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筆記(044):等妳
我排行老么,在我上面,有一個哥哥,五個姊姊。六個兄姊當中,我和大姊特別有緣。
大姊大我將近二十歲,在家排行老二,可能只比大哥小一、兩歲。而大哥結婚後一個月,我才出生,他的大兒子只比我小一歲。大姊從小身體欠安,患有嚴重的氣喘。父親特別照顧她,不讓她嫁出門,所以大約在我五、六歲時(也許還更早),就把大姊夫招贅進門。大姊夫出身貧寒,從小失怙,住在村子西邊,日語叫做「ぶらく」(部落)的貧民窟。再加上大姊性格較為剛烈,因此,大姊夫對大姊可說言聽計從,呵護備至。
起先,大姊、大姊夫和兄嫂,還有我和父母同住。後來大姊、大姊夫和兄嫂不合,因此大姊和大姊夫搬了出去,住在村子西南邊的一棟茅草屋。父親還是心疼,那時,我家開碾米廠,兼賣白米,因此每每要我背著半袋白米,送到大姊家。我的回報,總是吃了一碗加了糖,又大又熱的白米粥。
大約是小學五、六年級吧?父親除了繼續經營碾米廠之外,又向親友借款增建了紡織廠。紡織機嘰嘰喳喳,女工們咕咕嚕嚕,一時之間,好不熱閙!但沒多久,紡織廠完全停擺,父親也因而背了大筆債務。把米店和紡織廠賣給大姊夫,大姊夫把紡織廠改建成製造褲腰帶的工廠,賣給全台各地的中學生,竟也生意興隆。兄嫂和父母則落難到台北,做起小攤販的生意。等到我唸大學之後,我從圖書館裡查到一些資料,才知道,台灣紡織業的突然蕭條,是受到美國紡織品入口政策改弦易轍的影響。當時,台灣受到牽連,因而倒閉的紡織廠,共有一、兩百家之多。父親新開的紡織廠,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父母離開家鄉,在台北討生活的那幾年,也就是我唸初中(國中)和高一、高二時,我都住在大姊家。這是一段難忘的歲月,我會幫大姊整理編織腰褲帶的棉紗,一邊幫忙一邊口沫橫飛地說著我自己幻想出來的故事。有時大姊累了打起盹來,我就停止不說,但她卻又回神過來,催著我繼續說故事。我想,我之所以會寫幾篇同志小說,並收錄在我的短篇小說集──《那年秋天》(台北:唐山,2008),應該和這段說故事的經驗有關吧?
在大姊家最快樂的事,莫過於聽音樂和廣播劇。
每個星期天晚上,中國廣播電台就會連續兩個小時聯播由崔小萍(1923- )導演的廣播劇,像是《雙槐樹》等。後來聽說她因為「匪諜案」入獄。等到台灣解嚴,又聽說那是國民黨內鬥下的冤獄。
每個星期六黃昏,中廣公司會播放普契尼(Puccini)、韋瓦第(Verdi)等人的歌劇。(記得是白茜如小姐主持的節目。)只有一牆之隔,就是大姊夫的腰褲帶工廠。在這吵雜的環境中,我竟從來不曾缺席地聆聽歌劇的節目。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托斯卡》、《杜蘭朵》和《波希米亞人》是我的最愛。我也會從學校音樂老師那裡,借回男高音斯義桂(1915-1994)等聲樂家所灌錄的藝術歌曲唱片,用大姊家的手搖留聲機,慢慢聆聽。當時的唱片是用石墨做成。一面只能錄一首曲子或兩首,所以一張沉甸甸的唱片,只有兩、三首曲子。但我還是樂此不彼,聽得津津有味。
彷彿受到大姊夫的靈魂召喚似的,大姊逝世於大姊夫出殯後的第七天。大姊的過世,就像母親過世一樣,在這世間再度失去了一位照顧我的親人。為了她的過世,我寫了一首同名小詩-〈等妳〉,一併和這幅畫,貼在我的部落格【詩國曲沝】。
等妳,自然是以大姊夫的口吻來說。這幅畫,畫於2008年初學油畫的階段,有許多技術上的缺陷。(見附圖)況且,那時也不了解畫布的尺寸大小可以訂作,因此畫這幅畫時,在畫布的上方,留下了一小片空白,而在畫布的下方則留下一大片的空白。雖然這可以用修改畫框來解決,但總覺得那很麻煩。我曾試著在空白處寫上「等妳」兩字,但發覺自己寫字的功力實在太差,只好作罷。這幾天,突然靈機一動:「為何不在下方的空白處,畫上另一幅〈等妳〉的畫?」於是,開始動筆亂塗,成了目前上、下兩幅畫並列的情形。(
附:〈等妳〉(
*大姊夫出殯後,第七天,大姊也往生了。
來不及思念
那朵薔薇
萎落了
嫣紅
衣袖揮揚
夕日滿霞光
走遠了
男子頻回首
才七天呢
花瓣
紛紛飄落
等妳
在相思樹林
等妳紅顏斑剝
六十年了
等妳在山坳
戀戀
往生路
上一篇:繪畫筆記(043):夕日
下一篇:走向樹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