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23:23:28玉山薄雪草
讀書筆記:閱讀『廢墟少年』後記
在2020年的最後幾天,將『廢墟少年』整本書爬梳過一遍,做成書摘,這是我勤能補拙的學習方式。
事實上,它應該是我今年閱讀的最重要的書之一,我甚至認為整本書的內容都好重要。印象中上一回這麼認真地做著書摘,是閱讀愛德華.威爾森的『論人性』了。
在閱讀『廢墟少年』這本書之前,除了「廢墟裡的少年」短片,我另從網路上找到一篇書介,那篇書介認為『廢墟少年』是一本「暗黑之書」。但,我不能認同。
我想,如果不是『廢墟少年』系列報導,我們真的很難看得見生活於平行世界中的邊緣少年們的遭遇和處境,也不會知道社工和老師們的困境,制度的疏漏,以及仍有許多關心社會底層少年們的人,看見自己的能動性,試圖在現有的社會與教育制度裡,另闢蹊徑、幫助廢墟少年們尋找希望。
我並不認為,我們因看向社會的暗處與邊緣,才對照出自身際遇的幸福,它們本然存在於同一時空。而所有孩子的生命價值應該是平等的,是同樣重要的,不應該存在階級。
期待這本書的閱讀,讓我們獲得一副新的眼鏡,能夠看得見廢墟裡的少年,也期待做為社會安全網一員的我們每一個人,能有更多幫助社會底層少年的投入。
在書摘之十二的後半:「看見廢墟少年之後」,有提出7項創造性解方,大家可以ㄧ同想想,哪些是我們能夠嘗試與投入的。
在閱讀這本書時,偶爾會回憶起大學時代,我們系上許多同學和學長們一起在幼幼社家扶組,幫家扶小朋友課輔的經驗。三十年後,社會結構因全球化發生許多改變,我們也都成為各有專長與能力的中產階級,對於社福團體也有更多的了解。
閱讀這本書對我而言特別震憾與感觸,是因為我雖然沒有真正接觸到墜入廢墟的少年,但那些幾乎要跟不上大隊伍,幾乎要被現行教育制度甩出來的邊緣孩子們,也許就真實存在我和我們家兄妹的身邊。
這本書以及這學期看的紀錄片都使我移動了視框,或許會看見更多以前看不見的。也希望能夠在關心這個議題之外,找到一個著力點。
上一篇:讀書筆記:『廢墟少年』書摘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