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2 09:03:48馬來魔

台客的真情與階級的虛偽:淺談艋舺,眼淚與國片


 

◎(本文刊載於2010年4月3日【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74390

--------------------------------------------------------

 

*台客力量

 

重現八○年代復古風的《艋舺》掀起票房狂潮,帶起無限大的周邊效益,與此同時,也有像《眼淚》這種背後有沉重歷史論述的小品電影。無論是大製作還是小品,台灣電影在環境劣勢之下不斷突圍而出,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我在《艋舺》上映前,有機會與導演鈕承澤餐敘,他對於國片環境倒是很樂觀,他說:不是因為《海角七號》的效應造成國片再起,而是因為國片已經有成熟的環境,才會讓更多創作人有了舞台,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這樣的創作熱忱,突破了環境限制,激盪出屬於台灣的生命力,這股力量在《艋舺》裡面被放大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生猛華麗,卻也溫柔感性的青春情懷,那種熱血的精神,或許是喚醒國片票房的主因之一。

 

和《艋舺》相比,鄭文堂的《眼淚》也是具備黑幫特質的電影,雖然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現代,可是少了摩登味,多了草根味,加上「廟會」、「茶藝館」、「檳榔西施」等元素,都一再刻劃著屬於台灣的市井圖騰。比起《艋舺》裡面那些經過美化的過往記憶,《眼淚》顯得更寫實,而那種草莽風格的氣魄,也更貼近中南部一帶的「正港台灣味」。看來新一代的台灣導演,終於讓電影內容不再曲高和寡,而是用一種貼近生活的語言,訴說著屬於我們的故事。在多年耕耘之下,「台客新勢力」已然成形。

 

*轉型正義

 

國片在轉型,台灣環境也在轉型,轉型過程裡一定有過渡時期,那段時期或許混亂,但若不經歷那一段,就不會有成長的一天。國片從「沒人看」的陰影下逐漸轉型,而台灣的整體環境,也早就從戒嚴時期的高壓統治,逐漸轉為而今的民主。《眼淚》就是回顧台灣在轉型之前的黑暗時期,呈現「轉型正義」主題。

 

可惜的是,在一片《艋舺》光環下,《眼淚》相形黯淡!事實上,這是鄭文堂近年來最大器的一部電影,蔡振南和房思瑜都有精采演出,飾演檳榔西施的鄭宜農就是鄭文堂的女兒,音樂人出身的她,在片中不惜展露好身材,一雙修長美腿吸引觀眾目光,個性化的外貌下,也有優秀的演技。所以就題材、演技,以及劇情上來說,《眼淚》的表現不輸《艋舺》,卻因為是小品路線而較少人討論。因此在這裡,我更要著重討論它,推薦觀眾嘗試這道「台灣小菜」。

 

*欲哭無淚

 

「轉型正義」,在這裡指的是一種遲來的正義,是一個國家從威權邁入民主後,對於過去體制下的不公不義,所提出的一種平反或補償,而這些所謂的「不公不義」,可以是「美麗島事件」的政治衝突,也可以是警察為了尋求破案績效而無所不用其極之下所產生的扭曲情況。作為鄭文堂「轉型正義系列電影」首部曲,《眼淚》刻意沖淡政治氛圍,把背景設定在警界官僚體系當中,以蔡振南飾演的老刑警為主軸,演出小老百姓在無情城市裡,最「欲哭無淚」的處境。

 

蔡振南飾演的老郭總是穿梭在黑道堂口與茶藝館裡面「喬事情」,也許是個流氓警察,可是骨子裡卻很善良,明明擁有敏銳的辦案能力,卻因不屑同流合汙,導致即將過六十歲生日的他,遲遲無法升官,甚至遭受長官與同僚排擠。他好多年沒有流過眼淚,不是因為無情,而是因為真正悲傷的時候,是哭不出來的!

 

欲哭無淚的原因,來自於多年前迫於長官「限期破案」的壓力,不惜以刑求的方式,把姦殺罪名栽贓給一名吸毒犯,這樁冤獄害得一個家庭從此破碎!在往後的日子裡,這名老刑警用盡力氣彌補一切創痛,卻又力不從心,因而悲傷自責,難以自拔。

 

這個故事暗諷著官僚無情、司法僵化,也訴說著社會底層民眾之所以討厭警察的真正原因!更從歷史切入,來回顧台灣過去的威權體系,並且提出一定程度的質疑與批判!這樣的創作觀點,正是台灣邁向民主化路程的具體現象,也讓這部小成本電影因此擁有寬廣格局。

 

*精英傲慢

 

國片終於再度大鳴大放之際,所謂的衛道人士又有意見了!論點不外乎是「電影教壞小孩」!有人說:為何台灣電影一定要拍黑道或檳榔西施?難道沒有光明一點的題材嗎?尤其是《艋舺》以偶像為號召,卻以黑幫情義為主軸,當然會被當成檢討對象!加上少數青少年犯罪者試圖以「模仿電影」當作脫罪藉口,而這些言論又被媒體放大檢視,造成「電影美化黑道」、「對青少年有不良影響」的質疑聲浪不絕於耳,在國片票房又見起色的喜悅中,無疑是潑了一桶冷水,這種斷章取義的觀影角度,扭曲電影本身要傳達的意涵,令人遺憾。

 

與導演鈕承澤餐敘時聊到這個話題,他說:人們常常以「階級」當作對人的評定標準,或者是對藝術創作的評定標準。如果電影拍的是社會上的高級階層,就會被稱為「值得推崇」,可是如果拍的是黑道、娼妓,就毫無理由地必須承受批判,那些以「階級」為主軸的批判者,表現出的是一種「精英主義的傲慢」,卻忘記這些社會底層的狀態,才是小人物生活的真實面,不會因為電影不去提及就消失!

 

其實《艋舺》不但沒有歌頌黑道,而且還藉著黑道的險惡環境,呈現「歹路不可行」的寓意,也藉著時代的演進,緬懷著消逝的青春歲月,雖然在形式上仍有叛逆的一面,可是創作的出發點是溫柔而善良的。而《眼淚》裡的檳榔西施,或者被體制壓抑的警察,要表達的都是社會底層人物在時代演進當中所呈現出來的點滴心情。

 

這些電影都很白話,也都很容易懂,可是仍然被部分觀眾誤解成負面訊息。如果這麼白話的電影都有人看不懂,那麼侯孝賢、蔡明亮那些更艱深的電影,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台灣電影真正的問題在於:即便電影人一直努力要拍出精緻的電影,可是台灣的藝術教育無法扎根,觀眾的迷思無法突破,任憑電影人再怎麼奮鬥,也是徒呼奈何。

 

*反映現實

 

無論《艋舺》或《眼淚》,這些電影創作的本意,都是「反映現實」而非「逃避現實」,可是主流思維每每以「保護小孩」為名,作為逃避現實的藉口,以為把小孩關進象牙塔,不讓他接觸這些資訊,編織「世界很美好」的謊言試圖蒙蔽孩子的雙眼,使他與世隔絕,卻忘記在資訊時代裡,封鎖資訊是不可能的;教導青少年正向解讀資訊,告訴他們:「電影裡的那些不美好的事,都是在現實生活裡面曾經發生過的事,可是我們都在不美好的環境裡面努力的追求美好」,這才是更積極的教育方式。

 

從《艋舺》遭受的誤解與風波,以及《眼淚》裡提到的民主時代演進,我們同時看到「台客的真情」以及「階級的虛偽」。面對那一連串似是而非的輿論之戰,揭露出台灣有不少人仍不習慣多元化的創作意涵,始終要以「戒嚴」思維片面地去評論影視創作的多重觀點。

 

正因如此,台灣更需要《艋舺》、《眼淚》這般力道的國片。

-------------------------------------------------------- 

 

 

*蔡振南在《眼淚》裡飾演一個被環境壓迫的老刑警。

 

 

*鄭宜農在《眼淚》裡飾演檳榔西施,演出社會底層的辛酸。

 

 

*房思瑜在《眼淚》裡飾演毒品嫌疑犯,表現超乎預期。

 

 

*阮經天在《艋舺》裡的表現,讓他往「演技派」的方向邁進!

 

 

*趙又廷在《艋舺》裡面,是貫穿全片的重點角色!

 

 

*女主角柯佳嬿難得的一張劇照(我覺得她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