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夜半歌聲】:愛情悲劇,大部分都是父母害的
馬來魔影評:《夜半歌聲》(The Phantom Lover)。評分:80分
◎【一言以蔽之】:華人版本的《歌劇魅影》,懷念港片經典盛世
1995年的《夜半歌聲》,如今重新上映,年輕觀眾可能感受沒那麼深刻,但對於中生代觀眾來說,那是時代的眼淚。男主角張國榮早已離我們而去,女主角吳倩蓮也早已退出銀光幕,在《夜半歌聲》之後的不到兩年,香港再也不是原本的香港,環境變了,電影風格也變了,而這些巨星的殞落,對應到港片將近十年以上的凋零,不免令人唏噓,而《夜半歌聲》是那個輝煌年代最後的餘韻,當時我們雖然被劇情感動,但還不知道時代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而現在的我們,透過大銀幕,重新再看當時的輝煌,只能徒增更多的百感交集。
本片是華人版的《歌劇魅影》,由張國榮監製、主演,也為主題曲譜曲、演唱,堪稱是張國榮展現才華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發生在1936年的上海,張國榮這個歌劇演員,和吳倩蓮這個富家小姐相戀,卻因當時的社會歧視藝人而遭女方父母反對,並強行將女主角許配給權貴之子,而這個權貴之子為了消滅張國榮這個情敵,不惜找人潑硫酸將他毀容,並放火燒掉歌劇院,女主角自此發瘋,而已成廢墟的歌劇院,每逢月圓之夜會傳來虛無縹渺的歌聲。十年後,一個新的劇團租下廢棄的歌劇院,遇見幽靈般的男主角,重新挖掘出這段悲戀故事。
導演于仁泰運用時空交錯的方式,透過十年後的年輕人的角度,去揭開十年前的恩怨,又讓古今兩段時空的人物在後半段聚在一起,為故事增添更多的層次感,可惜後半段揭發反派惡行的戲份,在處理上稍嫌倉促,而且從現代的角度看起來,確實也有些粗糙,但這種「超展開」、「超戲劇化」的劇情路線,是當時港片的特色之一,只能說每一個時代的電影都有他自己的樣子。
其實從這個通俗的悲戀故事當中,可以看出不少隱藏其中的批判性,像是在中國式的封閉社會之下,女性對愛情、對生活都沒有主導權,傳統家庭觀念更是充滿階級意識,表面看起來叫作「倫理」,實際上就是那些以家庭作為掩飾的威權社會結構,腐蝕每個人的人生自主權,也是時代悲劇一再發生的原因。
張國榮飾演的舞台劇演員,在舞台上演出的《羅蜜歐茱麗葉》,剛好對應到他自身的愛情命運,整個故事揭露出一個更可怕的事實,就是無論古今中外,幾乎所有愛情悲劇會發生的最大原因,都是父母無理取鬧的阻擋,讓相愛的人被拆散,造成一輩子的遺憾,真心期望那些抱持著傳統觀念的父母,可以從這些故事當中得到警惕,別再用自以為是的威權觀念,扼殺下一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