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15 00:52:15X

近日閱讀感想整理

  

   

  我一開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開門,然後是取報紙。這是我面對世界的三道窗口。透過窗口,我可以知道世界這個”大我”和剛睡醒的”小我”之間,又產生了多少變化。

  這種日子過久了,習慣了。但在習慣中也有恐慌,恐慌在於一日復一日,今日等同於昨日的單調生活。

  昨天閱讀一篇文章裡面這麼說著:

  沒有智慧,知識成一攤死水不動,創意就無法浮現,每天是往日的翻版,造福不了自己或別人。

  我才突然驚覺,目前的我正是這文字裡所描繪的人。

  這文章有一另一段:

  它在培養眼光、邏輯思考、辨別是非、重視利他與嚴守正義、批判事物、表達意見。(”它”指的是教育)

  我特別注意”重視利他”這一段,這以中國的哲學術語來說近於”天下為公”,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西方來說,我才疏學淺,只能引用一段三劍客裡面的台詞”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中文翻譯的很拗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還有基督的精神─愛鄰如己。

  可是利他精神和生物本能是相衝突的,生物本能重視”利己”,所以利他在人類社會裡最多只能夠被”重視”,而依本能而生活的人不是輕視,就是漠視。能夠超過”重視”的利他行為往往就不會被視為一般人,像傳說中佛祖割肉餵鷹,耶穌自願被釘十字架。

  在我看來,重視利他是改造社會一個不可或缺的精神。在一個社會裡大多數人有這樣的精神,才有將對這社會有益的改革付諸實行的可能。

  但這精神的建立除了教育之外,個人的體悟更為重要。但個人的體悟卻非易事,因為利他精神不容易經由宣傳來深植人心。

  況且,利他精神在宣傳上也容易淪為政治的工具。小時後聽的一首歌熱血滔滔,有詞如下:

  四萬萬同胞啊!灑著你的熱血,去除強暴!

  但當你發現說這話的人自己不灑熱血而是一味鼓吹叫別人去死時(註一),這個宣傳就會成為反面的宣傳。更有甚者,會因此對利他死心,而從此成為一個只”利己”的人。

  我相信這個心路歷程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曾走過,在學業上,考試作弊的人pass過關,堅持操守的人反被死當﹔在事業上,逢迎拍馬的人官位扶搖直上,擅走後門,自私鑽營的人,口袋滿滿,而你堅守崗位卻換來責難批判﹔在感情上,深情專情的人屢被情傷,遊戲人間,玩世不恭的人卻能左右逢源,桃花不斷。

  這些都搖撼著我們從小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到最後,似乎教育成了一場騙局,會相信的人成了傻子。

  什麼是培養眼光?培養大小眼,勢利眼,嫌貧愛富,鑽營投機的眼光?

  什麼是邏輯思考?沒有邏輯思考,指鹿為馬,標籤化,妖魔化,八卦化取代了思考,大多數人被那少數的媒體人當成是豬,我們每天欣賞的電視節目就是他們攪拌出來的豬食(註二)﹔還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編劇,可以每天構思暴力情節的劇情然後在告訴觀眾,他編的劇本是垃圾,是泡麵,觀眾應當看過即忘。而這樣子的電視台經理,居然還可以振振有詞的告訴大家,他製作這樣的電視節目是為了響應”拼經濟”?

  什麼是辨別是非?沒有了邏輯,又如何辨別是非?在台灣,金錢多寡成了衡量一切事情的標準,一支番仔火的力量遠比辨別是非重要。

  什麼是嚴守正義?嘴巴講要別人嚴守正義的人自己都不正義了,那麼正義的標準在哪裡?沒有標準那又如何嚴守?

  什麼是批判事物?全民亂講嗎?沒有邏輯,不講是非的批判,只是謾罵,不會是批判。

  什麼是表達意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人,只能夠人云亦云。不敢說出真心話,只會壓抑自己,跟著大家走的人,他的意見也不會是意見,而是盲從。社會若充斥著這類人,集體的盲從會成為阻礙社會成長的暴力,讓更多的人在暴力下屈服,然後麻木,最後被害者也會成為下一個加害者。

  在這樣的社會裡,談利他簡直就是緣木求魚。失敗的教育只能成就一個病態的社會,而一個病態的社會裡又如何產生良好的教育?

  如果結果真是這樣,而我們也服膺這樣的結果,那麼悲哀的命運已注定,我們也等同於放棄自己的人生。

  話說回來,我們在談利他,談教育,談改造社會之前。什麼是前者的基礎?

  我相信我們對於自己人生有選擇權,我們有機會去選擇拒絕這樣的社會。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廣泛的吸收知識可以方便我們培養想像力。有想像力人的行動,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樣的行動才有縱深,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不過在吸收知識之前,更重要的是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唯有從自己心裡出發去思考,才能夠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到自己存在價值的人,他的快樂才是真快樂,他的幸福才是真幸福,他的人生才有”意義”。

  當這個社會的大多數的人都在追尋自己人生的意義時,這個社會的價值才會堅定。教育和實際才能接軌。

  所以我認為這社會上的人都能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時,才有機會發動社會改革,才有機會造就成功的教育,才有機會讓依賴生物本能利己的人昇華到利他的層次。

  存在主義的先驅齊克果曾說過,如果他可以選擇自己的墓誌銘的話,他只要留下”個人”這樣的文字。

  而在東方社會裡,個人的聲音卻往往被社會的聲音所掩蓋,可悲的是這樣的聲音並不是這社會真正的聲音,而是一種集體的盲從。

  就像中時報前幾天的論文裡的一段文字: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考大學時,俯循社會價值、就業需求、親友期望,去讀了什麼熱門科系,結果志趣不合、或轉系逃離,或中輟重來或勉強卒業,或終於在就業若干時日後毅然捨去撿拾志業。

  工作也是一樣,做什麼工作不以興趣為考量,而是同樣以”社會價值、就業需求、親友期望”去考量,所以電子業景氣好時,一堆人投身科學園區,景氣不好時,軍公教的缺則是一堆人去擠破頭。你若問當事者個人意願時,他往往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也因此許多父母也以此為藉口來合理化自己干預子女選擇的行為。但殊不知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模式﹔一個被剝奪個人聲音的人,當然說不出自己的聲音﹔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也是以此為合理化的藉口,一個英國的社會學家就曾經批評美國的種族歧視是:先把黑人變成擦鞋匠,再說黑人只能做擦鞋匠的工作。

  因此對於長期沒有個人自己聲音的人,他要改變自己的人生,首先就必須能讓自己發出聲音來,沒有聲音的人他們的心聲只是被壓抑,他們已經習慣於接受別人支配,要改變,只有從正視自己內心開始。

  這期的商週標題是:我要拿回人生發球權。下面有幾個小字:

  前秋雨印刷總經理辭職的那一天,他坐在橋邊哭了起來:”我不是不喜歡我的工作,但我更喜歡當畫家”。在蹉跎20年之後,他終於找回最初的夢想。

  雜誌裡面提到藝人趙自強內心的聲音:我知道劇團不可能賺錢,但我不是活下來而已,而是要活的有滋有味!不只是求生存,而是要求快樂,餓死也要快樂!

  ....對於人生夢想,趙自強這麼說:想做就要去做,而不是先儲備一些東西,等老了在做!

  而這期商週編輯的話結尾是這麼說的:

  過去的窮困,窄化了許多人成功的定義。於是窮其一生在追求每天有頻果的富裕生活。追著追著,渾然忘記,人生活著的更深層意義,人生的熱情也逐漸失血。如果年輕時,能看透這點,這輩子會更快樂些,代價也會少些吧。

  所謂的人生活著的更深層意義,每個人的”意義”或許不盡相同,但我相信這個意義的出發點必先來自於個人。

  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建立自己的人格。這無論對自己還是身邊的人,都是首要之務吧。


  X記於2003年8月14日19時


  註一:請參閱黃仁宇所著之”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的日記”。(此書文字過多,我一時間找不到說這句話的地方,但印象中是蔣介石所言)

  註二:這話是人間四月天的編劇王蕙玲所言,欲聽者可連結至:http://www.bookzone.com.tw/mslin314/Mslint_w.asp 點選編劇的成長歷程與文字工作者的環境。即可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