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霞喀羅 100-11-28
終於,我們在九年半之後,從清泉經民生、石鹿,循著霞喀羅古道的西端重新返回田村台。
我也頓時明白,重返那處曾經熟悉的地方,其實如此容易;只是這段時間的等待所造就的距離,看似無限遙遠;卻是另一番自己不曾經歷的寬闊。
而自己總是反覆地進入中海拔的森林與古道,嘗試用書寫捕捉些什麼,只不過是一份執著的追尋,試圖尋回行走山林最初最單純、真摯的感動。
和霞喀羅古道的淵源很深 我還清晰地記得 第一次去走古道是82年十二月中旬研究所一年級的冬天 參加登山社舉辦的白石賞楓大隊伍 從秀巒、養老 進入霞喀羅古道東段 經過橫越薩克亞金溪的白石吊橋 抵達白石駐在所。
那時,和我還不熟識的阿德 帶領學弟們從白石吊橋下薩克亞金溪取水;那時,廢棄的派出所裡住著一群蝙蝠,房間的床板上都是牠們的排遺;那時,派出所的辦公室裡還留有大量棄置的公文;那時,一路都是霜紅飄落、用凍得僵直的手指頭撿都撿不完的葉子。
然而我手邊留存的照片 僅剩下88年十一月 從霞喀羅接佐藤 根本的古道探勘(從田村台延伸的鹿場連嶺警備道)
88年11月佐藤駐在所大門合照2.JPG 蹲在前面的是我 後排左至右分別是王俊傑(JJ) 慧瑜 春火
88年11月在檜山駐在所大門合照.JPG 左至右分別是慧瑜 我 小馬 春火
那條深藍色星座頭巾 至今仍保有著洗不去的野外味
88年11月在白石駐在所.JPG 左至右是小馬 我 春火 慧瑜
這幾張影像應該是用JJ的相機 洗成相片之後再掃描成影像檔
90年1月下旬 我為那次楓紅璀璨的古道之行 寫下一篇近似散文詩的文字〈踏著落葉前行〉而後知道霞喀羅古道被林務局選為國家步道的示範步道 還參加了一次林務局舉辦的座談 很希望能夠逐月走在古道上 記錄它在施工前後面貌的變化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 我希望它不要變成人潮湧擠 太過大眾化的路線 我想盡一份棉薄的力量 保護它 捍衛它停留在某種程度的原始與神祕
90年1月霞喀羅_踏著落葉前行.JPG
90年7月霞喀羅.jpg 左至右是文萍
這一次是文萍出國之前的夏日 我們從清泉入山 在田村台露營 那時候的我 還有一張圓圓可愛的臉龐 乍見十年前照片中的自己時 只覺得青春無敵。
91年阿德和我去了好幾次霞喀羅古道 三月底的那一次 是因為讀完聲銘致贈的楊南郡和徐如林老師撰寫的霞喀羅古道調查報告 我們決定以三天兩夜時間實際踏訪 印證老師標記的每一處駐在所遺址 於是那一趟春天的踏查 也是心中停駐著最完整古道記憶的一次。
剛好是鳥語最繁複 空氣潮暖的春季 那三天 我們也在霞喀羅與春雨相遇 我還記得從養老出發時粉灰色的天空 研究鳥類的皓呆和一菁走走停停 一路賞鳥至白石 中海拔的四月 一路都是美麗的地生蘭 那也是我一次見識手臂粗的血藤表皮開裂 冒出紫紅色如鳥喙的巨大花朵
第二天冒著雨行走至古道越稜點紮營 一菁不知何時小腿被螞蝗咬了一口 一隻寂寞的鵂鶹叫了整晚而聲音嘶啞 雨水打落的櫻花瓣散落 而平展濕亮的蕨葉 捨不得似的張開手掌撈取
抵達田村台 古道全程也接近尾聲 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在駐在所 酒保 與砲台遺址 指認夯土牆 駁坎 石階 尋找日據時代遺留的舊器物 逐一拍照 而後掩埋
離開時 林道上蓄積春雨而成的小水潭留有信仰機會主義的莫氏樹蛙媽媽產下的卵泡
原來應該留下的一篇文章 為何而延宕 附之闕如呢? 我還記得當時有一張寫了一段的草稿 曾經在兩年後 小咕嚕出生後的產假期間試著乘興提筆 然而再過七年半之後 那張草稿到底在哪裡呢? 我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91年3月 於一處駐在所石階.JPG
91年3月日本酒瓶_KILIN必魯_麒麟啤酒.JPG
91年3月田村台 皓呆和一菁研究著古老的瓷器.JPG
91年3月 田村台營盤大門.JPG 皓呆 一菁 我
91年3月 田村台落葉堆中挖出的面霜罐.JPG
91年3月田村台駐在所的古老瓷碗.JPG 上面寫著 「東陽軒 平八製」而確實可以找到一家東陽軒 是製作瓷器的
91年3月 田村台駐在所的古老醬油瓶.JPG 我記得是上面的片假名拼音讀起來發音類似soy-bean sauce 因此我們知道它是醬油瓶
91年3月 皓呆 一菁 我研究著酒瓶和醬油瓶上的日文字.JPG
91-7-23在荒野新竹分會演講霞喀羅古道點滴.JPG 前方背影是阿德在幫忙我排幻燈片匣 凝視著照片當時臉圓圓的我 竟也有一種可愛
91年在阿德的幫忙和鼓勵之下 收集二十幾歲到三十一歲之間書寫的文字 出版第一本山行寫作 就是以〈踏著落葉前行〉為書名 雖然那是很青澀的第一本書 但我很懷念那些踏行山中 閱讀自然的日子 以及登山新手好容易被自然萬物感動的心 我想 現在仍會不停地想要嘗試書寫 也許 只是很想回到當初 自然引領著我 開始動筆書寫的那種單純 與那顆赤子之心吧
最近的一次造訪霞喀羅 是七年十個月前 93年的1月中旬 小咕嚕出生前三個月 我對霞喀羅無比思念 因而行走養老 馬鞍 到小吊橋這段路 那一年的冬天格外乾燥缺水 而後我寫下"霞喀羅. 祈雨"這篇文字 http://mypaper.pchome.com.tw/wymeng/post/1235098425
許多許多年之後 七歲半的小咕嚕和四歲十個月的小瑀魚 不但會走會跑 甚至已經健步如飛 也不再那麼容易在盤曲的山路間暈眩 我們才帶著他們 再訪霞喀羅
是了 這就是成為國家示範步道之後 我就不曾再來造訪的霞喀羅古道 它經歷了艾莉颱風的摧殘 曾經變得窒礙難行 也經過幾度步道志工的手做修復 而它正用秋冬時分落葉的窸窣低語 回應我輕快的步伐節律 那些正午之後交錯的光束與葉影 益發高大修長的林木 那些長路迴彎之後翩然的景物開展 總覺得熟悉之中似乎又有種相隔久遠的生份
DSCF8467古道的午後_交錯著光束與葉影.JPG
DSCF8470南蛇藤果實鮮豔的黃與紅_是冬季燃燒的熱情.JPG
DSCF8472我想這應該是某種不曾見過的地衣.JPG
DSCF8477發現好幾根傾倒的電話線桿_阿德問咕嚕記不記得十一月初在淡水文化園區 林務局步到成果展 楊南郡老師的演講中提到 原住民襲擊日警駐在所前 都會先切斷電話線 因此電話線真是日本警察的生命線呢!
DSCF8457今天走霞喀羅古道_都流行「小鳥嘴」造型喔.JPG
IMG_3307留有黑色斑點的紅葉.JPG
經過羅山林道支線不久 田村台的駁坎出現 遠比預期來得更早 這裡真是田村台嗎? 這麼近! 我竟有著時光倒置的錯覺 混雜著驚喜 孩子快速的成長 如斷層般不連續的七年餘 以及時間對於地貌蝕刻雕琢的力量
IMG_3308田村台的解說牌_大正九年成為戰略要地_大正十一年西側山丘設置砲台_大正十四年從此往南延伸鹿場連嶺警備道_昭和年間設置酒保
同樣來到田村台駐在所 在同樣的一處駐在所大門前的斜坡道上留影 同樣蹲踞在枯枝落葉間挖掘 翻尋著好幾十年前遺留的舊物 只是以人物當作舊建物遺跡的比例尺時 都換成由咕嚕瑀魚兄妹 擔任畫面的主角
IMG_3316兄妹倆坐在田村台駐在所大門前的壯觀的斜坡道上.JPG
IMG_3320四年前工作假期的木柱已經傾倒.JPG
DSCF8501這個玻璃瓶寫著_源馬塩辛.JPG 應該是類似現在的"胡椒鹽"
DSCF8502塩辛的瓶子底部有個大M字_登錄_意思應該是註冊商標吧.JPG
IMG_3334把拔推測這株埋藏著許多酒瓶的大樹下 很可能是田村台駐在所酒保的垃圾堆.JPG
IMG_3336丟棄的無底舊茶壺.JPG
IMG_3337破損的瓷茶杯.JPG
IMG_3339田村台駐在所後方酒保附近的面霜罐.JPG
或許是舊的記憶 在走入駐在所遺址時 瞬間疊映連結 或許是好奇心或者歷史氛圍的驅使 阿德和小咕嚕鑽入駐在所後方杉林下的植叢翻尋 圖手挖掘出好多陳舊的酒瓶 塩罐 碗盤鐵片 還找到一只沒有底的茶壺 和一個面霜罐 推測位置很可能是昔時酒保所在的垃圾堆 而面霜罐竟然跟我們九年半前找到的那個一樣 底下寫著片假名發音近似ma-su-mi mi-zu-ma-ho
DSCF8506從駐在所平台穿過植叢_循著西側山坡爬上砲台的平台.JPG
爬上斜坡之後 便是砲台外圍清晰的駁坎 日據時代的駐在所與砲台 都築得像一座座堅固的堡壘
IMG_3347田村台上方砲台的大門口石階.JPG
IMG_3357田村台砲台清晰的駁坎轉角_九年半前 們注意到的那株附生在大櫻花樹幹上的長春藤還在 而且顯得更粗壯了.JPG
IMG_3361田村台砲台的左後方 有三階小石階.JPG
IMG_3367田村台砲台右後方一株大樹 生著另一株更壯觀的台灣長春藤.JPG
IMG_3375九年半後的100年11月 我們帶著孩子重回田村台 仍找到好多酒瓶與破碗盤.JPG
IMG_3377離開田村台之前 合影於田村台駐在所大門.JPG
霞喀羅古道 這個充滿回憶的地方 孩子們 你們正跨著每一個小小的步伐 在土地上爬梳 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記憶與故事 它豐厚的歷史 將進駐你們記憶的年輪 也將留下你們的嶄新與美好 以及充滿笑意與希望的臉龐 且耐心等待 我們將用每一次走訪 為你們娓娓道來 慢慢敘說
DSCF8523這段石級應該是國家步道之後才整修的.JPG
DSCF8526父子仨踏著落葉前行.JPG
DSCF8527野馬敢溪附近山嶺開始起霧了.JPG
IMG_3396建於民國53年的石鹿派出所.JPG 九年半前那次 我們曾經循著石鹿派出所旁的參拜道 找到過往的神社遺址
IMG_3403派出所對面工寮的平台才是日據時代石鹿駐在所遺址.JPG
IMG_3405這片果園和菜園是石鹿砲台的平台.JPG
IMG_3407離開霞喀羅來到清泉_當然不要錯過日據時代知名的井上溫泉.JPG
後記:
我們通稱的霞喀羅古道 東段屬於尖石鄉的薩克亞金群 西段屬於五峰鄉的霞喀羅群 最早是這兩個族群的聯姻道路 因此李瑞宗老師的書中 稱之為「霞喀羅—薩克亞金道路」 霞喀羅是泰雅語「烏心石」的意思 霞喀羅群大約是在兩百多年前 來自基納吉群的分支 往西越過霞喀羅大山稜脈 來到野馬敢溪流域開墾定居 其中最大的社是 木喀拉卡社
來上了很有價值的一課
通常我看到廢棄的酒瓶
是不會特意拿起來鑑賞
由妳的敘述中學習到
縱使是垃圾
也有一定層級的歷史
感謝分享!!
的確很有趣
一處廢墟透露的線索 可以這樣解讀
^_^ 2011-12-06 12: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