀝血,總算一字一血淚地擠出老師要的頁數,再趕在繳交前拿去給美國人改一改,然後再以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把報告交了出去。而這樣的一篇報告,我那唸美國文學出身的大衛同學,只要一個晚上就搞定了,而且還拿了個A!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是深深地體會出,何謂先天的不平等!
當然,苦雖苦,電影系自有其迷人,而教人衣帶漸寬終不悔之處。首先,因為國內實在沒有電影教育可言,有心想進修的人,只好赴笈西方求經,千辛萬苦加上一點天外飛來的運氣,好不容易申請到了美國人擠破頭也進不去的學校,豈可輕言說再見!當然得堅持到最後一秒鐘,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放棄!這是支撐我們熬下去的最大原動力。
其次,會來唸電影的人,原本就是看電影看到入迷,愛電影愛到上癮的人,純粹是為興趣和理想而唸書,是對現實世界和所謂的前途完全不予理會的人,否則以台灣現在的電影環境而言,拿了一個電影學位,等於是宣告失業的保證,是自毀前程的開始。所以,只要能在電影中獲得一點滿足,一點感動,我們就又有力量再去面對那些不知所云,和痛苦的報告生產過程了。
我還記得在電影理論課時,看完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霧中風景》後,和美國同學併肩走在校園中無法言語的感動;在國際電影課時,看印度導演薩雅吉雷的《阿普三部曲》時,全班同學爆笑連連的情景;上美國電影史時,老師說著說著,就模仿起美國歌舞片中的劇情,情不自禁地唱起歌跳起舞的即興演出;以及上電影製作課時,老師是法國人和加拿大人,而學生則是由英國人、德國人、台灣人、韓國人、墨西哥人,和一堆奇奇怪怪的混血兒組合而成,美國人反成少數民族的怪異情形;當然,我更忘不了,上東亞電影課時,同學觀看徐克的《東方不敗》時,那種不可置信的表情,以及放映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時,我驕傲的感覺。就是這麼奇妙,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國籍、不同語系的人,被同樣的情節吸引,被同樣的劇情感動。在電影中,我們找到一種溝通與了解的方式,也找到一種在現實生活中茍延殘喘的力氣。
這是唸電影的苦與樂。不知道和你的想像差距多少?不管如何,千萬別把它和電影製作系搞混,也千萬別把它和看電影劃上等號,因為我們,豈止是看電影而已!
許多初識的朋友聽到我唸的是電影時,幾乎沒有例外地,依序呈現兩種反應:「哇!那你以後要當導演啊?」自以為幽默的,還會再加上:「什麼時候提拔我當男主角啊?女主角可不可以找葉子媚(現在應該會改成徐若瑄吧!)?」剛開始時,我總是一本正經地解釋:「喔!我是唸study的,就是唸一些電影理論啊、電影史啊之類的,不是唸製作的,不過,學校會要求我們修一些製作課、拍一些片子啦......。」看到他們一臉狐疑的表情,我再耐心補充:「上課時我們會先上兩個小時的課,然後再看一部和上課議題有關的電影,期中期末就要寫報告把這些理論運用到電影的文本分析......。」聽完我這些囉哩囉唆的解釋,聰明的他們總是立即抓到重點:「哇!那你們上課就是在看電影喔?看電影也可以拿學分喔?真好!」一臉豔羨的表情。
真好?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為了不讓這個誤解以訛傳訛一代一代在校園中流傳下去,我總忍不住要舉幾個活生生血淋淋的慘痛經驗,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得有多離譜。
和其他科系的壯大軍容比起來,電影系的台灣學生實在是人單勢薄,人數少到在台灣留學生的統計數字上,大概都產生不了什麼意義。於是,系上幾位台灣學生沒多久就發展出濃烈的革命情感,不僅在課業上交換著有限的情報,更在生活中互相扶持,相濡以沫。
一位以全系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自師大英語系畢業,托福考了將近滿分的學姐,剛到系上時,按照一般學生修課的習慣,選修了三門入門課程:電影理論、默片電影史和國際電影。一位比她早一學期入學的學姐,雖然嘴巴上鼓勵著這個看似可為的小學妹,心裡卻不禁叨唸著:「這個不知死活的傢伙!」果然,一個星期之後,小學妹打電話告訴學姐,她退掉了國際電影,還在適應嘛!先拿兩科就好了。一個星期之後,小學妹又打了通電話告訴學姐,她退掉了默片電影史,準備專心和電影理論搏鬥。可是,這位從小到大身經百戰過關斬將無往不利的課業高手,卻被區區一堂課搞得一個頭兩個大,沮喪不已。一天,她終於受不了這樣巨大的壓力和挫折,而在上課途中離開教室,一個人跑到校園裡,坐在大樹下嚎啕大哭,無視旁人好奇訝異的眼神。然後,哭完了,再一個人摸黑回到已開始放映影片的漆黑教室中。
我自己修這堂課時,完全理解了她的心情。當其他的學生在週末跑到海邊玩,或是利用春假開車到其他城市旅行時,我卻泡在圖書館裡,企圖利用這多出來的時間,追上老師指定的閱讀進度。無奈,每一篇艱澀的文章中,不僅充滿了GRE級的字彙,還有許多在字典上根本查不到的字。若利用快速閱讀法,不花費力氣去查字典,僅就認識的字去猜上下文的意思,那麼一篇文章中,認得的字屈指可數,文章的意義要從何猜起呢?只好實實在在做苦工,將通篇文章查上一查,如此下來,整篇文章便清晰可見我努力的痕跡,雖然充滿了病態的成就感,但一篇文章查下來,不死也去了半條命。不過,更挫折的是,好不容易查完了單字,卻還是搞不懂羅蘭巴特、傅柯、李維史陀和李歐塔這些人的腦袋到底在想什麼?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文字印在我的眼前,我都搞不懂了,更何況是上課用聽的!於是,不誇張!我在這堂課結結實實當了一學期的白癡(其他的課,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
而那位有先見之明的學姐也和我們半斤八兩不相上下。她以平均每學期修兩科,以時間和金錢換取呼吸空間的方式,讓自己免於精神瀕臨崩潰的邊緣。但是,即使是如此穩紮穩打的做法,每天晚上她還是得靠醫生老公的催眠,才能忘掉壓力放鬆入睡。
後來,我們輾轉打聽到,原來之前也有一、兩個台灣學生在系上唸書,不過在唸了一學期後,就當機立斷,轉校轉系,脫離苦海,從此以後海闊天空。在得知這些革命先烈的事蹟後,我們更加不敢造次,乖乖地維持一個學期修兩門課的不得已傳統,忍受著其他人或羨慕或不解或同情的眼光。
至於寫報告,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痛苦折磨。早在繳交報告的前一個月,我們就進入全力準備期,一天到晚窩在圖書館裡查資料、尋找適合而且有感覺的電影做為文本分析的對象、房間裡書桌上到處堆滿了一疊又一疊的書籍和期刊資料;倒數兩星期,則將衣服洗好、菜買好,該做的家事做好,正式進入昏天暗地的寫報告生活,經過兩星期的嘔心瀝血,總算一字一血淚地擠出老師要的頁數,再趕在繳交前拿去給美國人改一改,然後再以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把報告交了出去。而這樣的一篇報告,我那唸美國文學出身的大衛同學,只要一個晚上就搞定了,而且還拿了個A!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是深深地體會出,何謂先天的不平等!
當然,苦雖苦,電影系自有其迷人,而教人衣帶漸寬終不悔之處。首先,因為國內實在沒有電影教育可言,有心想進修的人,只好赴笈西方求經,千辛萬苦加上一點天外飛來的運氣,好不容易申請到了美國人擠破頭也進不去的學校,豈可輕言說再見!當然得堅持到最後一秒鐘,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放棄!這是支撐我們熬下去的最大原動力。
其次,會來唸電影的人,原本就是看電影看到入迷,愛電影愛到上癮的人,純粹是為興趣和理想而唸書,是對現實世界和所謂的前途完全不予理會的人,否則以台灣現在的電影環境而言,拿了一個電影學位,等於是宣告失業的保證,是自毀前程的開始。所以,只要能在電影中獲得一點滿足,一點感動,我們就又有力量再去面對那些不知所云,和痛苦的報告生產過程了。
我還記得在電影理論課時,看完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霧中風景》後,和美國同學併肩走在校園中無法言語的感動;在國際電影課時,看印度導演薩雅吉雷的《阿普三部曲》時,全班同學爆笑連連的情景;上美國電影史時,老師說著說著,就模仿起美國歌舞片中的劇情,情不自禁地唱起歌跳起舞的即興演出;以及上電影製作課時,老師是法國人和加拿大人,而學生則是由英國人、德國人、台灣人、韓國人、墨西哥人,和一堆奇奇怪怪的混血兒組合而成,美國人反成少數民族的怪異情形;當然,我更忘不了,上東亞電影課時,同學觀看徐克的《東方不敗》時,那種不可置信的表情,以及放映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時,我驕傲的感覺。就是這麼奇妙,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國籍、不同語系的人,被同樣的情節吸引,被同樣的劇情感動。在電影中,我們找到一種溝通與了解的方式,也找到一種在現實生活中茍延殘喘的力氣。
這是唸電影的苦與樂。不知道和你的想像差距多少?不管如何,千萬別把它和電影製作系搞混,也千萬別把它和看電影劃上等號,因為我們,豈止是看電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