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5 22:18:23張一鼎 Yiiding Chang

智者大師 五重玄義

 天台大師,誕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西曆五三八)七月荊州之穎川,十八歲出家,
從法緒受十戒,依慧曠稟具足戒,後詣大賢山讀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三部經典。顧
江東無可問之師,遙慕慧思禪師德風,往光州大蘇山入普賢道場行法華三昧,誦法華經
至藥王菩薩本事品:「諸佛讚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之文,豁然照了法華
三昧。即將所證呈白恩師,師歎為「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
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且為輾轉開演四夜,自此更極精進,曾代師講大品經,
思師親臨其席,歎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此實是南嶽天台付法相傳。大
師以二十三歲之青年,遇慧思禪師而築天台開宗之基,三十歲奉師命往陳都金陵,時儀
同三司沈君理,請大師於瓦宮寺講法華經,大師開講法華經經題,於啟講日,陳帝束停
朝議一日,王公相將皆來聽講,是實天台開宗之紀元,佛教傳來中國約五百年,時陳大
建元年也。
  旋為眾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禪門,駐錫金陵者凡八年。夫希名利者競於市,重修行
者隱於山,違緣,則常士所遮,若遇順緣,非傑士安能勇退。大師行化金陵,榮譽無倫
,順緣之至。然大師深懷天台幽境,神慕道幽閑跡,故於陳大建七年三十八歲時,隱遁
天台,九年間度其巖棲溪飲飲生活,擴拓建立本宗之根本焉。
  至德二年,受永陽王請,赴會稽山;三年,束使奉迎再度於金陵太極殿講大智度論
、仁王般若經等,禎明元年;大師五十歲,遷光宅寺,講法華經,時隋帝行幸,躬臨法
筵,出法華文句。
  隋開皇十一年,晉王廣在總管府金城殿,設千僧會,請大師為授菩薩戒,賜智者號
,自稱弟子。
  隋開皇十三年四月,大師五十六歲,於玉泉寺說法華玄義,翌年說摩訶止觀。止觀
,蓋一夏敷揚,朝暮二時,慈霑法雨者,達一千人云。
  大師於法華經,玄義、文句、止觀三大部講竣,玄義,立五章。說法華首題;文句
解釋法華一部別文;止觀,依法華妙理為修性行法;前二部是天台判釋教相之論,止觀
是今家觀心修行之實踐。此三大部,宗成天台理論與實踐兩大部門,達成今家立教開宗
之任務,實佛滅後一千零七十九年,中國佛教傳來五百二十八年,隋開皇十四年也。上
述自天台宗開發始基,天台宗紀元,及關於立教開宗之紀實,次下當試。言天台宗宗名
之解釋。
  稱智者為天台大師,亦即就其所建立之弘大宗旨以名天台宗,故稱其宗祖之名,同
時即為所立之宗名。然而大師之名,原諱智顗,亦號智者。智顗,為梁紹泰元年,大師
十八歲,入相州果願寺法緒之室出家,時法緒授與之法諱;智者,為隋皇太子晉王廣從
大師受菩薩大戒。大師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
智者」,而後尊稱大師曰智者,故智者為賜號。
  若以大師之名而名其宗,則當稱為智顗宗或智者宗,今以天台宗名其宗者,緣中國
風俗習慣,呼名為不敬,隨地名而顯其人為表尊敬之意,故當時之人概不直呼智者大師
與智顗禪師,而稱之為天台大師。大師雖化導諸方,但以天台山為大師本住處,為大師
棲身入寂之所,故以住處山名而名其人,稱之為天台大師。於是以天台大師所建立之宗
曰天台宗,天台山以處名,天台大師以人名,天台宗以建立一家學說名,蓋天台一名,
兼人、處、家三義。

 

淨空老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十一集)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古代大德們註解《楞嚴經》,就用智者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上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解釋這三個名詞。交光大師認為不妥當,因為《楞嚴》上講的奢摩他,不是用的心意識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還是用心意識,差別在此地。所以,他老人家主張「捨識用根」,符合《楞嚴經》裡面的宗旨,這是新的解釋,《楞嚴經》有新舊兩種解釋。舊的解釋依據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新的解釋依照交光法師的捨識用根,完全用根中之性。交光大師那個水準太高,的確是相當不容易,這我們知道他說的是對的。觀照,用天台家的教義,我們都行;這個地方還是就天台大師他所說的,我們依舊用心意識,前面講要用得正,不要用邪了,這個就行。


  五重與十門都是在講解一部經之前,將這部經的大意綱要先介紹聽眾有一個輪廓。五重是天台智者大師講解《法華經》所創出來的方式,十門是賢首大師講解《華嚴經》創出來的方法。


  五重玄義是:
  一、釋名:解釋經題。
  二、辨體:佛講這部經所依據的理體是什麼。
  三、明宗:明,指明。宗,宗趣,宗要。這部經修行方法的
    宗旨綱領是什麼。
  四、論用:依據這部經修行能得到什麼受用。
  五、判教:是大乘、小乘,是藏、通、別、圓。


  十門開啟是:
  一、教起因緣:佛說這部經的因緣,總說如來出現於示之因
         緣,別說是特別就這部經來說。
  二、藏教所攝:藏:經律論哪一藏、菩薩聲聞(大小乘)哪
         一藏。
         教,小乘、大乘始、大乘終、頓、圓哪一教。
         攝,十二部,哪一部:
           一、長行,沒有偈頌。
           二、孤起頌,沒有長行。
           三、重頌,長行加偈頌。
             以上三者屬於佛經的體裁。
           四、因緣,說這部經的因緣。
           五、自說,無人啟請佛自說。
             四、五同類屬於說經的因緣。
           六、本事,佛弟子過去生中的因緣。
           七、本生,佛過去生中的因緣。
           八、授記,為菩薩或聲聞之將來授記。
             六、七、八說某人過去或將來。
           九、未曾有,現種種神力。
           十、方廣,宣說義理。
             九、十類屬於說法呈現的方式。
           十一、論議,以法理論議問答。
           十二、譬喻,用種種譬喻。
             十一、二屬輾轉闡述義理之方式。
  三、義理分齊:分齊指界限、範圍,這部經所詮述的義理在
         哪個階層,屬於什麼範圍。
  四、教所被機:小乘、大乘、一乘,漸、頓。
  五、教體淺深:所說以何為體性,及淺深別。
  六、宗趣通局:宗趣,旨趣,一經所言,通說不離因緣。局
         ,別說,專就此經。
  七、部類品會:部類,與此經同類之他經。品會,此經共幾
         品幾會。
  八、傳譯感通:同這部經翻譯有幾種版本,翻譯、持誦有什
         麼靈異。
  九、總釋經題:講解經題。
  十、別解文義:講解經文。


  與您一起研究,謹供參考,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