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處發生,當處寂滅
1000929---當處發生,當處寂滅──悟因法師S.jpg
當處發生,當處寂滅──悟因法師
詩人蘇東坡題了一首詩《題
幾年前,有位法師到紫竹林精舍弘法。那時精舍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修繕工程,敲敲打打,此起彼落,正巧當時修繕的部分就在他的寮房隔壁。工人們很準時工作,等到那位法師去午休時,敲打聲又開始了。隔牆的敲打釘板,聲聲槌在耳畔心上。
隔日,知客師關心這位法師說:「很抱歉,工程進行中,我忘了為您換寮房,午休時讓您沒法休息!」
「哪裡!都睡得很好。」那位法師面帶笑容,沒有一點兒倦意。
知客師甚感奇怪,「這麼吵,您怎麼可能睡得好呢?」
「的確是很吵,但一槌一句阿彌陀佛,就像催眠曲,很快就入睡了。」原來一槌一槌的敲打聲卻融進他的佛號聲中,沒有排斥、對立,無二無別。不禁聯想起觀音菩薩由淺入深的修習過程,在《楞嚴經.卷六》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觀音菩薩最初在自己耳根聞聲的修煉境界中,即入了能聞的自性之流,綿密相續沒有間斷,安住在聞性之中,參究自心,忘了所聽到的音塵,借境修煉「入流亡所」。
這說明觀世音菩薩是從耳根入門修行,一切聖凡修行都有其下手處。修行從來都沒有在別處,皆在自家的六寶(六根)裡面,但眾生愚昧無明,常常還扛著自家珍寶,像乞丐那樣挨門挨戶的乞討。所以修行要常常回到自己的身心,讓一顆心保持覺醒,與外在塵勞既不相隨,也不對立,一遇情境馬上覺知、轉念,轉念剎那,當下即是得渡因緣。這便是:當處發生,當處寂滅。
------ 摘自香光尼眾佛學院《青松萌芽》第十三期http://www.gaya.org.tw/hkbi/journal/no13/menu.HTM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