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9-04 03:46:52X
決戰時刻的軍事專題1
X在看完決戰時刻後,隔天就迫不及待的找同事GARY討論,GARY覺得整部電影有一點令他十分不滿,那就是”戰爭場面太誇張了”,他說:哪有打仗是這樣子排排站,然後輪流發射的打法。
結果X回答說:是不是感覺很像是場足球比賽,而不像個應該是生死相搏的戰爭?
GARY聽X說完後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而X則接下去說:可是電影拍的很符合史實啊!其實那時候的戰爭本來就像是場比賽。
”哪有可能?”GARY露出不相信的眼神。
X則是笑著說:當然有可能,這就是有沒有讀過戰史的差別,嘿嘿!(GARY有他懂而X不懂的東西,因此遇到他不懂的地方,X就會故意提高身段)
在此X就將決戰時刻裡的軍事部分,做一簡短的介紹:
影片中的年代(1776年),戰爭的藝術是屬於”文明”的而非”野蠻”的﹔而從古至今戰爭的目的,就誠如後來的克勞塞維玆所言:
─戰爭是政策的延續。
而西方世界在歷史上有顯著的幾個劃分,其政治型態的差異,自然也影響到戰爭型態的改變。
在羅馬帝國時期,所謂的戰爭和大屠殺什麼兩樣,戰爭明顯的屬於是”生存”遊戲,戰勝的生存,戰敗的死亡﹔因此當時的”戰士”都是身強體壯而殘忍嗜殺,因為不是殺人,就是被殺(可以參考電影神鬼戰士)﹔至於如此的好處是可以快速方便的”解決”政治問題。
政治問題可以有效率的解決,大帝國自然形成,民族認同問題也不會發生(反對者將被殺光,這和中國的罪誅九族相似),但問題是自從基督教興起後(這裡指的基督教,其實是後來的天主教,這是翻譯人員製造出來的問題,至今也都沒有處理,以至於大多數人,都會將兩者搞混而弄不清楚),信基督教的君主與人民,開始有了一種美德,這種來自於宗教的規範,X在此簡稱為”原則”。
原本沒有”原則”的羅馬帝國,後來因為信教而變成了有”原則”的帝國,雖然宗教可以方便帝國的統治,卻也挽不回日亦腐敗的政局頹勢﹔後來”沒有原則”的蠻族入侵,滅亡了羅馬帝國,可是這些蠻族,卻也都信了基督教,而他們建立的王國(是王國不是帝國),也變成了”有原則”的王國。
而這群王國所維繫的時代,則被後代史學家認定為”黑暗時代”,為何會稱做黑暗時代,主要是這段時間裡,幾乎沒有任何創新的成就產生,因為大家的焦點都放在”神”的身上,而忽略了鍛鍊人的本身﹔而一直要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啟明運動(文藝復興指的是恢復希臘羅馬時期的價值觀,而啟明則是指重新開啟文明的意思,或稱啟蒙運動),才漸漸將焦點轉回”人”的身上。
但在黑暗時代的戰爭,卻是顯得”光明”的,很詭異吧?
因為戰爭不再是個人或團體的”生存問題”,而是轉變為有”理想”,有”規則”的”光榮比賽”,因為大家都是”神的子民”,怎麼可以”野蠻相待”呢?
也因此,願意當傭兵的人並不少,因為除了可能因為對方失手而死亡外,因打仗而喪命的風險實在是非常小的,簡直就和運動沒什麼兩樣。但好笑的是,並非是人人有此”殊榮”的,你想打仗,國王還未必願意讓你打呢?
要當騎士的資格很嚴苛,大多數是貴族才有可能﹔而戰爭的打法並非亂打一氣,而是有規則的。不按照規則的就是”大逆不道”,將會受到教會的嚴厲指責。
而一開始由於教會尚未腐敗,而養教會的各王國也因為這種”比賽”的戰爭方式,而不再有劇烈的兼併(因為不可能產成決定性的會戰,也就不可能出現超強的帝國),王國與教會變成共存共榮的關係,經濟上產生停滯,因此唯一的受害者就剩下最下階層的農奴,因為他們是唯一的生產者。可是農奴雖然被壓榨一生,痛苦卻也是很少的,因為他們大多是文盲,而且心中有”神”而少有”我”的意識。
但是歷史天秤還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產生了擺盪。不事生產的教會,組織是日亦龐大,結構卻是日亦腐化。因此權威逐漸喪失,一些有”自我意識”而失去”原則”的君王,開始想要改變”戰爭型態”,最有名的就是電影英雄本色裡,大反派的英王愛德華一世﹔他訓練了很多的步兵和弓箭手﹔他的孫子愛德華三世更是頻頻的修理了擁護天主教教會的法國騎士。
從此後,神的權威被挑戰,騎士變成了無用的廢物,戰爭又變成了一個民族的”榮譽”和另一個民族的”生存”問題(不過這還不算是民族主義,因為規模還是很小)。電影聖女貞德裡的解救奧爾良一戰,就是一個好的代表,雖然還有騎士在場上,但”眾多的廉價步兵”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勝者開始也會屠殺,而失敗的同樣也難逃一死﹔戰爭在不知不覺中,又由”比賽”變成”拼命”了。
神與教會權威的衰落,在馬丁路德創立新教派後,達到了極至﹔此時的戰爭除了拼”命”外,也拼”誰的上帝是真的”這理念。因此大殺戮也同時”文藝復興”了。
”三十年戰爭”就是這樣下的戰爭,結果在”大滅絕”的戰爭下,實在是非常慘烈,慘烈到歐洲諸國在財政上都吃不消,因而開始反思”戰爭的意義”?
此時是1648年,離影片中的年代(1776年),不過才100餘年,這100餘年,戰爭又漸漸走回”騎士”精神的”文明”狀態。不過有一點已經變不回來,那就是兵力的總數。(大家都”偷吃步”後,”偷吃步”也變成了合理的狀態)
這時候的戰爭就像是”決戰時刻”裡所看到的樣子:井井有條,好整以暇,大家都遵守一種”公認的規則”,這是三十年戰爭的”無限野蠻”後的反彈,大家都認識到”君子的戰爭”還是比”小人的戰爭”來要好些。
所以在片中的英軍和大陸軍,都是踱著方步,站著直挺挺的,以火槍做短程的射擊。如果有人敢瞄準”軍官”射擊,那就會被認定是”無恥”,如果有人趴在地下匍伏前進,那更不用說,根本就是懦夫。而如果用別的工具殺人,那不但是野蠻,而且還是”邪惡”!
不過這種規則還是有漏洞可鑽的。像劇中的英軍騎兵上校,就經常濫殺無辜,反正死者是不會說話的,而且濫殺無辜的責任歸屬也有問題,像英軍指揮官康華里斯明明放任英軍騎兵上校殺人,卻可以讓”黑到底”的英軍騎兵上校,自己扛下責任﹔康華里斯卻一點事都沒有。這除了說明了此種價值觀的虛偽外,還能證明什麼”正義”?
因此有看過此片者應該會注意到,主角班傑明馬汀幾乎完全”犯規”,裡面一幕是班傑明馬汀帶三兒子和四兒子去救大兒子蓋勃瑞﹔主角首先要兒子們專門射殺軍官,自己則拿了一把”印地安那斧”去狂砍英國人。他的兒子們都看得呆了,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老爸,竟然如此的不”騎士精神”!後來主角要去安撫四兒子時,四兒子還嫌惡的走開,想必是主角平日教育兒子的還是,要有”騎士精神”吧!
這點出了一點事實,當事關生存問題時,對於已有自我意識的人來說,任何的”原則”都是可放棄的,這裡的自我意識還包含對於親人和私有財產的重視,也因此片中的主角班傑明馬汀本來不願參戰,而後來令他改變心意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家園被焚毀了,二兒子被殺了﹔更重要的是,這是因為英軍先”犯規”,才讓他有這些損失的。因此他不參戰則已,一參戰則定要獲勝,而若”犯規”可以讓他獲得勝利,那他肯定是不會拘泥的。
而且犯規的確對大陸軍有利,因為當時北美13州已私底下僱用民兵,人民若願意為了家園而戰(別懷疑,這種觀念在現在雖然普遍,但在當時根本是天方夜譚,美國獨立戰爭是歷史大轉向前的序曲),那無異可以將戰爭變成”總體戰”,或稱做”無限戰爭”(在理論上是打到一方死光為止)﹔可是英國卻沒有這樣的本錢,英國只有職業傭兵而沒有”志願民兵”,因此,只要打到沒錢,就再也打不下去了﹔他只能打”有限戰爭”。
而英國要獲勝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要大陸軍也跟他用同樣的遊戲規則﹔像片中蓋勃瑞向班傑明馬汀說明,大陸軍的指揮官蓋玆將軍,老是用部隊和英軍做正面對決,班傑明馬汀就笑著說:
他瘋了嗎?和英軍做正面對決?蓋玆他大概在英軍裡面待的太久,腦筋有點轉不過來了。
而班傑明馬汀用的戰法,就是後來在20世紀時,大放異彩的游擊戰。
結果X回答說:是不是感覺很像是場足球比賽,而不像個應該是生死相搏的戰爭?
GARY聽X說完後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而X則接下去說:可是電影拍的很符合史實啊!其實那時候的戰爭本來就像是場比賽。
”哪有可能?”GARY露出不相信的眼神。
X則是笑著說:當然有可能,這就是有沒有讀過戰史的差別,嘿嘿!(GARY有他懂而X不懂的東西,因此遇到他不懂的地方,X就會故意提高身段)
在此X就將決戰時刻裡的軍事部分,做一簡短的介紹:
影片中的年代(1776年),戰爭的藝術是屬於”文明”的而非”野蠻”的﹔而從古至今戰爭的目的,就誠如後來的克勞塞維玆所言:
─戰爭是政策的延續。
而西方世界在歷史上有顯著的幾個劃分,其政治型態的差異,自然也影響到戰爭型態的改變。
在羅馬帝國時期,所謂的戰爭和大屠殺什麼兩樣,戰爭明顯的屬於是”生存”遊戲,戰勝的生存,戰敗的死亡﹔因此當時的”戰士”都是身強體壯而殘忍嗜殺,因為不是殺人,就是被殺(可以參考電影神鬼戰士)﹔至於如此的好處是可以快速方便的”解決”政治問題。
政治問題可以有效率的解決,大帝國自然形成,民族認同問題也不會發生(反對者將被殺光,這和中國的罪誅九族相似),但問題是自從基督教興起後(這裡指的基督教,其實是後來的天主教,這是翻譯人員製造出來的問題,至今也都沒有處理,以至於大多數人,都會將兩者搞混而弄不清楚),信基督教的君主與人民,開始有了一種美德,這種來自於宗教的規範,X在此簡稱為”原則”。
原本沒有”原則”的羅馬帝國,後來因為信教而變成了有”原則”的帝國,雖然宗教可以方便帝國的統治,卻也挽不回日亦腐敗的政局頹勢﹔後來”沒有原則”的蠻族入侵,滅亡了羅馬帝國,可是這些蠻族,卻也都信了基督教,而他們建立的王國(是王國不是帝國),也變成了”有原則”的王國。
而這群王國所維繫的時代,則被後代史學家認定為”黑暗時代”,為何會稱做黑暗時代,主要是這段時間裡,幾乎沒有任何創新的成就產生,因為大家的焦點都放在”神”的身上,而忽略了鍛鍊人的本身﹔而一直要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啟明運動(文藝復興指的是恢復希臘羅馬時期的價值觀,而啟明則是指重新開啟文明的意思,或稱啟蒙運動),才漸漸將焦點轉回”人”的身上。
但在黑暗時代的戰爭,卻是顯得”光明”的,很詭異吧?
因為戰爭不再是個人或團體的”生存問題”,而是轉變為有”理想”,有”規則”的”光榮比賽”,因為大家都是”神的子民”,怎麼可以”野蠻相待”呢?
也因此,願意當傭兵的人並不少,因為除了可能因為對方失手而死亡外,因打仗而喪命的風險實在是非常小的,簡直就和運動沒什麼兩樣。但好笑的是,並非是人人有此”殊榮”的,你想打仗,國王還未必願意讓你打呢?
要當騎士的資格很嚴苛,大多數是貴族才有可能﹔而戰爭的打法並非亂打一氣,而是有規則的。不按照規則的就是”大逆不道”,將會受到教會的嚴厲指責。
而一開始由於教會尚未腐敗,而養教會的各王國也因為這種”比賽”的戰爭方式,而不再有劇烈的兼併(因為不可能產成決定性的會戰,也就不可能出現超強的帝國),王國與教會變成共存共榮的關係,經濟上產生停滯,因此唯一的受害者就剩下最下階層的農奴,因為他們是唯一的生產者。可是農奴雖然被壓榨一生,痛苦卻也是很少的,因為他們大多是文盲,而且心中有”神”而少有”我”的意識。
但是歷史天秤還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產生了擺盪。不事生產的教會,組織是日亦龐大,結構卻是日亦腐化。因此權威逐漸喪失,一些有”自我意識”而失去”原則”的君王,開始想要改變”戰爭型態”,最有名的就是電影英雄本色裡,大反派的英王愛德華一世﹔他訓練了很多的步兵和弓箭手﹔他的孫子愛德華三世更是頻頻的修理了擁護天主教教會的法國騎士。
從此後,神的權威被挑戰,騎士變成了無用的廢物,戰爭又變成了一個民族的”榮譽”和另一個民族的”生存”問題(不過這還不算是民族主義,因為規模還是很小)。電影聖女貞德裡的解救奧爾良一戰,就是一個好的代表,雖然還有騎士在場上,但”眾多的廉價步兵”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勝者開始也會屠殺,而失敗的同樣也難逃一死﹔戰爭在不知不覺中,又由”比賽”變成”拼命”了。
神與教會權威的衰落,在馬丁路德創立新教派後,達到了極至﹔此時的戰爭除了拼”命”外,也拼”誰的上帝是真的”這理念。因此大殺戮也同時”文藝復興”了。
”三十年戰爭”就是這樣下的戰爭,結果在”大滅絕”的戰爭下,實在是非常慘烈,慘烈到歐洲諸國在財政上都吃不消,因而開始反思”戰爭的意義”?
此時是1648年,離影片中的年代(1776年),不過才100餘年,這100餘年,戰爭又漸漸走回”騎士”精神的”文明”狀態。不過有一點已經變不回來,那就是兵力的總數。(大家都”偷吃步”後,”偷吃步”也變成了合理的狀態)
這時候的戰爭就像是”決戰時刻”裡所看到的樣子:井井有條,好整以暇,大家都遵守一種”公認的規則”,這是三十年戰爭的”無限野蠻”後的反彈,大家都認識到”君子的戰爭”還是比”小人的戰爭”來要好些。
所以在片中的英軍和大陸軍,都是踱著方步,站著直挺挺的,以火槍做短程的射擊。如果有人敢瞄準”軍官”射擊,那就會被認定是”無恥”,如果有人趴在地下匍伏前進,那更不用說,根本就是懦夫。而如果用別的工具殺人,那不但是野蠻,而且還是”邪惡”!
不過這種規則還是有漏洞可鑽的。像劇中的英軍騎兵上校,就經常濫殺無辜,反正死者是不會說話的,而且濫殺無辜的責任歸屬也有問題,像英軍指揮官康華里斯明明放任英軍騎兵上校殺人,卻可以讓”黑到底”的英軍騎兵上校,自己扛下責任﹔康華里斯卻一點事都沒有。這除了說明了此種價值觀的虛偽外,還能證明什麼”正義”?
因此有看過此片者應該會注意到,主角班傑明馬汀幾乎完全”犯規”,裡面一幕是班傑明馬汀帶三兒子和四兒子去救大兒子蓋勃瑞﹔主角首先要兒子們專門射殺軍官,自己則拿了一把”印地安那斧”去狂砍英國人。他的兒子們都看得呆了,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老爸,竟然如此的不”騎士精神”!後來主角要去安撫四兒子時,四兒子還嫌惡的走開,想必是主角平日教育兒子的還是,要有”騎士精神”吧!
這點出了一點事實,當事關生存問題時,對於已有自我意識的人來說,任何的”原則”都是可放棄的,這裡的自我意識還包含對於親人和私有財產的重視,也因此片中的主角班傑明馬汀本來不願參戰,而後來令他改變心意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家園被焚毀了,二兒子被殺了﹔更重要的是,這是因為英軍先”犯規”,才讓他有這些損失的。因此他不參戰則已,一參戰則定要獲勝,而若”犯規”可以讓他獲得勝利,那他肯定是不會拘泥的。
而且犯規的確對大陸軍有利,因為當時北美13州已私底下僱用民兵,人民若願意為了家園而戰(別懷疑,這種觀念在現在雖然普遍,但在當時根本是天方夜譚,美國獨立戰爭是歷史大轉向前的序曲),那無異可以將戰爭變成”總體戰”,或稱做”無限戰爭”(在理論上是打到一方死光為止)﹔可是英國卻沒有這樣的本錢,英國只有職業傭兵而沒有”志願民兵”,因此,只要打到沒錢,就再也打不下去了﹔他只能打”有限戰爭”。
而英國要獲勝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要大陸軍也跟他用同樣的遊戲規則﹔像片中蓋勃瑞向班傑明馬汀說明,大陸軍的指揮官蓋玆將軍,老是用部隊和英軍做正面對決,班傑明馬汀就笑著說:
他瘋了嗎?和英軍做正面對決?蓋玆他大概在英軍裡面待的太久,腦筋有點轉不過來了。
而班傑明馬汀用的戰法,就是後來在20世紀時,大放異彩的游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