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6 02:00:33玉山薄雪草

遇見流星 104-6-5

近來,對於發展侷限在課室內的學習,工具性地使用圖畫書、傳遞濃縮過的抽象知識、執行標準化教案、乃至教具製作和操作、反覆演練至精熟,以及被時間表瓜分殆盡的時間....已感到有些倦意了。
 

前幾天剛翻出一本三、四年前曾經讀過一半的書『失去山林的孩子』,津津有味地重啟閱讀之際,總覺得似乎比過去更能理解書中意涵,彷彿也重新指認自己真正認同、深愛的教與學--回到「經驗」裡。
 

週二和小朋友們去裡山塾校外教學,或許有助於再次肯認那本書對於我、對於了解學習者真實需要的意義,我也覺得自己似乎從里山帶回了許多「光」。
再回頭檢視那些令我漸感厭倦、不自在的緣由,大致是兩類:
若我們分明已身處真實環境,為何還需要操作教具,不能夠直接體驗、向大自然學習?
如果學習侷限在課室內傳遞知識與操作教具,該如何充分連結教室內的學習與真實生活情境?
我覺得正是Sobel所指出的「與『美』距離遙遠」。 
 

巧合的是,今天清晨收到一封來自蝶園的信,知道可以回去走走、聽前輩怎麼解說,我也與那裡的環境疏離太久,決定將今天部分的時間耗在那兒了。

來自香港的師生一行離開後,蝶園的解說前輩提到,今晨有一隻流星蛺蝶剛羽化。
我們依循著他的指引,走進一條幾乎照不到陽光,導致澤蘭遲遲不開花的墨綠色小徑.....「流星」正停棲在很靠近根處一片葉子的葉背,一張一闔地,流動著翅膀上的星光.......
蝶園前輩說,透過相機鏡頭,能夠捕捉到牠一對藍色的複眼與紅色口器。
我們盡可能輕手輕腳地蹲低姿勢再抬起頭,想看清楚牠。然而林下的晦暗,讓身處暗影處的牠,深深陷入了夜空般難以說清楚的深藍或墨黑,對於人類肉眼有限的視力也形成一大考驗。只有那隨著呼吸吐納,悠哉開闔間搧動著的星光,在視網膜上留下最清晰的軌跡。

對於流星蛺蝶的認識來自十餘年前一本書裡的一篇文章,十年之後,我終於遇見了它。

我沒有舉起相機,也沒有帶走任何一張影像、一點星光。如果相機捕捉了星光,能夠留下的,也早已是過去的星光。
那麼,我對著流星許願了嗎?我只記得當下自己不斷嘆著「好美呀!牠真的好美!」

我想,那就是我由衷的心願。

玉山薄雪草 2016-06-05 21:54:51

重讀此文,竟有些震撼,這是我去年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