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5 10:56:36清淇

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


當人類俯視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總會對祖先創造的偉大文化藝術抱持著緬懷與追憶。透過對世界文化遺產的緬想、追溯、好奇與探索,我們體會到文明創造者思智的纖細與豪邁,文化交流融會的啟發與創意。穿梭於歷史迴廊、追溯文明軌跡、欣賞人類遺產的光澤,透過不同時代與地域的文物,了解古往今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相,是故宮博物院籌辦這次展覽的目的。
大英博物館的收藏舉世聞名,目前館藏已突破 700 萬件,幾乎網羅世界各地重要文化遺產。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首次與大英博物館攜手合作,舉辦「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 250 年收藏展」,使國人無須遠渡重洋,便能欣賞來自世界各處的文化寶藏。
展覽日期從2007/02/04至05/27止,每天09:00至17:00,週一不休館。
展覽共分十三單元,包括:
• 晨曦乍現:人類文明的曙光
• 交融轉化:美索不達米亞的多元文化
• 追求永恆:古埃及文化的藝術精神
• 眾神國度:古希臘的藝術與文明
• 廣被四鄰:羅馬帝國的藝術成就
• 地域風韻:早期歐洲的藝術風格
• 基督世界:中世紀的歐洲
• 古典再生:文藝復興與近世歐洲
• 寧靜深邃:南亞與東亞文化
• 光彩瑰麗:伊斯蘭世界
• 神祕靈感:非洲文明的啟示
• 藍色文明:大洋洲諸島的文化鏈
• 遼闊多元:解讀美洲文明
參觀日期:2007/04/26
雙面砍砸石器
皇后的豎琴
薩頓胡頭盔〈複製品〉
不幸的木乃伊蓋板
人形內棺
東方三博士朝拜聖嬰聖物箱
哈德良伴身像
赫姆斯銅像
賽克邁特女神座像
清真寺油燈
售票處標示的資訊

【晨曦乍現】人類文明的曙光
選展作品共二百七十一件,時間上從舊石器時期迄於二十世紀,地區遍及歐洲、亞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等五大洲,展品囊括雕塑、繪畫、珠寶、玻璃、金器、銀器、銅器、石器、木器和陶瓷器等所有藝術作品與歷史文物。這樣的一個多元文化展覽,不僅提供國人視覺上的饗宴,也認識到世界文明演變中各種不同的面向,以及人類在藝術文化上積累的輝煌成果。
立足臺北故宮,仔細觀賞這批來自大英博物館的世界文明瑰寶,是故宮博物院為歷史教科書之外開啟的一扇門,希望透過這扇門啟發國人對人類文明的新體認。
二十世紀三○年代起,東非坦尚尼亞的奧杜韋峽谷陸續出土一些考古遺物,因而命名為「奧杜韋文化」。1959年,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李基夫婦在奧杜韋峽谷掘出人類最早的一塊人類頭骨,這個發現讓人類在地球生存的歷史往前上溯了幾十萬年,考古學界據此命名為「東非人」。奧杜韋文化的典型工具即為砍砸器,其大小如拳頭,以礫石的自然面作為手握部分;刃口較粗厚、曲折,多數為兩面交互打擊,但也有部分是從單面打擊的。此外,還有盤狀器、多面體石器、原型手斧、石球、大型刮削器、小型刮削器和雕刻器等。這些石器雖然比較粗糙,但已具有一定的類型。
這些遺物的重要意義,除了說明了人類演化的過程外,也填補史前考古的發展序列;目前這批人類最早的重要遺物,成為大英博物館最重要的珍藏之一。透過史前人類打製的文物,參觀者可以思考人類進化的課題。
【交融轉化】美索不達米亞的多元文化
「美索不達米亞」一詞,希臘文意為兩條河,指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方;其地大抵北起拖魯斯山脈南麓,南至波斯灣,西至敘利亞沙漠,東至札格魯山脈的地區。因是沖積平原,地勢開闊,地質肥沃,人類定居於此甚早,是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蘇美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波斯人,都先後在此建立國家。西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並統一此地;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併吞了塞琉卡斯王朝。
蘇美人最早在兩河流域建立城市,創造了楔形文字,也發展出宏偉的神廟、殿堂,以及精美的祭器、神像、雕刻等;亞述人是最先在美索不達米亞建立帝國的人;亞歷山大則將希臘文明帶到此地。總之,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是由兩河流域不同部族政權相繼承襲創造的,形成了多釆多姿又多元的特性。

【追求永恆】古埃及文化的藝術精神
埃及的藝術文物,充滿著一種幽渺神祕、莊靜嚴肅的氣氛。審視這些藝術作品,將可從中理解古埃及文明對今生的嚴謹精神、以及來世的慎重態度。西元前三千年,孕育於尼羅河邊的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隨著尼羅河每年周而復始氾濫的自然變化與人民定期遷移的結果,造就出古埃及人再生復活與生命永恆的信念。木乃伊的製作、亡者之書的撰寫、彩繪圖案的幻化、多神崇拜的信仰、象形文字的書體與塑像雕刻的古拙形象,皆訴說著古代埃及人物質與精神世界的融合、今生與來世的延續思維,進而具體反映到藝術創作之中。古埃及文化,雖然隨著王國統治時代的告終而逐漸走入歷史,然而卻浸潤於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化,成為西方文化發展的淵源之一。
【眾神國度】古希臘的藝術與文明
古希臘的地理範圍,除了現在的希臘半島外,還包括整個愛琴海地區、北面的馬其頓和色雷斯、亞平寧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西元前五、六世紀波希戰爭後,希臘地區政治、經濟與科學的高度發展,帶動了光輝燦爛希臘文化的產生,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古希臘人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與哲學上都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轉化及延續下去,而古希臘的神話亦奉為後世西方藝術創造靈感的主要泉源,對歐洲文化各層面均有所影響。
【廣被四鄰】羅馬帝國的藝術成就
從西元前三世紀開始,羅馬疆域迅速擴張,不久就控制整個地中海世界。存世的古羅馬藝術作品,如帝國時期的肖像畫、雕刻、塑像以及錢幣,無不呈現羅馬民族崇尚現實、提高個人威望以及宣揚皇帝威權的實用精神;另一方面,作品中的神話人物、珠寶鑲嵌、花冠頭飾、日用器具、塑像神情以及馬賽克飾板等,不僅反映羅馬深受希臘文化的薰陶,而帝國境內被統治的埃及人、高盧人、盎格魯薩克遜人等民族文化特質,也被融入羅馬藝術作品之中。隨著帝國的拓展,羅馬文化廣被四鄰,近東、埃及、西班牙、不列顛等地,到處可見羅馬風格的藝術珍寶。西元四世紀,當帝國政府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後,基督形象開始出現在製作的器具徽章上,可見基督宗教藝術在羅馬文化中的重要性。
【地域風韻】早期歐洲的藝術風格
歐洲早期文化廣泛分佈於歐陸地區,並且由各種不同文化信仰與風俗習慣所組成,這從歐洲石器、銅器與鐵器時代的文物可以得到印證。其中,散佈於歐陸以及大不列顛等地的塞爾特人,透過他們製作並保存下來的文物,可進一步了解早期歐洲文化的面相。展品中石器時代的飾板、石球;青銅器時代的石斧、手鐲、項圈、盾牌;鐵器時代的金杯、胸針、劍與劍鞘等,幾何圖案與動物紋飾的抽象風格,俱展現強烈的地域色彩。其後,在錢幣鑄造、個人寶藏、珠寶以及其他藝術作品,則透露早期歐洲受到希臘、羅馬與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至於時代稍晚產生於東歐地區的拜占庭文化,因受基督教影響,藝術作品呈現出特有的文化風韻,從中反映出早期歐洲藝術豐富多彩的特徵。
【地域風韻】早期歐洲的藝術風格
歐洲早期文化廣泛分佈於歐陸地區,並且由各種不同文化信仰與風俗習慣所組成,這從歐洲石器、銅器與鐵器時代的文物可以得到印證。其中,散佈於歐陸以及大不列顛等地的塞爾特人,透過他們製作並保存下來的文物,可進一步了解早期歐洲文化的面相。展品中石器時代的飾板、石球;青銅器時代的石斧、手鐲、項圈、盾牌;鐵器時代的金杯、胸針、劍與劍鞘等,幾何圖案與動物紋飾的抽象風格,俱展現強烈的地域色彩。其後,在錢幣鑄造、個人寶藏、珠寶以及其他藝術作品,則透露早期歐洲受到希臘、羅馬與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至於時代稍晚產生於東歐地區的拜占庭文化,因受基督教影響,藝術作品呈現出特有的文化風韻,從中反映出早期歐洲藝術豐富多彩的特徵。
【基督世界】中世紀的歐洲
羅馬帝國在西元395年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東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持續存在了一千多年;西以羅馬為中心,卻在北方民族不斷入侵下,於西元476年滅亡,西歐從此步入政權更迭、封建政治興起的時代。這時期被十四世紀人文學者批判為野蠻的「黑暗時期」。這樣的觀念延續到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浪漫學派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中世紀延續了古典文明,創造了以基督信仰為主體的文化特色,也奠定了近代文明的基石。
由於基督教是中古西歐唯一的信仰,任何藝術都是為了圖解《聖經》,強調天國神聖的精神世界,歌詠殉道者受難的情操;伴隨著教堂的興建,各種與宗教相關的雕刻、鑲嵌畫、壁畫、彩色玻璃等作品陸續被創作出來;加以世俗政權與教會緊密結合,以國王、主教、騎士等形象化的棋戲呈現,形成基督教色彩濃厚的文化特色。
【古典再生】文藝復興與近世歐洲
以封建經濟為主體的中古時期,至十三、四世紀之後開始解體,城市興起,教會地位衰落,新的世界觀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迅速傳播;人們開始從對天國的冥想回到現實,不但觀看大自然,也觀看人體,尤其是藝術家,他們渴望表達真實的情感,創造富有生命力的個體。而古希臘神祇所表現的七情六慾最值得學習,於是,重建古典文明的榮光成了中世紀後期文化界的大事,從學習希臘文、拉丁文開始,義大利的學者和藝術家首先為這個具有革命意味的時代揭開序幕,直到另一個所謂現代的新紀元誕生,這一段一百多年的歷史,被十九世紀的歷史學家稱做「文藝復興時代」。
此一時期,天才型的文學、藝術大師輩出,從但丁、薄伽丘,到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杜勒等等,他們以古典文明為師,創造了生氣勃勃的人世景光。
【寧靜深邃】南亞與東亞文化
雖有證據顯示,印度的藝術活動早在西元前八千年即已展開,然而長久以來,當地的藝術與文化俱集中在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三種彼此緊密相關的宗教上,一般俗世的藝術作品相對少見。現存早期的印度藝術品,主要是用於建築或裝飾寺廟之用;從石刻、浮雕,以至青銅與陶土工藝,普遍是以印度教神祇與佛陀故事為主題。
儘管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但並未阻礙其固有風格與地方傳統的創作與發展;其中之一是神道教,其對日本文化發展影響最為深遠。教義中崇尚自然、祖先與技藝,強調物質與精神合一,對日本思想與技術發展舉足輕重。韓國早期文化也融合了外來因素,展現出自然優雅、生氣勃勃的藝術特質,其中最能表現韓國的精緻藝術,當屬高麗時代的陶瓷了。
【光彩瑰麗】伊斯蘭世界
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歷史開始於西元622年;這一年,先知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居於麥地那,並在當地建立起信仰中心。西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之後,伊斯蘭教的領導權由往後歷任的哈里發所繼承。到西元八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版圖,東起阿富汗、伊朗與伊拉克,經敘利亞、埃及、北非海岸,西達西班牙。隨著大城市的興起,清真寺及學校成為教導伊斯蘭教義的中心。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致使得書法成為相當重要的裝飾藝術,被大量運用在建築、陶瓷、.玻璃與金屬製品上。
接下來的五百年,伊斯蘭版圖迅速發展,建立了帝國,也開創年代久遠的王朝,其位在亞細亞的鄂圖曼帝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統治伊朗地區的薩非王朝、截至二十世紀仍統治伊朗地區的卡加王朝、以及十六至十九世紀統治印度大部分地區的蒙兀兒王朝等,這些王朝所遺留下來的文物,將是選展中的重點。
【神祕靈感】非洲文明的啟示
非洲大陸因地理環境的阻隔,因而文化及藝術呈現多元的發展。始於第一個千禧年的後半期,埃及以及希臘與羅馬統治的北非地區被納入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在第二個千禧年時,繁榮昌盛的穆斯林社群延伸到東非海岸,西元十八世紀時擴展到西非。在這些區域的藝術題材表現,著重於建築裝飾、皮革與織品。
至於沒有受到伊斯蘭教影響的西非各王國,某些珍貴的物件,尤其是金屬製品,是國王或酋長所獨有,也是他們權威的象徵。工匠普遍依附於朝廷,而在奈及利亞的貝寧與伊費地區,專屬於朝廷的藝術家們,甚至採取脫蠟法製作細緻的青銅製品。
木偶雕刻與織品在非洲是相當常見的,在中非的叢林和大草原裡,木雕工匠通常製作裝飾性木杯、家具與木盒;剛果的庫巴尤以製作精美面具和國王雕像聞名;東非與南非則著重身體的裝飾以及個人裝飾品;另外,馬賽、祖魯與馬達貝等民族則以製作盾牌與武器為傲。
【藍色文明】大洋洲諸島的文化鏈
大洋洲的海面上綴飾著星羅棋佈的海島,擁有著令人驚豔的多元社會型態及豐富多樣的文化發展。大部分的大洋洲居民以農耕為主,雖然捕魚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收獲來源,但是範圍僅限於小型的島嶼以及大島的沿岸地區。
在歐洲人踏入大洋洲前,大洋洲的居民們沒有任何金屬製物,因此他們在石頭、骨貝類及有機物質上,如木頭及珊瑚的製作技術上相當精良。雕刻是大洋洲一個相當重要的藝術表現,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石雕群,然各島嶼的製作技術及藝術成就都擁有其特殊的地方風格。在某些島嶼,木雕技術相當高明;而貝殼類、陶器及織品製作則在其他區域也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最為人知且可以代表大洋洲地方藝術風格的,是毛利人那些精細複雜的木雕及玉器製品。
【遼闊多元】解讀美洲文明
美洲大陸物產資源豐富,自然環境變化多樣。在整個北美洲,通常輔之以野生植物或農作物,而狩獵則提供了食物的重要來源。此外,他們也以動物的獸皮當作衣物。在某些地區,例如中央平原區,獸皮被用來製作帳棚,當族群在追趕野牛,放牧遷徙時,這種獸皮製成的帳棚較容易搬運。在邊遠的北方,因為嚴酷的地理環境造成農作食物來源的缺乏,人們完全依賴狩獵和捕魚為生。北極圈地區人們的狩獵生活,則反映在他們的藝術上,特別是當作實用物品的裝飾,像是工具和武器等,而這些狩獵場景通常都雕刻在海象牙上。
北美洲西北沿岸的文化以木雕著稱。木雕中各種實用物品數量相當龐大,如器皿、船槳、儲物箱等,雖然運用一種正規的方式來雕刻和上色,但仍保有彈性的風格。這種藝術大致以宗教為主題,以鳥獸或其他生物來展現超自然的力量。通常基本圖案與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有關,這些故事至今仍流傳不已。
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古代文化,和北邊民族同樣呈現出多元性特色。優良的陶器相當普遍,金屬製品更是極為重要,舉凡這些墨西哥、哥倫比亞和祕魯民族所製造的藝術傑作,都使用高度的精密技術。銀、銅、錫和白金等都被開採,但黃金被視為最有價值的金屬,其耐久性與光澤,被認為與太陽有關。在與歐洲接觸之前,美洲金匠已經發現有關製作黃金工藝的規則,包括鎚打、鎔鑄和鍍金等技巧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