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5 10:43:21香光

一句「阿彌陀佛」,從「罪障深重」談起(上)



一句「阿彌陀佛」,從「罪障深重」談起
()──悟因法師

 

學習目標:安住

  念阿彌陀佛時身心要放輕鬆。以單純的心輕鬆地一句一句清楚地念,這樣心才能穩定。千經萬論所說,修行是為了得到「現法樂住」。信心、願心、修行心,放下世俗的紛擾,惟有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念佛才易得力。

 

  身心是否安住、自在、穩定,你是可以感覺得到、體驗得到的。佛陀、菩薩、阿羅漢,他們的修行就是這樣。佛陀成道以後,出家、在家弟子都要請示修行法門。如果你看戒律,就知道那些出家弟子是每事問。此外還有居士、天人、六道眾生,任何時段,佛陀身邊都有人請法。佛陀是非常地奔波。重點是:他的心沒有奔波繁忙。現在大家要學的就是安住。我們平常是無事忙,忙得人仰馬翻!現在把一句「阿彌陀佛」輕輕提起!

 

發願迴向文

  今天我們修先修發願文。依善導大師的發願文,依文修觀、發願、回向。大家先一起念。

 

  「弟子眾等,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弟子眾等,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阿彌陀佛。

 

  「弟子眾等」,眾等,各人自稱。「現是生死凡夫」,我現在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我罪障很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我們目前仍在生死當中輪迴苦海。在座有人已經解脫輪迴、了生脫死了嗎?大事已辦了嗎?所作皆辦了嗎?既然如是,我們發願共成道侶,修習一句「阿彌陀佛」彌陀法門,輕輕提起。

 

  這一世有幸生而為人,可以聽聞佛法、共修,可以自己走路、坐車、騎車、開車來共修,你比別人有福報。有共修的道場,有佛法可聞,有人可以指導,這是多生多劫修來的。每當我讀到發願文這一段,心想:在三災八難中的眾生,即使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或一句佛經偈頌,或有道侶共修,在自己心中找一個地方安頓一句「阿彌陀佛」,不知有多高興!當然,輪迴六道與身不自主都是苦。最苦的是不能親遇知識,不能親近佛法,苦得沒意義。而現今卻能得到一縷救命線索,一條指引光明之道,依一句「阿彌陀佛」,尋其名號、咒語,念彌陀的本願功德,不掌握得度因緣更待何時!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以上是在說:我們目前的情況和自己的心願。念佛的心是「如子憶母,如母憶子」,譬如母子連心,與佛相應、感應道交。念佛的願是究竟求生佛國淨土。佛國淨土是三藏十二部經八萬法門的共同歸趣—皆以淨為基礎—祈願佛陀慈悲不捨,哀憐攝受。

 

何謂罪障?

  在上面的發願文中,有一句「罪障深重」。這在說凡夫眾生目前的存在狀況。什麼是「罪障深重」?生而為人本身就有很多挑戰,苦難、苦痛是免不了。「苦,真實是苦。」這是苦諦。佛陀說四聖諦由苦諦、集諦,而道諦、滅諦。苦諦、集諦說明世間輪轉的現象及其因果的道理,道諦、滅諦說明超越世間的可能及其因果的道理。「罪障」主要是在說苦諦與集諦。先說苦諦。

 

  中國在佛教傳入以前,很少談到生命是苦這個課題。被尊為「至聖」的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回顧一生,說出了這一段千秋萬世至今傳誦不絕的名言,這是孔子個人的修學歷程,揭舉的是為人景仰的標竿。在我個人的揣度,孔子說這段話內心更多的是感慨與欣慶吧?既慨歎生命有多重難關,也欣慶自己一一跨越生命的各個階段,而達到思想的超越吧?

 

  佛教談生命的課題,除了如孔子所謂人生各個階段性的陷阱、障礙之外,而認為最大的障礙是「死之將至」。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回頭又是萬年身。無常的到來,死亡是障礙的極致,更是人生最難面對的問題。看看童顏血潤轉眼雞皮鶴髮,行步維艱,瞬間無常到來,又成永隔陰陽。痛念「老死」之將至,痛念「晝夜」之輪替催人老病死,於是古德常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以自警惕。

 

  在短促的生命之中,心的「漏」—貪瞋痴是苦惱、苦迫的根源,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探討苦的根源就是集諦。

 

  一般人在日常事務的繁忙中,往往無暇向內看自己的心念。只有靜下心來才容易看到原來自己內在是妄念紛飛、攝受不住。紛亂的心猶如一缸混濁的水,什麼都看不清,分辨不清是非、善惡、真假、根本枝末;也分不清什麼是帶得走的,什麼是帶不走的。例如有人考試失敗,戀愛觸礁等,雖令人難受,但它畢竟只是漫長人生中的微小遭遇和環節,與其無端放大,倒不如靜定澄淨即可轉身。因此「罪障」,是指我們的身、口、意等行為有不圓滿的地方,佛教有時稱這些不圓滿的身、口、意、行為叫「漏」,像一個茶杯有隙縫、孔洞。這些的不圓滿會阻礙善法的成就,「障」是障礙,修行善法的障礙,所以稱為「罪障」。

 

  「罪障」的「障」,除了身、口、意等行為的不圓滿是修行的障礙,上面所說人生的各個階段,以及生、老、病、死等生命歷程,在佛教都視為是一重重的關卡。「罪障深重」的用語,有著強化的意味。

 

罪障的克服

  如何克服、超越罪障呢?佛教有很多法門可以對治。最基本的是先建立正確的知見,如無常觀等知見。以色身而言,此身是父母血氣所生,隨時有壞掉的可能。年輕時固然身強力壯,仍受到「無常」的侵蝕。因此戒不可不守。佛陀說道諦,探究修行的方法:八正道,概括為戒、定、慧三學,亦是以「戒」為開端。孔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東西方聖人看法之一致,令人不得不歎服「戒」之一字是普世的準則。

 

  在座有很多人受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持戒是要莊嚴身心、提昇自己、淨化自己。學戒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用來檢驗自己的不足,有漏,或明白自己在那些方面可以再努力、應該再努力。持戒是自我制約。有人或許認為「自制與人情相違背」,但我可不這麼認為。誠如有人說「人如缺乏自制,則無異自掘墳墓」。持戒是自我制約,必不可少。

 

  行為舉止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心就能安。因此中國的「大學」之道認為「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佛教的修持方法,「戒」與「定」是彼此相關,而認為持戒是修定的基礎。基礎穩固修定才容易成就。以彌陀法門來說,一句「阿彌陀佛」如明礬般投入濁水中,能令濁水澄靜,心由紛雜轉入定、靜再轉淨。在澄淨之中才能看清一切假相,才不會再流漏生死輪迴大旋轉輪之中。

 

  身心中一句阿彌陀佛,歡歡喜喜的念,懇懇切切的念,慈慈悲悲的念,乃至虛虛幻幻的念,都可以感應道交。一句阿彌陀佛,攝持修戒、修止、修慧法門,這是信心、願心、行持的體驗,不是用學術論文的論證。這一句「阿彌陀佛」如明礬般在五濁惡世,在奔波繁忙的生存世界不可少。

 

  修行法門既在當下的身心狀況中,一句彌陀體會到佛陀度化眾生的悲憫,剛強身心逐漸回歸無壓力的狀態,慈柔、慈愛,心生歡喜,身心就愈來愈輕安、自在、莊嚴。愈是輕安自在,心愈能穩定。

----- 摘自《香光莊嚴》第102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article.php?aid=18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photo by Je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