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3 16:25:10楊風
《情婦與鯨》的聲光世界
《情婦與鯨》(La Puta y la Ballena)!
很久沒有看到好電影了,《情婦與鯨》顯然就是!
阿根廷籍的路易‧普恩佐(Luis Puenzo),曾經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多種獎項,無疑地,是拉丁美洲地區第一把交椅的導演。他曾以《官方說法》(The Official Story,1985)一片,轟動影壇。那是一部批判阿根廷軍事極權的感人電影。
沉寂了二十年,他又拍了這部《情婦與鯨》,雖然仍可看到戰爭的殘酷場面(以記錄片歷史倒述的方式展現),但那已經不是電影的主題。
電影的主題,轉移到兩個女人的故事。一個是1930年代,年輕貎美的阿根廷歌舞妓蘿拉。一個則是2000年代,風韻猶存的西班牙中年女作家薇拉。薇拉正為出版一本探討舊照片的書籍而苦惱,直到她整理一批七十年前有關蘿拉的裸體照片,才有了轉機。
蘿拉的愛人是個死在戰場上的攝影師,死後留下好幾張蘿拉的裸照,還有一封寫給她,但卻沒有寄出的情書,以及一本記錄拍攝過程的筆記。
戰爭發生前,為了愛情,蘿拉成了攝影師的免費人體模特兒。有一次,攝影師受邀為一個半盲的探找作曲家,拍攝樂譜的封面照片。蘿拉的裸照,成了封面照片的主角。
個性狂野不羈的蘿拉,雖然深深愛著攝影師,但是對於攝影師若即若離,時而熱情時而冷淡的態度,卻和她那狂野不羈的本性格格不入。於是,轉而求取半盲作曲家的性慰藉。而半盲作曲家也不是什麼專情的人物,他靠毒品和女人的皮肉錢維生。夾在兩個負心男人之間的蘿拉,最後選擇從攝影師愛人駕駛的羅旋槳飛機,跳海自殺。攝影師也因自責而從軍,半自殺式地戰死在沙場上。
電影中的另一個女人薇拉,婚前出版過一部標榜自由性愛的女性主義小說,婚後卻陷入創作靈感的枯竭。直到她發現自己是癌症末期患者,在萬念俱灰下,開始重拾探討老照片的興趣。
電影的名字翻成「情婦與鯨」,這當然是鯨魚有關。電影中也確實有一條碩大的鯨魚,擱淺在海岸邊,奄奄一息。顯然,受傷而擱淺的鯨魚,是導演用來鋪陳故事的象徵物。
有人以女性主義的觀點,來詮釋擱淺的鯨魚。牠就像是受到男性沙文主義社會重重限制和壓迫,以致遍體鱗傷的婦女。然而,電影中的兩條故事線索,蘿拉的故事線索,也許有這種傾向,但薇拉的故事卻不明顯。
事實上,本片充滿了男性沙文主義的觀點,這從蘿落全裸演出,而她的攝影師愛人卻連外褲都捨不得脫掉,就可看出來。男性觀點的肉慾鏡頭,充斥著整部影片。這固然增加了電影的可看度,在攝影師的巧妙鏡頭下,也顯得唯美而令人嘖嘖讚賞。但如果以為這是一部宣揚女性主義的電影,那就言過其實了!
筆者想要強調的是電影在攝影和配樂方面的成就。先就攝影來說,摩洛哥裔攝影師喬瑟‧路易‧阿爾肯(Jose Luis Alcaine)的運鏡與燈光效果,使得原本就撲朔迷離的愛情故事,變得更加神秘離奇。數位攝影的初等課程裡,老師往往警告學生:自然光是最好的光源,情非得已才會採用日光燈。然而,在喬瑟‧路易‧阿爾肯卻反其道而行(也許是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往往以日光燈做為主要光源,並用反差、對比、影像重疊等拍攝和暗房技巧,營造出時空轉移(七十年前與七十年後)的夢幻效果。而在室外,自然光影下的壯美原野和海洋,在暗色調(偏藍、偏褐)的刻意安排下,更加具有深沉的美感。這種深沉的美感,和電影主線索──蘿拉和攝影師愛人的悲劇結局,有著巧妙的結合。本片榮獲馬德里國際影展最佳攝影大獎,以及阿根廷影評協會最佳攝影獎,確實是實至名歸!
另外,本片的探戈音樂,以及隨之而起的舞步,也令人如陶醉。主題曲「電燈泡」,出自丹尼爾(Daniel Tarrab)和安德烈(Andres Goldstein)的合作。也替他們贏得了世界配樂大賽最佳音樂發現獎、最佳電影配樂獎的提名,以及阿根廷影評協會最佳音樂的提名。
事實上,本片榮獲不少獎項,下面是其中幾項:
(1)世界音樂大賽提名最佳音樂發現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2)馬德里國際影展最佳攝影獎
(3)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
(4)阿根廷影評協會: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提名、最佳服 裝設計獎、最佳剪接獎、最佳男配角奬。
(2007年12月6日)
上一篇:原鄉食坊之旅(2)
下一篇:楊風的詩集《山上的孩子》已經出版
l.paris
2008-06-04 17:13:01
剛出DVD時就跑去租,滿推薦的
這部片很有味道,也悲情的淒美
畫面的顏色和攝影都很有感覺
海邊擱淺的巨鯨讓我驚艷
女主角的躍下讓我感到很難過:(
佩服楊風,作什麼像什麼,謝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