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日記-愛在末日到臨前
22日看完詹姆士艾佛利的電影"終點之城",如果連著21日看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這兩部電影的名稱倒是和"末日"這個主題有些關聯,只不過順序應該是要倒過來,在世界末日當天(21日)人類到達生命的終點之城,而在重生之日,(22日)倖存者便成為死者的送行者.
年紀較輕時,相信未來的康莊大道是靠著對正確的堅持與勇於實驗的精神來開創的,那時候喜歡的句子包括"用已知求未知"和"我終於變成理想中的我"和"自由意志"(Free will)
而年紀越大則漸漸相信宿命(Fate),身處不同的位置會產生不同的視野,視野影響著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影響行為,而行為造就了我們須承受的命運.自由意志在此雖能作用,但終究難以翻天覆地的改變,酒鬼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繼續喝酒,可是選擇後的反饋不見得是酒鬼內心所想要的,選擇常常只是不得不的繼續(go on).
如果人們擔心的瑪雅末日指的是在2012年的
我在2009年看了由文學名著"黛絲姑娘"改編成的迷你影集(BBC08年版).片中黛絲的噩運讓人悲從中來,進而哭到雙眼紅腫,無論她如何堅守道德與固執於良善,她的選擇只是一再回應了她的宿命(Fate).到最後,死刑的執行反倒成了上天對於黛絲的最大恩賜,讓她無法拒絕的去切斷人世間的"怨憎會,愛別離與求不得"的苦.
如果遵從道德與良善仍不足以讓人於人世間保有一席之地,如果回應內心的渴望與燃燒僅有的熱情就僅能是"燃燒一瞬間".接著一切前途未卜,可能進而為情聖,或退而為死囚 .就像是張清芳唱的:
日日夜夜 放縱眷戀 讓美麗神話重現 我願愛你用我每一個今天 不再按捺 不管危險 我點起心中那片熊熊火焰 燃燒一瞬間(by燃燒一瞬間)
這樣的孤注一擲畢竟不是每一人都能做到的,也難怪較有現實感者如羅大佑者會預先築好防火牆:
妳曾經對我說 妳永遠愛著我
愛情這東西我明白 但永遠是甚麼?(by戀曲1980)
更保守者則乾脆先承認失敗,再冀求是否能靠撿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來轉敗為勝.撿到我幸,沒撿到我命.就像是童安格唱的歌詞:
所有的愛情 只能有一個結果 我深深知道 那絕對不是我!
相信總會有一天 你一定會離去 但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by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
當后羿射下九個太陽.當普羅米修斯盜下天火.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做出選擇後.他們或許都曾在末日到臨前仰望蒼穹,輕聲低語著:
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
記於就在今夜聽著Dusty Springfield詮釋的Will You Love Me
Tomorrow.
連結:Dusty Springfield詮釋的Will You Love Me Tomorrow
文中歌曲連結:
張清芳的燃燒一瞬間
羅大佑的戀曲1980
童安格的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
備註:近日所看電影與喜愛給分:
封面圖為普羅米修斯被綁縛於高加索山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