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8 12:25:21馬來魔
【鬥魚】:義無反顧的愛過,才算不枉青春
2004年的經典電視劇,如今改編搬上大銀幕,《鬥魚》(The Outsiders)是台灣電影賣座元素大融合,有純愛、青春、友情、熱血、復古情懷,以及《古惑仔》的幫派電影元素,整體看起來像是《那些年》加上《艋舺》,拍攝認真,素質整齊,清一色的新演員,表現也是超乎預期的優秀,那些陪伴很多人長大的故事,如今又有了全新的面貌。
◎不是前傳,不是續集,而是重新詮釋
在日本,著名的電視劇常常被拍成電影,但是電影版本的劇情大部分都是電視劇的延伸,台灣近期學會這樣的做法,《痞子英雄》、《犀利人妻》或者《花甲男孩》都是電視劇搬上大銀幕,票房也很出色,但是相較之下,《鬥魚》比較不一樣,他除了是電視劇改編的電影版本之外,也是改編自作家洛心所著的小說《小雛菊》,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很難再把電影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續集,如果要搬上大銀幕的話,只有兩條路,一個是「前傳」,一個是「重拍」,本片很明顯的就是重拍!
為什麼可以斷定他是重拍,而不是電視劇的續集或前傳呢?因為故事的年份和電視劇不符合,電視劇的故事是發生在有手機、有電腦的現代社會,而電影的故事是發生在80年代的眷村,電視版本是描述外省幫派,而電影裡面則是變成台灣本省掛的幫派,所以整體看起來,除了主架構一樣之外,其他的細節都不一樣,因此可以斷定電影版本並不是電視版本的延續篇,而是用不同角度的改編,以及不同方向的設定,去重新詮釋這個故事。
◎淒美又震撼的時代眼淚,台灣影壇再現「復古風」
故事描述一個家教嚴格的乖乖女,愛上一個叛逆又深情的古惑仔,不惜離開家庭,也要為愛情豁出一切,同時又牽扯到黑幫恩怨,衝突性強烈,本來就是很好的戲劇題材,以前拍成電視劇的時候,已經挑戰台灣保守的電視尺度,如今拍成電影之後,更可以用電影的規格來運作,多場黑幫打鬥、殺人場面,都做得非常有力道,再搭配一個「為愛義無反顧」的淒美故事,都有足夠的條件可以成為一部精彩的電影,尤其是80年代的故事背景,讓整部電影充滿復古情調,其中那細膩而充滿藝術感的時代考究,更是令人津津樂道。
片中的眷村、復古公車、冰果室、飆車族、MTV,都是80年代的印象圖騰,也都可以看出時代考究,光是搭出那個場景,就是很高的成本,即使還是可以挑到一些小毛病,比如說在MTV裡面,男主角挑選的第一部電影,是梅爾吉勃遜的《勇士們》(We Were Soldiers),那是2002年的電影,不可能出現在80年代,但這些時代考證上的小問題,其實並沒有影響到整部電影的成績,畢竟這樣的電影是「印象派」,而不是「寫實派」,他要呈現的是一種情感的記憶與鄉愁,所以一定是「寫意」多過於「寫實」,最重要的還是其中的那一份韻味。
◎台灣新生代演員充滿亮點,這是令人振奮的好現象
台灣的影壇似乎比歌壇更有活力,近幾年的歌壇,很少有令人矚目的新人,但是新生代的演員卻可以在影視界不斷嶄露頭角,而且《鬥魚》的這批新生代演員其實包袱更重,壓力更大,因為電視劇的版本早就已經紅翻天,許多觀眾對這些角色也早就有了既定印象,在「珠玉在前」的情況下,他們光是敢接演這些角色,就已經勇氣可嘉,而且還可以把這些早已經被熟悉的人物,詮釋出自己的味道,這真的非常不簡單!
由於時空背景設定在1987年,那是一個還有髮禁的「悲慘時代」,所以三位男主角都是以平頭或短髮造型現身,看起來實在長得很像,加上他們對觀眾來說都是生面孔,也無法用髮型來做區別,所以容易分不清楚誰是誰,還好他們完全靠演技去呈現出鮮明的角色個性,越看到後面越有味道,尤其是男主角林柏叡笑起來有一股靦腆的帥氣,和當年電視版主角郭品超的嚴肅酷樣完全不同,可以看出他盡力的演出自己的風格,女主角王淨的樣貌神似郭采潔,前半段清新可人的模樣,以及後半段經歷重大轉折之後的成長蛻變,都顯得戲感十足。
◎並非歌頌黑道,而是歌頌純真情懷
這是一個帶有一些瓊瑤味道的愛情故事,這種濃烈、激昂、義無反顧的感情關係,就是年輕的寫照,即使有時候代價很大,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經歷過這樣的轟轟烈烈,才算是不枉青春。
劇中人為了爭取愛情、爭取自己的空間,不惜拼盡全力,去對抗學校以及父母不合理的壓迫,這種革命式的語言或信念,是很多人的成長軌跡,可是這個故事在歌頌純真情懷的同時,也給你一個更殘酷的生命歷練,告訴你青春雖然可以肆無忌憚,可是走錯一步路,有可能就是走向悲劇,於是這個淒美又虐心的黑幫愛情輓歌,也和多數的幫派電影一樣,呈現出「歹路不可行」的寓意,為了你所愛的人,請你離黑道越遠越好!
◎「鬥魚」這個名字的意義,是為了自由而拼鬥
很多人會很好奇,明明原著小說叫做《小雛菊》,比較符合故事裡的純真本質,但為什麼改編成電視劇或者電影之後,就把片名改成《鬥魚》呢?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問過導演這個問題,但依照我自己的解讀,是因為鬥魚就是一種會爭地盤,而且會打到你死我活的魚類,根本就是黑幫的寫照,但是鬥魚被飼養的時候,總是被關在一個小空間裡面,沒有自由,總是嚮往外面更大的世界,其實也是女主角的心情寫照。女主角會脫離家庭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愛情,一方面是為了自由,所以她也是鬥魚,一直在跟環境拼鬥。
其實在最原始的小說版本當中,並沒有刻意去強調故事的發生年代,因為這樣的故事,在任何年代都可能發生,但是電影版本的故事,卻刻意設定在解嚴前後的時代背景,那是一個威權觀念仍然在肆虐,可是「爭取自主權」的觀念卻已經開始擴張的時代,在這個衝突的時代當中,這群年輕人拼命的抵抗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傳統規範,爭取屬於他們的自由意志,很多地方看似意氣之爭,其實是對威權體制的奮力抵抗,即使血淋淋的碰撞,會弄得自己一身傷,可是那鬥魚一般的宿命,卻是我們青春的詩句,以及用力活過的痕跡。
◎不是前傳,不是續集,而是重新詮釋
在日本,著名的電視劇常常被拍成電影,但是電影版本的劇情大部分都是電視劇的延伸,台灣近期學會這樣的做法,《痞子英雄》、《犀利人妻》或者《花甲男孩》都是電視劇搬上大銀幕,票房也很出色,但是相較之下,《鬥魚》比較不一樣,他除了是電視劇改編的電影版本之外,也是改編自作家洛心所著的小說《小雛菊》,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很難再把電影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續集,如果要搬上大銀幕的話,只有兩條路,一個是「前傳」,一個是「重拍」,本片很明顯的就是重拍!
為什麼可以斷定他是重拍,而不是電視劇的續集或前傳呢?因為故事的年份和電視劇不符合,電視劇的故事是發生在有手機、有電腦的現代社會,而電影的故事是發生在80年代的眷村,電視版本是描述外省幫派,而電影裡面則是變成台灣本省掛的幫派,所以整體看起來,除了主架構一樣之外,其他的細節都不一樣,因此可以斷定電影版本並不是電視版本的延續篇,而是用不同角度的改編,以及不同方向的設定,去重新詮釋這個故事。
◎淒美又震撼的時代眼淚,台灣影壇再現「復古風」
故事描述一個家教嚴格的乖乖女,愛上一個叛逆又深情的古惑仔,不惜離開家庭,也要為愛情豁出一切,同時又牽扯到黑幫恩怨,衝突性強烈,本來就是很好的戲劇題材,以前拍成電視劇的時候,已經挑戰台灣保守的電視尺度,如今拍成電影之後,更可以用電影的規格來運作,多場黑幫打鬥、殺人場面,都做得非常有力道,再搭配一個「為愛義無反顧」的淒美故事,都有足夠的條件可以成為一部精彩的電影,尤其是80年代的故事背景,讓整部電影充滿復古情調,其中那細膩而充滿藝術感的時代考究,更是令人津津樂道。
片中的眷村、復古公車、冰果室、飆車族、MTV,都是80年代的印象圖騰,也都可以看出時代考究,光是搭出那個場景,就是很高的成本,即使還是可以挑到一些小毛病,比如說在MTV裡面,男主角挑選的第一部電影,是梅爾吉勃遜的《勇士們》(We Were Soldiers),那是2002年的電影,不可能出現在80年代,但這些時代考證上的小問題,其實並沒有影響到整部電影的成績,畢竟這樣的電影是「印象派」,而不是「寫實派」,他要呈現的是一種情感的記憶與鄉愁,所以一定是「寫意」多過於「寫實」,最重要的還是其中的那一份韻味。
◎台灣新生代演員充滿亮點,這是令人振奮的好現象
台灣的影壇似乎比歌壇更有活力,近幾年的歌壇,很少有令人矚目的新人,但是新生代的演員卻可以在影視界不斷嶄露頭角,而且《鬥魚》的這批新生代演員其實包袱更重,壓力更大,因為電視劇的版本早就已經紅翻天,許多觀眾對這些角色也早就有了既定印象,在「珠玉在前」的情況下,他們光是敢接演這些角色,就已經勇氣可嘉,而且還可以把這些早已經被熟悉的人物,詮釋出自己的味道,這真的非常不簡單!
由於時空背景設定在1987年,那是一個還有髮禁的「悲慘時代」,所以三位男主角都是以平頭或短髮造型現身,看起來實在長得很像,加上他們對觀眾來說都是生面孔,也無法用髮型來做區別,所以容易分不清楚誰是誰,還好他們完全靠演技去呈現出鮮明的角色個性,越看到後面越有味道,尤其是男主角林柏叡笑起來有一股靦腆的帥氣,和當年電視版主角郭品超的嚴肅酷樣完全不同,可以看出他盡力的演出自己的風格,女主角王淨的樣貌神似郭采潔,前半段清新可人的模樣,以及後半段經歷重大轉折之後的成長蛻變,都顯得戲感十足。
◎並非歌頌黑道,而是歌頌純真情懷
這是一個帶有一些瓊瑤味道的愛情故事,這種濃烈、激昂、義無反顧的感情關係,就是年輕的寫照,即使有時候代價很大,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經歷過這樣的轟轟烈烈,才算是不枉青春。
劇中人為了爭取愛情、爭取自己的空間,不惜拼盡全力,去對抗學校以及父母不合理的壓迫,這種革命式的語言或信念,是很多人的成長軌跡,可是這個故事在歌頌純真情懷的同時,也給你一個更殘酷的生命歷練,告訴你青春雖然可以肆無忌憚,可是走錯一步路,有可能就是走向悲劇,於是這個淒美又虐心的黑幫愛情輓歌,也和多數的幫派電影一樣,呈現出「歹路不可行」的寓意,為了你所愛的人,請你離黑道越遠越好!
◎「鬥魚」這個名字的意義,是為了自由而拼鬥
很多人會很好奇,明明原著小說叫做《小雛菊》,比較符合故事裡的純真本質,但為什麼改編成電視劇或者電影之後,就把片名改成《鬥魚》呢?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問過導演這個問題,但依照我自己的解讀,是因為鬥魚就是一種會爭地盤,而且會打到你死我活的魚類,根本就是黑幫的寫照,但是鬥魚被飼養的時候,總是被關在一個小空間裡面,沒有自由,總是嚮往外面更大的世界,其實也是女主角的心情寫照。女主角會脫離家庭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愛情,一方面是為了自由,所以她也是鬥魚,一直在跟環境拼鬥。
其實在最原始的小說版本當中,並沒有刻意去強調故事的發生年代,因為這樣的故事,在任何年代都可能發生,但是電影版本的故事,卻刻意設定在解嚴前後的時代背景,那是一個威權觀念仍然在肆虐,可是「爭取自主權」的觀念卻已經開始擴張的時代,在這個衝突的時代當中,這群年輕人拼命的抵抗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傳統規範,爭取屬於他們的自由意志,很多地方看似意氣之爭,其實是對威權體制的奮力抵抗,即使血淋淋的碰撞,會弄得自己一身傷,可是那鬥魚一般的宿命,卻是我們青春的詩句,以及用力活過的痕跡。
*電視版和電影版的演員難得齊聚一堂,經典故事永遠深植人心。
下一篇:【大師兄】:功夫版的麻辣鮮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