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1 08:47:00呂光浯

關帝廟作醮-------送天公


「醮」一字自古以來有幾重意思,都是以「禮儀」為核心所延伸出來的。

《晉書》有「古者婚、冠皆有醮。」《儀禮》也有「再醮攝酒,其他皆如初。」這裡「酌而不酬」的「醮」,是古代嫁女、加冠之禮中的一種儀節。

「醮」的另外一重意義乃僧道設壇祈神求福的儀式。《昭明文選》謂:「醮諸神,禮太乙。」《隋書》謂:「夜中於星辰之下,陳放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

自漢末道教盛行之後,「醮」字的意義更往宗教意味靠近。從南北朝開始,歷代朝廷為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多有建醮的祭儀,而到了元、明兩代更為盛行。

當道教通俗信仰跟隨著漢人移墾在台灣生根之後,由於閩地風俗一向信鬼好祠,而早期移民於開拓之際多有因渡海、瘴癘、械鬥而死的,為超渡這些無主孤魂,建醮的目的遂兼祈神酬恩與施鬼祭魂。


種類

古代建醮可分宮廷建醮及百姓建醮;宮廷舉辦的最為隆重,由帝王舉辦的稱羅天大醮,諸侯舉辦的為齊天大醮,其規模都極為盛大,現今已不可見。然而台灣於 1980 年及 1984 年,分別在高雄關帝廟及台南市鹿耳門天后宮舉行過名為「羅天大醮」的隆重祭典,這是極少有的例子。

至於台灣民間的醮祭則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慶成醮、祈安醮、王醮、神明誕醮、中元醮、水醮、火醮、路醮等等。

慶成醮係廟宇落成、或重修增建後慶祝完成而舉行;祈安醮大多固定周期舉行,分例年、三年、四年、六年、十年、十二年、廿年舉行一次等數種,是屬於醮祭中最常見的類型,有時前二者合併舉行,稱為慶成祈安醮。王醮也稱王船醮或瘟醮,為了祈求王爺保佑以驅除瘟疫,在台灣南部最為普遍。神明誕醮則為神明生日時所做的祭典,通常只有一天。中元醮顧名思義乃於中元節時,為普渡孤魂野鬼而設醮。至於水醮、火醮是因地方經常發生水厄或火災,為了為罹難者祈福而設,目前已很少單獨舉行,大多附屬於祈安慶成醮儀式中舉行。路醮則是為車禍喪生的冤魂所舉行,規模通常也不大。



打醮祭典則經常以祭期天數的長短,顯示其規模的大小,習稱「幾朝醮」。有一朝醮、二朝醮、三朝醮、五朝醮等等,五朝醮以上則屬格局極為盛大的醮祭。

早期台灣民間醮典的舉行都是好幾年才舉行一次,每次打醮,就要動員不少的人力、金錢及物資,所以民間往往要好幾年的休養生息,才有能力舉辦下一次醮典。

建醮的經費來源,可分為「斗燈道份」與「丁口錢」兩種,斗燈設於道場內,其名目可多達數百個,且分等級,重要的如天官首、地官首、水官首等,其中尚有象徵醮域全體信徒的「總斗燈」一個。斗燈按名目的等級,由信徒認捐多寡不等的款額。丁口錢則是向祭祀圈內的信徒收取小額金錢,男稱丁,女稱口,而牛也算一口。傳統上口錢是丁錢的一半。現在因工商社會使人口流動,人與土地的認屬關係變淡,收丁口錢制度也多改為題緣金或自由樂捐。


醮祭的程序

醮祭的程序、祭儀以及相關習俗各地有別,但大體說來,要先組織臨時性的醮局(建醮籌備委員會),負責規劃打醮的相關事宜,再者,要聘請「道士團」負責醮典所有的科儀。同一時間內,也會招募各斗首、確定各壇的角頭及壇主,並將各壇的工作分別交付壇主執行。

其次是「上疏預告」,目的是向玉皇大帝及天地諸神奏報建醮事由等,恭請諸神屆時光臨鑑醮,多在醮典前兩、三個月舉行。接著再建立法壇;法壇是道士施法和建醮主祭拜的神聖場所,有主壇(內壇)與副壇(外壇)之別;主壇就設在主辦的廟宇內,由道士們負責搭設、佈置祭壇, 副壇通常由各區域的角頭廟委辦。

再者,醮場須豎立「燈篙」,旨在對天神地祇、孤魂野鬼等明示此地舉行醮祭。民間信仰中的燈篙,一向被視為請神招鬼最重要的器物,除了沒有普渡科儀的一日醮,大部分的醮祭法會,都把豎燈篙視為最重要的起頭戲,其科儀過程非常慎重而且複雜。早在入醮活動前數日,甚至十數天前就要豎起燈篙,其目的有二:一是邀請天上諸神前來鑒醮及共享成果,二則招引陰間的孤魂野鬼前來共享孤食。

豎燈篙之後有放水燈,使含冤落水或失足落水的怨鬼可藉此分享醮祭。

齋戒為道教表現虔誠與戒慎的行為,在建醮期間,境內的善男信女都必須戒守齋素,以表達虔誠的心意,維持建醮法會的聖潔,迎神降臨賜福。所以「封山禁水」科儀之後,醮區境內的民眾都要戒慎以待,遵守齋戒素食且禁屠戒殺生靈的規定,廣義來說,是禁止任何殺生的行為。齋戒禁忌要到醮祭結束後才結束。

接著,內壇進行道教科儀,壇外在戲臺上扮仙演戲。翌日,家家戶戶備妥牲醴拜天公、謝三界酬答神恩以及祭祖,傍晚時分,則要準備祭品普渡,到晚上普渡結束後開葷宴請親友,到午夜,由道士行「謝燈篙」禮,將篙竿拆除,醮典才圓滿結束。

 

道教科儀

在中國歷史上,道教科儀曾經數度成為國家的祭典儀式,因此道教的行事之科與行禮之儀便格外地慎重。「科儀」,即指依照規範的動作、程序和禮節、法事。而不同派別的科儀會有不同特色,但主要由「啟師聖」、「入戶」、「發爐」、「請神」、「進表」、「轉謝」、「復爐」、「出戶」、「謝師聖」等環節所組成。此外,在科儀進行以前。通常會先進行「步虛」和「灑淨」的儀式。

步虛

步虛的意思即在太虛中漫步。道士在已設置的祭壇中,吟唱《玉京山步虛經》。同時進叩齒、咽津等儀式,配合「罡步」或「禹步」步法,藉著腳踏星斗的方陣,步虛旋繞而宜達天界。步虛可以是一種模擬昇天的過程。

灑淨

灑淨的目的是掃除穢氣和結界封壇,使壇場潔淨,避免醮祭所修之功被邪穢所破壞。

啟師聖

啟師聖是一請神儀式,道士逐一稱唸聖號,並行香供獻。所召請的諸神圴按位階之尊卑、遠近而逐一啟請,包括師聖、官將或功曹。眾神蒞壇的目的是為監督或主持法事。與啟聖禮相對的是「謝師聖」。當法事結束後,道士會以謝壇式予以禮謝,請眾神離開壇場,迨歸官府。

入戶

入戶即「入地戶、陞內壇」,與「出戶」相對。從道教的觀點看,入戶便是登天壇、進入天界。道士須按照一定次序、密咒及步法。並中的含意是,進行儀式者須先改變自己的狀態,將自己從凡俗中脫離,成為一個可登神聖界域的化身。

發爐與請神

在道教理論中,人的身中有神明三十六人,包括三五功曹、左右香宮、使者、侍香金童玉女、五帝直符、直日香官等。發爐的目的是召出身中神明,朝真謁帝。其中包括儀式的細節包括禮師、衛靈、鳴法鼓和發爐。與發爐相對的是「復爐」,亦稱「存天伏爐」,即將所出之身神歸還本位。

進表與轉經

進表即呈奏表之以謁帝之法事,此環節為整個道教科儀的核心。進表儀式包括「宣詞」,即述祟修法事的時間、地點、信士之名、祈佑之意及各朝科儀所課謁天闕帝君的聖號;罡步由二十八宿起,次為三十二天,再次為南斗、北斗、三台、五行、九宮,最後向天門踏行三步以進遞表文;道士到達天門之前,隨即伏地存想呈詞表,稱為「伏章」;呈表完畢後,再出天門,謝恩而退。



法器

法器是指道教儀式中所使用的各種用具。無論舉行何種道教儀式,均離不開法器。

在道教儀式上使用法器,主要是為了使儀式具有法力的效能,從而呈現出強烈的節奏感與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因此,當道士在執行儀式時,除了要注重壇場的設置(如香爐、供品等的擺設)和本身的服飾(如頭上的道冠、道巾,身上的道服、道履等)外,還要因應儀式所需而使用和種法器。此等法器,或有用以辟邪驅魔的,或有用以召神遣將的,或有用以靖綏壇場的,或有用以節制經頌的等。


帝鐘
亦稱三清鈴、法鈴、法鐘,道士行儀時的法器。帝鐘有手柄,柄端稱「劍」,呈「山」字形,是道教三清的象徵,代表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帝鐘有降神、驅魔的作用。法師施法時以單手持柄搖動,其叮呤叮呤的聲音,意為「振動法鈴,神鬼咸欽」。

   

木魚
木質法器,又稱木鼓,道教行儀時用以敲擊節奏以控制誦經速度。由於魚晝夜都不合眼,所以把木頭雕刻成魚形,藉以警戒修行者應晝夜思道,切勿懈怠。木魚樣式和大小有多種:小木魚可握在手中敲打;大木魚通常放在經案旁邊。

   


皮面木質法器,有圓筒形、扁圓形、大小兩種。道觀早晨開靜、晚上止靜時均有擊鼓為號者。小鼓在行儀時作為法器,配合小鐘使用。鼓聲有通神辟邪的作用。道教擊鼓十分講究,手法多樣,既能模擬「風雲雷雨」,又能配合經韻板眼,謂之「花點」。

   

如意
行儀時高功(主持儀式的法師)的法器,由玉、木、骨等雕製。形狀略曲如「心」字,有三點:首尾兩端作雲彩形或靈芝形,中央一點呈圓形,三點暗喻「道化三清」之意,亦象徵一心尊三寶(道寶、經寶、師寶)。相傳如意為黃帝戰蚩尤之兵器,具有辟眾魔、宣寶經之法力。現今道教行儀時,只有高功可以手持如意。

   


銅質缽盂狀法器。道教行儀時擊磬以通報神靈、消災解厄。香客叩拜神靈,值殿道士擊磬以示通報;在道場誦經時,擊磬以控制科儀程序。

   

引磬
銅質法器,又名手磬。其形似小碗,底部連以木柄,以便攜持。行走誦唸時,敲擊磬邊,其清脆之聲用以引導、控制行儀的速度,故名引磬。

   

水盂
道壇法器。即:水碗、清水碗,用以盛裝法水(甘露)。古為竹製品,今多為銅製。有的形如茶杯,杯口略大,杯身周圍繪有「五嶽真形圖」;有的狀如飯碗狀的水盂,杯口略窄。高功法師,常以左手持盂,右手執楊柳枝,沾取盂中法水,遍灑法壇以示淨壇。

   


又稱單音、銅鼓,俗稱鐺子。形為直徑約十公分的小銅鑼,懸於木框上,敲擊出聲。如果有多面小鑼懸掛於同一框上敲擊演奏,則稱為「雲鑼」、「雲璈」。

   

鐃鈸
亦稱鈸、銅盤。由兩片圓形的銅板組成,其中央的隆起部份,有繩或布條繫結起來。行儀時道士雙手各持一片,合擊發聲。鐃鈸之聲,可迎送神將,驅趕妖魔。行儀時,鐃鈸通常和鐺配合使用。

   

令旗
道教法壇上道士用以發號施令的旗子。旗面為青、紅、黃、白、黑五色,代表五行,並鑲以齒狀色邊,配有飄帶一條,旗杆一般為藤製。旗子上書有:「令」或「敕召萬神」等字。

   

幢幡
法壇儀仗常用法器。幢、幡的區分在於:幢頂有蓋,並有執杆,可以手持;幡頂無蓋,有手持者,亦有懸掛於神像兩側。法壇設置幢幡主要用於盟天告地、昭真召靈。

   

朝笏
又稱圭簡、朝簡、朝板、奏板等。原是古代朝廷上官員所執的手板,上面可以記事,以免遺忘。在道教法壇上,仍尊古意以示法師向帝尊奏告;朝拜時均是兩手恭執朝笏於胸前,以表尊敬。

   

法尺
壇場法器,有木尺和鐵尺兩種:木尺多為金色或紅色,兩面均有刻度,並雕有葫蘆等吉祥圖;鐵尺不帶刻度和圖案 。另有天蓬尺,形為四棱,各面分別刻有日月、二十八星宿等星象圖案及天蓬元帥聖號,以示天蓬神的辟邪力量。道教認為法尺具有辟邪除魔的力量。

   

法劍
壇場法器,即:寶劍、令劍、七星劍。法劍是道士施法的法器,具有斬妖誅魔的法力,科儀中唸咒語、噀水、灑淨、焚符等節次多以法劍相配合。法劍有金屬和木製兩種:金屬劍的劍身兩面各鑲有北斗七星圖案,劍柄則刻有龍、符圖案;桃木劍的劍身亦刻有符咒。

   

法印
道士上奏天廷文書之印信,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法壇上使用的青詞、表章、意文、榜檄、符籙多蓋法印,以象徵神靈的嘉持和頒行。質料有木質、石質、青銅等,印文多為仙聖的尊號或法壇的名稱,文字通常呈篆體或符籙,非一般人可識讀。

   

令牌
又稱雷令,五雷號令牌,源於古時軍隊的虎符。有金屬或木質多種。令牌的正面一般有「五雷號令」,背面有「總召萬靈」等字樣,兩側刻二十八星宿名稱。令牌上圓下方,象徵天地,是道教法壇上用以召集神將、差遣神靈的法器,亦有辟惡驅邪的作用。

   

手爐
有柄的香爐。用手持爐,故稱手爐。古代灌獻之禮用圭瓚,瓚的形狀像盤,內盛放祭酒,手柄像圭,執柄以行灌獻之禮,手爐即源於此。道教儀式有上爐香科儀,法師執手爐燃香,以行祭儀。



參考資料網站:道教文化
















小兵 2009-03-02 12:45:00

晚來一陣風雨

我枕在李清照的臂彎下

和靈魂對話

清照悄聲

「梧桐應恨夜來霜」

輕撫清照綰曲的青絲

我的體溫喃喃

在秋雨細飛的夜晚

不是悲秋啊

「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我的淚在清照的瞳裡潛泳

我的心不小心遺落在一千年前的

聲-聲-慢

版主回應
「梧桐應恨夜來霜」 2009-03-02 1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