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功成身退的彰化【扇形車庫】
即將功成身退的彰化【扇形車庫】 攝影 文章 翁庭華 大師創作
-通過專題攝影完整紀實-
彰化【扇形車庫】位於彰化火車站西北方約200公尺處(彰化市彰美路一段一號),是台灣鐵路管理局彰化機務段動力車之車庫,興建於公元1922年,由於其軌道從空中烏瞰狀似展開的扇子,因而得名。【扇形車庫】主要功能是火車頭經過長距離奔馳後,進庫休息、整備、保養等場所,因此又稱【火車頭旅館】。
【扇形車庫】有一個可以360度旋轉的轉盤(轉車台),以及沿著轉盤中心向外幅射線狀的軌道,供火車頭進出車庫或轉向,原設計專為蒸氣火車頭而建,因此每一個隔間屋頂設有兩支特殊排煙煙囪,為其另一特色。此車庫是台灣鐵路碩果僅存保護完整的一座車庫,雖歷經80餘年的歲月,至今仍然發揮它的作用,深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旋於2001年1月經彰化縣政府核定為【縣定】古蹟,將永續保存,基於此,台灣鐵路局已在近鄰另行覓地興建新的保養車庫,預定於2007年8月中完工啟用,未來【扇形車庫】的硬體設施將專供民眾展示、參觀、瞻仰。至於調車、保養、維修等動態工作,除一小部份繼續運作外,絕大部份將移至新的車庫
【扇形車庫】長久以來被影友視為取材的好對象,不時在刊物或影賽中出現以此為題的作品,不過大都是單作或少數幾張組合的形式表達,鮮少用多幅專題深入表現。一張好的攝影作品的實踐過程就是一個故事,它包含創作靈感、動機、情感、思維、策劃,其前提條件是能讓人產生深厚的感染力、豐富的藝術創造力。還要配合技術處理、臨場應變、營造氣氛等,同時抱持重實踐、貴創意、堅軔意志、持續執著、吃苦精神,把現實生活中平凡不起眼的素材化腐朽為神奇,發掘打動心房的真實、善意、美戚的影像。然而,眾多單作中或多或少帶有偶然機會和適時運氣,本身的功力和實力只佔50%。單作乃指作者為表現目的,在一張照片上做完結,這是攝影術尚未邁入現代攝影之前的繪畫派沙龍樣式。影像藝術在邁向變幻莫測的超時代,務必突破傳統的束縛,改變老舊的思維,不能一直滿足於現狀、原地踏步,這意味著落伍,而要判斷一個攝影家的功力,只憑他的單作實在無法看出水準,在先進國度裡要檢驗一個攝影家的實力,取決於他對組照的表達能力來界定。
在影像表達領域中常遇到單作無法充分抒展作者的創作意圖,才有多張組合、連作型、專題形式的開創(1940年代)統稱為【組照】。組照是以連結式、串連式、連貫性、邏輯性、故事性多張組合的創作形式,它包含連續型、組合型、連作型、專題型等模式,創作過程是從構思尋材、結構組成、鏡頭銜接、高低起伏、排列前後,構成一個整體,並以多角度、多側面、瞬間的表現,從發生、進展、結束,比單幅的表現更為完整而深入,其中專題在【組照】中更具典型代表性。專題攝影是通過多幅照片集中闡述一個主題,從全面的、概括的、深入的反映事物發展進程和結果,細緻刻劃主題內容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其組成張數少則?10張20張,多則數十張乃至數百張。專題攝影可突破時空的限制,盡情表達記敘空間,深刻的內涵與生動的故事性,讓作者在更為廣闊的天地中發揮自我,把主觀意圖和客觀現實不受拘束充份抒發。
在獲知【扇形車庫】即將功成身退的消息後,掌握很快將改造的環節,利用非假日前往創作(因例假日遊客眾多,干擾拍攝),在多次觀察、探索、深入體驗後,通過專題攝影的表現,以周密的規劃和慎思,將它的本質和特殊性,運用傳播信息、報導事實的手段,透過不同時段、不同形式、硬體與軟體、靜態與動態、白天與晚上,做詳盡完整的記述。
02-2007-轉向.jpg
03-2006-操控.jpg
04-2006-轉軌.jpg
05-2006-彎道.jpg
06-2007-到此為止.jpg
07-2006-控管.jpg
08-2007-轉盤.jpg
09-2006-車庫一隅.jpg
10-2006-空檔.jpg
11-2006-老態.jpg
12-2006-憩.jpg
13-2006-心舊對照.jpg
14-2007-引導.jpg
15-2007-庫旁.jpg
16-2007-煙囪.jpg
17-2006-焊接.jpg
18-2006-指點.jpg
19-2006-維修.jpg
20-2006-排班告示.jpg
21-2006-卸下重擔.jpg
22-車庫內.jpg
23-2006-工具房.jpg
24-2006-洗刷.jpg
25-2007-標誌.jpg
26-2007–形象.jpg
27-2006-下班.jpg
28-2006-任重道遠.jpg
29-2006-接班.jpg
30-2007-引導.jpg
31-2006-指引.jpg
32-2007-夜班.jpg
33-2006-夜貌.jpg
34-2006-靜寂.jpg
35-2007-暮色.jpg
36-2007-夜深人靜.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