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31 00:35:38楊風
《巴黎初體驗》:是暴力的左派,或是縱容的右派?
巴黎初體驗中文海報
在毛澤東,以及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等「四人幫」的慫恿、鼓動下,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了震撼國際的「文化大革命」。這一為期十年的動亂,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內部的人事鬥爭,但卻拿反資本主義、反修正主義(反蘇修主義)等當做革命的理論基礎和口號。
在毛澤東,以及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等「四人幫」的慫恿、鼓動下,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了震撼國際的「文化大革命」。這一為期十年的動亂,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內部的人事鬥爭,但卻拿反資本主義、反修正主義(反蘇修主義)等當做革命的理論基礎和口號。
巴黎初體驗英文海報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顯然影響深遠,這不但是對中國國內的影響,它的影響力也蔓延到遠在歐洲大陸的法國。
1968年,中國文化大革命展開後的第三年,3月2日,法國一百五十多名大學生,在南德合大學(Nanterre) 社會系學生丹尼爾(Dnaiel Cohn Bendit)的領導下,展開大規模學運的第一波。他們的主要訴求,當然和入學考試的方式等學生權益有關。5月2日,該所大學被迫停課,大學生在巴黎拉丁區抗議。5月6日,六百名大學生在警方的強加壓制下,受傷,兩百名警察也在暴亂中受到重傷,四百二十二名大學生被逮捕。緊接著,又發生了六十幾場暴動。工人階級隨後還是加入了學運陣容,因而演變成5月13日的全國性的大罷工。所有示威群眾聚集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抗議遊行,包括巴黎大學等許多大學都被示威群眾佔據。估計全法國共有一千萬人加入示威行列。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顯然影響深遠,這不但是對中國國內的影響,它的影響力也蔓延到遠在歐洲大陸的法國。
1968年,中國文化大革命展開後的第三年,3月2日,法國一百五十多名大學生,在南德合大學(Nanterre) 社會系學生丹尼爾(Dnaiel Cohn Bendit)的領導下,展開大規模學運的第一波。他們的主要訴求,當然和入學考試的方式等學生權益有關。5月2日,該所大學被迫停課,大學生在巴黎拉丁區抗議。5月6日,六百名大學生在警方的強加壓制下,受傷,兩百名警察也在暴亂中受到重傷,四百二十二名大學生被逮捕。緊接著,又發生了六十幾場暴動。工人階級隨後還是加入了學運陣容,因而演變成5月13日的全國性的大罷工。所有示威群眾聚集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抗議遊行,包括巴黎大學等許多大學都被示威群眾佔據。估計全法國共有一千萬人加入示威行列。
巴黎初體驗裡的示威學生
最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學生領袖的極力反對之下,工人組織和左派共產黨政黨組織,也加入了這場示威運動。「毛主席萬歲!」等口號和標語,在示威群眾中喊得鎮天價響。五星旗也到處飄揚在示威群眾當中。
最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學生領袖的極力反對之下,工人組織和左派共產黨政黨組織,也加入了這場示威運動。「毛主席萬歲!」等口號和標語,在示威群眾中喊得鎮天價響。五星旗也到處飄揚在示威群眾當中。
巴黎初體驗裡的男女主角
《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就是以這場「革命」為背景的一部情色電影。
故事改編自英國影評人兼作家吉柏阿岱爾(Gilbert Adair)的小說《神聖的純真》(The Holy Innocents: A Romance)。導演──義大利籍的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則以善於執導「情色與政治」之間的關係而聞名。執導過的電影,諸如《革命前夕》(Prima della rivoluzione)、1972年的《巴黎的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1976年的《一九○○》(1900)、1970年的《同流者》(The Conformist)、1987年的《末代皇帝》(描寫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毛澤東送去勞改當園丁的故事)、1996年的《偷香》(Stealing Beauty)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就是以這場「革命」為背景的一部情色電影。
故事改編自英國影評人兼作家吉柏阿岱爾(Gilbert Adair)的小說《神聖的純真》(The Holy Innocents: A Romance)。導演──義大利籍的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則以善於執導「情色與政治」之間的關係而聞名。執導過的電影,諸如《革命前夕》(Prima della rivoluzione)、1972年的《巴黎的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1976年的《一九○○》(1900)、1970年的《同流者》(The Conformist)、1987年的《末代皇帝》(描寫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毛澤東送去勞改當園丁的故事)、1996年的《偷香》(Stealing Beauty)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巴黎初體驗裡的男女主角
(請注意牆上的毛澤東海報)
《巴黎初體驗》裡共有三位主角:兩個法國土生土長的大學生孿生兄妹[分別由依娃葛林(Eva Green)、路易士加維(Louis Garrel)飾演],加上一個剛到巴黎留學的美國大學生[由麥可彼特(Michael Pitt)飾演]。他們都是電影的愛好者,三人在一次抗議巴黎「電影資料館」(Le Cinematheque)閉館的示威遊行中認識,並且利用孿生兄妹的父母外出旅行時,同居一起。他們經常的遊戲是:一人學著諸如《城市之光》(City Lights)、《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水上迴光》(Lightning Over Water)等三○~五○年代知名電影中的對白或動作,讓另外兩人猜測片名。猜錯者必須受罰,而所謂受罰則是脫光衣服手淫,或是當著另外一人面前作愛等等性遊戲。
(請注意牆上的毛澤東海報)
《巴黎初體驗》裡共有三位主角:兩個法國土生土長的大學生孿生兄妹[分別由依娃葛林(Eva Green)、路易士加維(Louis Garrel)飾演],加上一個剛到巴黎留學的美國大學生[由麥可彼特(Michael Pitt)飾演]。他們都是電影的愛好者,三人在一次抗議巴黎「電影資料館」(Le Cinematheque)閉館的示威遊行中認識,並且利用孿生兄妹的父母外出旅行時,同居一起。他們經常的遊戲是:一人學著諸如《城市之光》(City Lights)、《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水上迴光》(Lightning Over Water)等三○~五○年代知名電影中的對白或動作,讓另外兩人猜測片名。猜錯者必須受罰,而所謂受罰則是脫光衣服手淫,或是當著另外一人面前作愛等等性遊戲。
巴黎初體驗裡的男女主角
事實上,發生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革命」,除了爭取學生和勞工的權益之外,性解放、女性權益等和性/別相關的議題,也是參與「革命」者所訴求的主題。因此,影片中兩個孿生兄妹,赤裸身體,相擁而睡,以近亂倫的場景,屢屢出現在鏡頭面前。三位主角一邊聽著嬉皮音樂,一邊談論電影,一邊手淫、作愛的場景,也多次呈現在觀眾眼前。男女主角露鳥、露三點的畫面,也一再以特寫鏡頭拍攝。這些都忠實反映了這次「革命」的情色內涵。
事實上,發生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革命」,除了爭取學生和勞工的權益之外,性解放、女性權益等和性/別相關的議題,也是參與「革命」者所訴求的主題。因此,影片中兩個孿生兄妹,赤裸身體,相擁而睡,以近亂倫的場景,屢屢出現在鏡頭面前。三位主角一邊聽著嬉皮音樂,一邊談論電影,一邊手淫、作愛的場景,也多次呈現在觀眾眼前。男女主角露鳥、露三點的畫面,也一再以特寫鏡頭拍攝。這些都忠實反映了這次「革命」的情色內涵。
巴黎初體驗裡的男女主角
一直被視為是馬克斯主義者的貝納多‧貝托魯奇,在《巴黎初體驗》中,依然以過去一貫的立場,來批判法西斯主義。但卻似乎試圖採用溫和的調子,來數落1968年的「五月革命」。儘管寫著簡體字標語「毛主席万岁」的毛澤東海報,多次佔據了電影畫面,共黨旗幟五星旗也時而飄揚在電影裡的示威群眾當中,但「不要暴力」的警語,乃至「文化大革命只准人讀一本書(指《毛語錄》)、只准人唱一首歌(指〈東方紅〉)」的指控,卻也一再由主角的口中發出。電影也在孿生兄妹加入五星旗陣,而美國留學生則轉身離開示威人群,失望地搖頭嘆息當中結束。電影的英文片名是"The Dreamers"(夢幻者),這多少反應了這群參與學運的學生特質。理想的不切實際,以及夢幻的破滅,也許是導演所要傳達的訊息吧?
一直被視為是馬克斯主義者的貝納多‧貝托魯奇,在《巴黎初體驗》中,依然以過去一貫的立場,來批判法西斯主義。但卻似乎試圖採用溫和的調子,來數落1968年的「五月革命」。儘管寫著簡體字標語「毛主席万岁」的毛澤東海報,多次佔據了電影畫面,共黨旗幟五星旗也時而飄揚在電影裡的示威群眾當中,但「不要暴力」的警語,乃至「文化大革命只准人讀一本書(指《毛語錄》)、只准人唱一首歌(指〈東方紅〉)」的指控,卻也一再由主角的口中發出。電影也在孿生兄妹加入五星旗陣,而美國留學生則轉身離開示威人群,失望地搖頭嘆息當中結束。電影的英文片名是"The Dreamers"(夢幻者),這多少反應了這群參與學運的學生特質。理想的不切實際,以及夢幻的破滅,也許是導演所要傳達的訊息吧?
巴黎初體驗裡的男女主角
最令筆者大惑不解的是,善於刻畫情色與政治的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在《巴黎初體驗》中,並沒有詳述二者之間的關係。一邊談論電影,一邊作愛,最後又加入(或退出)左派共黨的示威運動當中,二者到底存在著什麼關係?導演著墨不多,也因而讓包括筆者在內的觀眾,感到大惑不解了!
(2007年7月30日)
最令筆者大惑不解的是,善於刻畫情色與政治的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在《巴黎初體驗》中,並沒有詳述二者之間的關係。一邊談論電影,一邊作愛,最後又加入(或退出)左派共黨的示威運動當中,二者到底存在著什麼關係?導演著墨不多,也因而讓包括筆者在內的觀眾,感到大惑不解了!
(2007年7月30日)
飾演美國留學生的麥可彼特(Michael Pitt)
飾演孿生哥哥的路易士加維(Louis Garrel)
上一篇:《刺青》:周美玲的同志電影
下一篇:《坎特伯里的故事》裡的情色世界
楊風
2007-08-14 00:09:20
艾理法斯:
記得哪位美國學者寫過一本書,名叫"True Belivers",是討論群眾運動的名著.
(過去美國駐台大使館附設的今日世界雜誌社有翻譯,一時忘了中文書名.)
作者說到凡是群眾運動都有三個階段:首先是激烈的,甚至暴力相向的階段,用以推翻,批判舊勢力舊傳統.第二階段進入反動,反過來批判第一階段的種種過激的作為.第三階段則是前兩個階段的中和,妥協.
你舉的同學父親的例子,正好合於這個三階段理論,
中國的共產革命也是如此.
台灣的民主運動,應該也離不開這個理論架構吧?
謝謝你來!
楊風問侯你!
艾理法斯
2007-08-11 03:46:08
學運
其實台灣一直很有學運的氣息
只是我們的民風似乎不尚革命
總是得過且過、盲從
還記得在日本讀書時
有個同學的父親曾參加全共鬥的學運
結果在學運失敗後
卻一臉無事地按當時社會的規則去走
彷彿當初的奮鬥都是假的
我想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吧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