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2011.5.13号江西庐山锦绣谷二
缘崖西行至未,似“山穷水尽疑无路”,
垒垒乱石中,一块巨石横卧在巨石之上,间成一洞门,这就是锦绣门。
门窄且矮,仅容一个人俯首侧身而过。
出锦绣门,挺胸抬头一瞧,顿生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快。
门外竹隐深翠,四壁云山,又是一番天地。
沿锦绣谷小道西行约500米即可到达仙人洞。
洞系自然风化天生石洞,高6米,宽12米,深14米。
洞顶为参差如手指的岩石覆盖,形似佛手,故又名“佛手岩”;
洞外石上“佛手岩”三字乃南宋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所刻。
洞中有清泉自洞顶石缝流出,名“一淌泉”。泉下有池,围以石栏。
因泉水甘冽,千年不涸,被人称为“洞天玉液”。
泉边“山高水滴千年不断,石上清泉万石长流”一联正是其写照。
至清代,佛手岩才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
洞中央有座石雕纯阳殿,内置吕洞宾塑像。
洞右边的“太上老君殿”则是道教始祖李聃的殿堂。
据史书记载,吕洞宾确有其人,
他“曾拜浔阳(今九江)令”,原名李琼。
战乱中,由于四子皆亡,仅存夫妇二人,故改称“吕”,
住在山中,乃名“岩”。夫妇在洞中修炼时相敬如宾。
总之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是在这里修炼成仙。
现存“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的吕仙塑像和神龛
是70年代后重新修建的。(此照片网上下载)
仙人洞。
仙人洞。
这道门在1983年的时候也有但是没有仙人洞这几个字,
把手高高举起还是够不着。
帮我照相的人都是不认识的游人,
仙人洞几个字都没有照全,
新加坡俩朋友总也走在我的前面看不到人?
就在仙人洞的后面一个标示,
说这里是马歇尔将军与蒋介石的晤谈处。
(这在1983年是没有的)
1946年7月到9月美国总统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八上庐山,
为调解国共两党之争,
我想如果调解成功两党轮流执政,也许我们的历史将重写。
就在仙人洞旁边有个许愿池,
每次我都要许愿,用时也要用池里的水洗手,
从今以后但愿我们的命运都会好起来!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畔争天下时,
得到了赤脚和尚周颠仙的帮助,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年)
朱元璋为了纪念周颠仙,就在这里建了御碑亭。
亭中至今还保存着朱元璋的御碑。
碑上刻着这位朱皇帝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和《四仙诗》。
这块御碑高约4米、宽1.3米、厚0.23米。
御碑亭是彷木构歇山顶石亭,平面呈正方形。
每边宽5.8米、亭高6米、整座亭子内外厚重,
亭子四面无柱子都是石壁。仅在三面有门,一面没有门,
在亭子正门外刻有两幅对联:
外联是“姑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
内联是“四壁云山九江棹,四亭烟雨万壑松”。
综合反映了老百姓强烈追求太平世界的愿望。
1983年曾经跟同学在这里模仿着电影“庐山恋”中的情节照相,
当时只有海鸥黑白照相机,我们把亭子照下了,
可是人很小无法辨识。
快30年了,物是人非!
还是提起匆匆的脚步吧,
过去就让它永远住脚在御碑亭边!
就在仙人洞附近,御碑亭下面不远处,
有一棵松树,看起来不怎样起眼,
但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历经风雨傲然挺立在大石旁!
大石头上写着:纵览云飞!
再看一眼锦绣谷的美丽风光吧,
现在虽然没有云,但可以一览众山小,
一览九江平原的无穷魅力!
远处的小亭也许是含泊亭?也许又不是?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公元1084年苏东坡欲上庐山,住在山下的西林寺,
却受困于大雾多日而无法上山,
于是在西林寺壁上题诗,意境高妙,成千古绝唱。
因为匆匆赶路,我无法拍摄庐山的秀庐山的俊庐山的美,
非常遗憾!
忘记是哪一年跟学校老师一起来庐山,
那一年跟这狮子拍了一张照,
这次也一样,
可怎样拍都今非昔比。
欣賞敘述描寫,猶如置身其間,細膩精彩。
休息一下,到上海看看東方明珠夜景,聆聽美妙的
【中国浪漫小提琴】专辑《东方之珠》十七首
http://bbs.wenxuecity.com/wmtt/55293.html
非常感谢!
上海的美与音乐的美
交织成辉,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