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心未了?
三心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現在、未來都在說時間。
「了」有二種解釋,一種是明瞭,看清楚三心的狀況。未了是還沒明瞭,尚未明瞭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的實相。也就是心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實相尚未了然。另一種解釋,了,是處理安當,若過去心、若現在心、若未來心皆是「為成道故」。惟在一道上,惟道是辦,若尚未「所做已辦」,三心仍是未了。進一步說,若「所做已辦」,三心仍是了不可得。
為何說三心未了?在佛寺的齋堂,有一幅對聯高高的掛著:「五觀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其對仗工整:五觀對三心,千金對滴水,若明對未了,易化對難消。千金極言其豐厚,滴水何其微薄易得,但在豐厚與微薄,容易與艱難間的分際,是五觀若明、三心未了之差別。縱只是一滴水,仍是與全宇宙物我相通、相互聯繫的,何曾有毫釐隔閡?關鍵在於「三心未了」。三心是告訴我們:心是不斷遷流的。我們要能覺察到當下的這個心,心流源源不斷,馬上就成為過去,念念不會停住。
至於「三心」,這是金剛經中的名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常希望能開智慧,能大徹大悟,能得般若,能明辨心與物,內與外,了知世間的種種實相,這是我們具有「識」的能力──了別與思辨的能力。
我們的心在那裡,你知道嗎?你感覺到了嗎?所謂三心是指心在過去嗎?在現在嗎?在未來嗎?過去常常是記憶,徒留影像。未來又盡是計劃預想,現在更是片刻不留,念念遷流,曾不能以一瞬,在遷流中又深深為無明貪瞋癡所苦,所糾纏繫縛。
話說典故,中國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當初求道於初祖達摩大師,他是「求安心之道」。達摩問:「將心來與汝安!」,答以「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回以「我與汝安心竟」,二祖開悟了。若加以詮釋「覓心了不可得」,即我找心是了不可得。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際覓求不可得。
此心有事無事皆忙,總想抓點什麼,了知「三心不可得」,成辦「三心不可得」──回到當下,是安心修行本務──明心。
------ 摘自香光山寺佛學研讀班《畢業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