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4 21:18:47玉山薄雪草

惜農、習農 105-11-30

這週在關新站生活圈群組,看到一位社員反映拿到的菜裡有蟲和蟲卵,當時雖然也有其社員回應表示,有蟲的菜吃得更安心,或分享蕾絲菜的煮法,但那位社員仍表示,挑掉之後只剩三分之一可吃,希望拿回站所退費。
冬季蔬菜以十字花科植物為大宗,正是紋白蝶幼蟲的最愛...,要吃安全的、有機的、無毒的蔬菜,應該很難避免有蟲。
我想到就在週六日這兩天,連平時相對溫暖的南投,都籠罩在冰冰冷冷的雨中。公婆冒著雨、進去田土濕濘的小森林菜園趕著採菜,好讓我們帶回新竹。
走在彰化田中的傳統市場採買水果,時間已近中午。幾位臨著馬路坐著,冒雨擺攤賣蔬果的小農,因天雨街市人稀,已不惜以過於低廉的價格,賤價拋售他們辛苦耕耘的收成。向來惜農的先生有些不忍,帶著原已提著沉甸甸水果過馬路的我們,停下腳步折回,挑了幾樣家裡沒有的蔬菜。
我時常想,農友們最需要的絕對不是消費者的同情,而是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確實反映了他們的需要,也就是,消費者用舉手投足的肢體語言在告訴生產者「我買到了我真正需要的」「我購買,因為這是我真正的需要」....。
週二傍晚,拿出公婆在雨中採摘的那包混合著好幾種的蔬菜,才發現還殘留著週日的雨水,有點潮濕,裡頭也躲著蟲。還因為水傷,摺疊擠壓,有些部份變得破破碎碎的。我逐片剝開,洗去莖葉上殘餘的泥土,將散落在水盆裡的碎葉盡可能撈撿起。心裡想的是它們原來也同樣是田裡吸收大地精華、長得十分豐美的蔬菜,不是嗎?
我想,如果那位社員拿到的是我手中這包菜?被她挑撿掉的,會是幾分之幾呢?還會剩餘多少是可食的?
許多社員們距離產地太遙遠,也距離生產者太遙遠。習慣了拿到沒有沾附泥土、乾燥的、漂亮的、包裝整齊......的蔬菜,認為得到得理所當然;大概很少真正看見蔬菜們從田間採回來是甚麼樣子,也未曾關心和想像過,從農友自田間採回,到成為手中那一包包套著防霧袋的蔬菜之間,究竟經過哪些個繁複的處理程序?被挑掉了多少同樣能吃、只是不好看的菜;而那些菜,最終究竟都去到了哪裡?
我想,那或許會是一座冰山--浸在海水面下、龐大的部分。
如果我們的社員們都擁有一位務農的家人或好友,拿到有蟲的菜時的反應,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今天遇到一位很資深的創社老社員來投票,她覺得目前合作社遭遇的問題,部分原因是「過度社員需求導向」,以至於失去和讓渡了許多堅持的理念與原則的結果,包括許多過去曾是跑在台灣社會浪頭前端的價值。我懂,她說的是現在的社員組成已與以前不同了,價值觀已與過往不同了。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