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拳開】:為了明日而奮鬥
漫畫對許多人來說,早已不只是娛樂,而是在課本裡面找不到的人生啟發。在現今的時代,許多年輕人受到『航海王』的影響;更早之前,許多人被『哆啦A夢』激發想像力,而在70年代,千葉徹彌的經典漫畫『小拳王』,用高潮起伏的故事情節與勇往直前的生命熱情,成為當時的讀者難以抹滅的記憶,如今,記憶裡的『小拳王』化身為銀幕上的《火力拳開》,久違的熱血鬥魂即將再度燃燒!
對於現代觀眾而言,也許不知道『小拳王』這部漫畫,但是《火力拳開》這部電影卻不至於產生代溝,因為這部電影找來傑尼斯偶像山下智久,把漫畫主角「史吹丈」賦予新生命。他本來是貧民區裡面的叛逆少年,在一次街頭鬥毆當中,被香川照之飾演的拳擊教練發掘,於是帶他離開感化院,透過拳擊找到人生目標。山下智久繼《詐欺獵人》之後再度扮演漫畫人物,也極力擺脫斯文形象,上半身裸露的拳擊戲碼,看得出努力健身的痕跡,加上經典大絕招「交叉拳」的帥氣演出,讓女粉絲可以盡情觀賞流著汗水的精壯肉體,而男性觀眾也可以從中找到勇往直前的生命力,不但有娛樂性,也呈現出「英雄不怕出身低」的正面意義。
另一方面,日劇《龍馬傳》裡表現不俗的伊勢谷友介,扮演和男主角「矢吹丈」亦敵亦友的拳擊手「力石徹」,他在女主角香里奈飾演的財團大小姐出資力捧之下,在拳擊場上一砲而紅,卻為了和「矢吹丈」一拼高下,不惜透過魔鬼式的減重方法,來達到和「矢吹丈」同樣的量級,終於如願站上擂台,展開世紀之爭!拳擊場上的激戰畫面拍得相當俐落,整體氣氛不輸當年的《洛基》,但由於是偶像劇路線的電影,所以流血畫面看得出刻意避重就輕的痕跡,但是透過高速攝影呈現出主角被拳擊手套痛扁的瞬間畫面,加上慢動作的臉部猙獰表情,以及不斷被打倒,又不斷站起來的堅強意志力,依然可以讓全場觀眾的情緒沸騰起來!
日本電影有兩大強項,一是「純愛」,一是「熱血」!本片的兩位男主角以及女主角之間的三角關係,應該屬於「純愛」的部分,卻被稀釋得幾乎感受不出來,反而把拳擊擂台上的熱血精神無限放大,即使搧情難免,但是感染力十足,尤其是最後那個急轉直下的意外發展,以及那段關於友誼;關於夢想的承諾,加上不斷出現的那句對白:「為了明日而奮鬥」,都強調一種積極向前的人生觀。跳脫漫畫的黑白框架,轉化成銀幕上的彩色畫面,交織著汗水和淚水的《火力拳開》,帶給不同世代的觀眾同樣的鼓舞。
也許當年看『小拳王』長大的漫畫書迷,現在都已經為人父母、為人師長,也不可避免的會在似是而非的教育體制之下,逐漸認同「漫畫會殘害身心」的謬論,可是當你們把年輕人蒐藏的漫畫丟進垃圾桶的同時,也許可以偶爾回想起這些珍貴記憶,並且反省一下你們究竟失去了什麼。或許走進戲院去回憶青春,對你們來說也是一種熱血吧!
---------------------------------------------------------------------------
*山下智久再度扮演漫畫人物,連造型都和漫畫原作一模一樣。
*山下智久飾演經典漫畫人物「史吹丈」,看得出努力健身的痕跡。
*戴上拳擊手套,扮演擂台英雄,山下智久再度迷倒女性粉絲。
*香川照之扮演怪叔叔拳擊教練,誇張造型非常逗趣。
*香里奈飾演的大小姐,與兩位男主角都有曖昧情愫。
*伊勢谷友介扮演男主角在拳擊場上的勁敵「力石徹」。
*流著汗水的精壯肉體,應該會讓女性影迷充滿幻想。
*日本原版海報,主要演員大集合,非常有氣勢!
*拳擊場上的激烈對決,呈現出勇往直前的熱血精神。
看起來好像很讚,
可是宣傳好像沒有打很大..
可是這真的很好看呀! 2011-03-23 21:15:34
山下智久好帥唷~(尖叫)
"小拳王"這部漫畫的畫風,
可能看慣現代風格華麗漫畫的朋友們,
剛開始看的時候會很不習慣,
而且故事的時代背景,
是日本戰後經濟正要開始成長的矛盾期,
說真的, 我第一次看這部漫畫的時候,
有感受到"代溝".
不過看久了, 就發現這種故事結構單純,
但描繪得很熱血的漫畫, 其實也蠻不錯的.
據說當年某位角色在漫畫中領便當時,
日本居然還舉國哀痛, 為了那位虛擬的角色辦喪禮.
某著名的主角力竭化為全白的一幕也成為經典,
不斷地在後來的漫畫或動畫中被拿來惡搞一番.
電影本身我還沒看過, 雖然對傑尼斯的演員,
我心中存有疑惑, 不過抱著先入為主的觀念,
完全不給人家機會, 容易錯失一些美好的事物.
有機會的話, 這部電影我還是會看看的.
比起男二號, 女主角, 其實我更熟的是男配角:
香川照之
這也是一個舞台劇出身的硬底子演員,
早年跟唐澤壽明對戲,
在NHK大和連續劇"利家與阿松"裡演秀吉,
自此爆紅, 之後開始接演電影, 表現得也都不錯.
前面明明有中村勘九郎, 武田鐵矢, 竹中直人等人,
演過這個角色, (SMAP的草薙剛不要算,
他演的不是秀吉, 是他自己......Orz),
香川硬是演出自己的一套, 絲毫不比那些前輩遜色.
至於日本片在台灣沒什麼銷路,
其實歸根究底, 還是因為G開頭的組織,
早年跟K國一樣, 曾經發動大規模的排日行動,
所造成的後遺症.
加上台灣影民多迷信好萊塢,
要不就是淪陷在對岸某P網站的便利之下,
所以在日本的大片, 要在台灣獲得一樣的迴響,
是有困難的, "送行者"算是個異數.
啊, 打得太高興了, 要來開會了, 不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