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19 23:26:00燕翔空

就我所知的古體

就我所知的古體

(以下言論僅代表燕翔空個人看法,絕非定論,歡迎討論或指教),

大家愛說說笑笑原本我不甚在意,但是討論古體弄得這樣,實在有些離譜,只好寫出我的一些看法,我不知古詩合不合律,如何寫出古詩的感覺,在我認為,古詩,是一種隨意隨性出律卻不離律的[體格],沒固定長短,沒固定韻群,沒固定平仄,平仄相對嗎,不一定吧〔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算古體詩吧,並沒有要求平仄相對,不能合律嗎,恐怕是機率問題,除了押韻的相呼應,就是說末字而已,那是因為韻腳呼應的問題,而不是平仄要求。

〔若言所謂相對是其平仄不同於新體的另一種聲律〕嘿嘿,沒錯。就是,隨意隨性出律卻不離律的[體格],然而這話很模糊,誰真的懂古體阿。[所謂相對是其平仄不同於新體的另一種聲律。]這是什麼,說了等於沒說,隨意隨性出律卻不離律的[體格]還是沒說。若簡單定義說[古體詩是近體詩出現前的詩],當時開始使用五音為律,卻沒有近體詩律。因此[由古體的唱法裡推演,獲得一種音律平衡,稱為近體],也就是說,早期古體包括近體,後來才分開,如同律詩跟徘律,原本也是是一種體。都是後來分開的,[唐詩三百首],是後來編寫的,也就是說根本是一種挑選。

古體的[體]指什麼,是指[體裁形式],照[古體]體裁形式寫,就是古體,但古體以誰為主,寫的多的,還是留下來多的

若只對唐詩的分類法,仔細研究似乎不正確,古體事實存在近體之前。可以再向前推到詩經,詩經若算古體,[古體沒固定字數],柏梁若算古體,[古體不一定押詩韻],若算到哪裡就廣到哪裡,則古體難以規劃體裁,單以剛剛的算法,現代新詩,沒韻,沒固定字數,算不算古體。有人會說不算,然而有何差別呢,不過是[文詞不像古詩句]。然而風格筆法不關體裁,我們現在說的是體,若說是平仄,不押韻何來平仄問題,押韻時,沒押的句子末字才要反韻。若說[協律而歌],新詩也能協律而歌吧,前人說[蒼莽歷落中,自成音節],古體沒另外譜曲的必要,[古體]本身就可以協律。然而試試看,新詩用台語吟讀,跟古體吟讀的差別,新詩也能協律而歌的。[五音的取向,不論如何接連,都能協律而歌],只是好不好聽罷了。若這就是古體協律的原因,那表示新詩也可以,也許新詩音律未必配合詞意,然而古體也會這樣,詞意配合詞律,才是好詩音節的奧秘,古代的[虛字配聲]由此發展(之乎者也,就是虛字配聲),古人寫古文,善用虛字配聲,所以[四書五經,無不可唱]。

既然[疏離緊密的文字速度]不是體裁的重點,筆法風格又跟體裁完全無關,新詩跟古體的差別在哪。古體的面目是什麼,就是[古體接近詩歌的發源],因此[後代詩歌的演變皆屬於古體],那近體也算古體吧,駢體文,楚辭,詩經.....詩的祖,父,子,孫,一脈都算。只要中國文字語言繼續發展的詩歌都算,那古體的代表是什麼。
看到大家對古體的看法,令我想到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白馬既不是馬,那黑馬也不該是馬,於是所有的馬,都紛紛不是馬,那世界上其實沒有馬吧,有誰能告訴我[什麼是古體詩]嗎。


唐朝的古體詩

毫無疑問的,古體雖發源於唐詩之前,然而最出名的還是唐詩的古體,即使晉朝,漢朝甚至上推到周朝以上,都沒有唐朝出名。唐詩無疑奠定詩的基礎,然而唐詩也成了古體的限制。唐詩的古體基礎上,大體都是五七言固定,當然也有反權威的人故意違逆,這些人造就了其餘文體,固定當句字數者,則造成三四五六七八言詩,基本上的唐古體,每句字數固定,注重韻腳,但通轉換韻不忌,換平韻時當句比較少押,換仄韻時則當句多押,當然有例外就不算規則,只是一種音律表現而已。

至於平仄,大體上只注重尾字的反韻。也開始有對偶,但是對偶而不要求對仗,把對仗算是一種文字趣味,成為後來律詩的基礎。對平仄的狀況不加注意,一直持續,直到[音律覺醒時期]開始。音律的組合中,開始有人發現有某些組句方式,會型成亮麗的音節,到最後終於出現完美的[平仄平均律],也就是近體詩的。在這個明顯的[音律覺醒時期],出現許多被稱為[半律半古]的詩歌,僅以長恨歌而言,單句合律不可勝數,若說兩句一組而合律[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諸如此類也甚多,蓋因此時為[音律覺醒時期],也就是開始注意到平仄音律變化的連接。此時期的特性是,像近體而非近體,不忌八病,知道順音律寫詩,卻沒有音律要求。[轉韻][孤平][下三平][連四平][下三仄][連四仄][孤平][...,全不忌諱。

另外一邊的每句字數變化來說,則開創了詞的始祖,用變化活潑的組句,儲蓄了宋詞發展的無限能量。對仗也開始陸續出現,造就了律詩跟賦,也觸發了華麗的駢體文,同時也造成詞的一些對仗。可以說是古體創造了後面的詩..詞..曲...,豐富的中華詩歌文化,由此依次展開。

類似這樣的文體,當時創造很多。說是創造,不如說[古體]本來就包容著這些可能性。唐朝後來之所以締造[近體詩文化],也是由於[古體]擁有這些可能性。後來的詞,曲,賦,駢體文,也是由[古體所擁有的這些可能性]發展出來。當然,文化傳承裡看不到當時的所有文體,這也算是一種,體裁優勝劣敗的淘汰賽吧。儘管有許多不公平的插手,但是,正如進化論的逢機選擇,幸運與否永遠是[公平]的最大諷刺。


(以上言論僅代表燕翔空個人看法,絕非定論,歡迎討論或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