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1 13:15:25鹿港攝影新聞台
【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掃墓,是東亞的傳統習俗,閩南人稱掃墓[1],客家人則呼為掛紙、廣東人言為拜山、行青。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的祭祖活動,也含有慎終追遠的意味。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後來改為在清明節,現在北方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祭祖,部份地區亦有在春分、上巳和秋分掃墓者。
華人掃墓時間
春節、清明節、中元節與重陽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不過時至今日,僅於清明節時,會至祖先墓地進行清潔整理。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甚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時,中原人士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古清明:農曆三月初三,因為在農曆裡是固定的日期,所以又稱「死清明」,這天並非真正的清明節,是古代專門驅逐晦氣的「上巳」節,有些人會在這時候掃墓,兼具有踏青、拔除不祥的意思。
清明:又稱「活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日,陽曆的四月五日前後,因為在農曆裏是變動的日期,故有此稱。
春節。近年來,中國重慶、內蒙古等地許多人春節掃墓。
閩南人掃墓時間
閩南人並不一定要在哪一個日子掃墓,因為要集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所以在清明或上巳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通常分為「清明附近」與「上巳附近」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上巳節附近掃墓。但是現在因為臺灣政府規定清明節當日放假,為了配合假期,逐漸以清明節當日,成為臺灣閩南人掃墓的主流日期。
閩南習俗,先徒手禮拜,告知土地神與先人要開始掃墓了。隨即用鐮刀清除墳墓附近的雜草,也可以趁機修復墓園的裂縫,或是補漆墓碑字跡,當清理完畢後,在墳墓周遭壓上墓紙,代表為祖先修繕房舍。
一般來說,墓紙有兩種款式,皆為長方形,邊緣或平直,或有鋸齒。一種是泉州款式有紅黃青白靛等各種顏色的,稱為「五色紙」。有說法稱早年同安用黃色墓紙,三邑用白色墓紙,安溪、永春等其他地方用紅色墓紙。後來泉州人一併使用「五色紙」。另一種則是純黃色的「黃嘏紙」,是漳州人、客家人使用的。如無墓紙,亦可使用金白錢(黃色、白色的長條狀紙錢)。
壓完墓紙後,點香祭拜,首先祭拜守墳的土地神(宜蘭等地區會一併祭拜龍神),焚燒金紙。北部地區使用「三色金」(壽金、福金、刈金),或者四色金(大百壽金、壽金、福金、刈金);南部使用「壽金」與「九金」。
然後祭拜祖先,焚燒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銀紙。但慣例,去世未滿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銀紙(大銀、小銀等),不能燒金紙。
通常掃墓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果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或家族成員榮登金榜(現代則是考取知名大學、公務員、留學)或家族內有人結婚、添丁,才會「培墓」。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客家人掃墓時間
客家語中稱掃墓活動為掛紙(發音亦同),這是因為依漢人掃墓的習俗,閩客皆然,會在墓碑上壓上一張張長方形的墓紙,表示修繕之意。
客家人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時間很不固定。如臺灣北部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的次日就開始掃墓,而南臺灣一帶的客家人,則由春節到上巳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各地客家人掃墓時間不同,從春節到上巳都有人掃墓,清明達到最盛。有時在大年初一[5]。最晚的甚至在中秋前,亦有一說在春分後便可以開始祭祖。
掃墓祭品為鮮花、水果[6]、牲禮等。先燒經衣後燒壽金(若族譜記載先祖曾任高官者,視為神明,則可燒壽金)、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銀紙。
由於客家人常遷徙,有「撿骨」風俗,在清明時節某些長老可能會將數年的無主孤墳[7]合起作清明。因此有「新地不過社,舊地掛到年底下。」[8]的說法:新墳在社日前[9]就要掛紙祭掃,最起碼要在清明節前;否則剛逝世的祖先、親人可能會搶不過鬼門大開時的眾好兄弟前輩,或是被當作孤墳。舊地到年底才掛紙,都無所謂。
龍神:所謂的龍神,是守護風水的神靈,一說是四神獸中的青龍,另說為守護山陵的山神,多半是以浮雕表示、有人只在墓位左側小角落堆石表示。在臺灣,有些會在墳墓旁立「龍神」牌位。
祖先墓碑。
土地公或后土。
臺灣客家人於開墾有成後,宗族會集資興建公廳(祠堂)及祖塔(即納骨塔,又稱佳城),以利宗族共同掛紙(掃墓)。例如已成為古蹟的新屋范姜祖堂旁附有祖塔,而新屋鄉的葉五美公祖塔更是齊聚數千名子孫祭祖。
台灣傳統土葬掃墓祭祀儀程
清掃
通常這是掃墓一開始最麻煩且費事的工作,由於經過了一整年,墳墓上會長出許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專人定期清掃管理的花園公墓,不然祖先墳墓會雜草叢生,甚至林蔭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11]、清掃、整理。
掛紙
掛紙又稱跪紙,於客家話即為掃墓拜祭之意;是離開祖墳前,幫祖墳修繕的象徵,亦表示這座墳墓有人祭掃。
由來
傳某位古代君主返鄉後[13],欲祭拜父母墳(一說618年李淵祭母[14]),卻因為連年戰亂,眾人翻遍墓碑,至黃昏仍無法辨識。君主取出一紙,撕碎拋向空中,祈願請父母指引所在。部分紙片落於一墳,風吹不動,果為父母墳。於是後人每年清明掃墓,皆行掛墳墓紙之儀。
實行方法[編輯]
泉州人用紅黃青白靛等五色紙,漳州人、客家人用黃嘏紙(黃色墓紙),如無墓紙則使用金白錢(黃色、白色的長條狀紙錢),掃墓時將邊緣直順的墓紙用小石頭或土塊壓在祖墳的周遭。而邊緣有鋸齒、中間有裂縫的墓紙則正面朝上,用小石頭整疊壓在墓碑上。
擺放祭品[編輯]
若有準備經衣,需要在先人用膳前就先燒。
鮮花
清水
點紅蠟燭:左右各一。
食物:基於寒食節的傳統,為了紀念介之推,所以擺放的食物為冷食。這天,人民一般不開火煮飯,只能吃冷食。依傳統可能擺出下列食物。
潤餅:又叫春捲,祭祀的時候,放置好作潤餅的餅皮和內餡材料,內餡都是蔬菜,但近年來也有人放少許肉片或滷肉塊等。
草仔粿(艾粄)
刈包
水果(不用番石榴、蕃茄,據說古時此二果常於如廁時生長。不用代表「旺來」的鳳梨。不用貌似釋迦佛頭的釋迦。)
線香:先向土地公點三炷香祭拜(宜蘭等地會祭拜龍神),再向祖先點三炷香祭拜。
紙錢:
金紙
先燒土地公用金紙:北臺灣多用四色金(福金、刈金、壽金、大百壽金);南臺灣用九金、壽金、福金。
銀紙
次燒先人用紙錢:燒給祖先,若有經衣的話,需要先燒。一般為銀紙。去世三年以上者可用刈金,南臺灣為蓮花金。
祭祀
祭祀時每人手持三炷香。祭祀也是掃墓最大用意。中國傳統世族家庭觀念重,為了維繫長久家族的優良傳統,來承先啟後,祖先去世後仍於九泉監看子孫的表現,透過清明掃墓,後代子孫藉禱詞向祖先報告自己成就,確實不辱祖先教誨,祖先也才能保佑後代子孫。
先拜土地神(后土):請求土地神保護祖墳的安全完好,俗信土地神保護墓主的安全,故拜土地神是掃墓中相當重要的事。
再拜龍神:有少數人會拜龍神,請求龍神保護祖墳風水地脈的吉祥,此風盛行於臺灣宜蘭一帶。
最後祭祖:跟祖先溝通。
共進午膳[編輯]
有些人會敬三次酒,大約十到二十分鐘,表酒過三巡,這是神靈們的用膳時間。
神靈完膳後,才是人類用餐的時間,這時就是拿潤餅、草粿喫。
燒紙錢[編輯]
燒紙錢之前都要作折紙錢的動作,這是為了避免發生不完全燃燒,圖中白色煙霧即未完全燃燒之碳氫化合物。
土地公:
先拿著金紙唱拜(閩南語稱為唱 jya)告知土地公準備要燒紙錢。
化寶給土地公(金紙)。上面紅紙與綑綁用的藺草(鹹草)、橡皮筋等皆須取下來,不能燒。
燒差不多後酹(閩南語稱為「gan4錢」,將清水或酒、茶圍澆香爐一圈),使圓圓滿滿。
收祭品。
先人:
拿著金銀紙錢唱拜告知先人。
化寶給祖先(銀紙)。
酹。
最後禮成收祭品。
上一篇:民俗鬥牛陣 攝影 施純裕 先生
下一篇:(南獅)攝影 施純裕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