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錄公益導師 蓮懺禪師在河南登封主題演說內容
略述佛教青年心行之重要
台灣芥子學院 蓮懺 院長
西元2015年8月20日講於河南少林寺
「首屆海峽兩岸青年佛教論壇」主題演說
一、 前言
主辦單位嵩山少林寺永信方丈!佛教在線安虎生總幹事!各位善知識!各位來賓!大家吉祥如意!
「活到老,學到老,進了棺材,也永遠學不了。」(大眾笑!)
幾個月前安總到台灣時,到中華五眼協會來看我,我泡台灣阿里山高山烏龍茶請他,看安總拿起來喝,喝好放下來,喫茶就這麼一回事,人生也是這麼一回事,拿起、放下,拿不起、不必放下,拿起了、必得放下。當時安總邀請我能在「首屆海峽兩岸青年佛教論壇」做主題發言,我未立即答應,因為我糖尿病病變,神經系統受損,耳不聰、目不明、行動又不便,而且不善言詞,怕影響大家,但經考慮:辦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相當不容易,安總又親自來台邀請,雖然眼睛看不清,兩年多沒看書了,不過也還拿書送人,送書是一種美德,所以為自己也可以有一次學習和結緣的機會,於是確定前來參加,結緣並學習,希望能夠成長。
因緣不可思議!因緣也很難敘述。在網路上有一段影片,非常感人,大家就傳來傳去,大概是大陸拍攝的。有一個小男孩到藥房偷東西,藥房老闆娘追出來,叫住那個男孩,男孩站住不敢動,然後把男孩手上偷的東西搶過去,接著是一連串的斥罵,手指還不斷的戳著男孩的頭,而男孩只開口說了句:「我媽…」,然後頭一直低下,任由藥房老闆娘的指責怒罵。旁邊有一家賣包子饅頭店的老闆,看到了那樣情景,走出來把藥房老闆娘手上東西拿過來,一看是二包感冒藥和一瓶咳嗽糖漿,就說:「不過就兩樣小東西,看妳罵成這樣子。」邊說邊從口袋掏了錢給藥房老闆娘,然後叫他女兒裝了幾個包子,連同藥給那男孩,那男孩抬頭看了包子店老闆一眼,快跑離去。三十年後,包子店老闆還是賣包子,有一天突然倒下,中風了,長大的女兒趕緊送醫急救,焦急萬分,又擔心龐大的醫療費用,不知如何張羅籌措,但當她拿到醫藥費用明細,手術費、注射費、醫藥費、住院費…,總計是零元,女孩的淚水滴在手上的藥單明細和紙條,紙條上寫著:「醫藥費用,三十年前已經付過了…」,然後是祝福的話,署名是「主治醫師某某人。」三十年前、三十年後的因緣,真不可思議!我來少林寺幾次了,幾年前和安總認識結緣,我想:這個因緣應是不可思議的,應該非你我之間可想像得到的吧!
因為,一切的想念行為,無不在學習當中,也無不在實踐當中,所以此次的發言「略述佛教青年心行之重要」,係就個人學習的經驗略做報告,不成熟的學習經驗,就教於大家,敬請前輩專家指教!
二、佛教青年‧青年佛教
先談「佛教」。
此所言「佛教」者,內涵包括了:佛教,是信仰的,有規範、有儀禮、有戒律的;佛學,是知識的,有思想、有學術、有研究的;佛法,是實踐的,有體悟、有感知、有力行的。
世界古文明有四,第一是波斯文明,索羅亞斯德為代表,後來成為宗教,傳到中國來的祆教,崇尚光明希望,俗稱拜火教。第二是希臘文明,荷馬史詩,三哲之前已有,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可說眾所皆知,但也存個「知」而已,其他逐漸消失了。一位國王慕名要請大哲任首相、國師都可以,只要能提出來的要求,全部都答應,大哲眼睛半睜半閉,只說:「請不要擋住我的陽光」的瀟灑,難得能傳承下來。另兩大古文明,一個在印度,一個在中國,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的發現真理,打破不平等的階級制度思想,提倡慈悲的精神、智慧的導引,成為印度的文明異彩,卻在印度消散,而融入中國文明中,成為獨特的佛教文化。
中國的古文明,數千年的歷史,百家齊放、百家爭鳴後,儒釋道成為思想脈流,以詮釋而言是明白分類,似乎不相同的,以在中國長期融合而言,似乎又有著相通之處。文明永遠不會退流行,雖然會經過戰爭或某些因素而改變,但長期存在的內容,難免會因時代需要而有所因應。台灣大乘精舍創辦人樂崇輝居士,常說現代佛教要推廣出去,一定要運用現代科技產物,例如網際網路等,還要學助人專業的社工、心理諮商等,把佛法之妙、念佛之好、參禪之好、禮懺之好…,透過各種方法,讓人們有機會瞭解和體會,進而學佛行佛。
再談「青年」,以實際年齡和觀念態度區分。
第一個是用實際年齡區分,在傳統上分嬰幼少壯中老年,現代年齡分法已有改變,古時的壯中年,現在才稱青年;就是老年,就有訂60歲,也有訂65歲,更有訂70歲,並不統一,老年還有分初老、中老、老老、超老老等。以人格發展而言,艾瑞克遜有一理論,說明正向(順利)發展和負向(障礙)發展,各有不同的認知,就將人一生的心理社會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佛洛伊德則將人格發展分五個時期,各家研究領域和方式分法皆不盡相同。但大都指十二歲至十八歲青少年以後,成年早期中期為青年,五十歲以後,逐漸步入成年晚期為老人期。
第二個是以觀念態度區分,大多數人都認為的青年,是年輕的,耳聰目明,行動敏捷,是年齡輕的青年。若是重在青年的特質上,純真進取、勇敢冒險、堅毅魄力、雄心壯志、血氣方剛、不屈不撓…,有知識、有經驗,肯做、苦做、敢做、實做者,則並不侷限於年齡了。例如:文殊師利菩薩早於過去為龍種上如來,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又曾示現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歲命亦長,無法計算,但在經中卻常稱文殊師利菩薩為童子、法王子,形作童子,永遠是青年,不見衰老。又例如:善財為了道業的增長,受文殊師利菩薩勸導而行五十三參,終年累月,耗時消日,年歲已老,沒人稱他為善財老人,仍稱為善財童子,指其意志和毅力、熱誠和積極,永遠不衰老,永遠是年輕好學好參的行者。所以,若以觀念態度區分的話,並不限制是幾歲到幾歲才算是青年,凡具青年特質的,皆可稱之為青年。
首屆海峽兩岸青年佛教論壇,或說佛教青年論壇,個人覺得都非常有意義。佛教青年,是佛教的青年,如我創辦的中華五眼協會,在高雄辦事處便組織了一個「蓮子隊」,年紀從幼稚園到高中,另外又組織一個「蓮青團」,年紀是高中以上的青年。而青年佛教,相對於老年佛教,許多人看到寺院中大都是老人們去學佛念佛,會認為佛教的信仰是屬於已退休、沒事做的老人們的事,這是對佛教的不認識或誤解。
三、青年心行‧心行青年
一個佛教青年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觀念呢?心行,包括的是動機、知見、語言、行為和理想,佛教青年心行的責任,便是如何把佛陀慈悲、智慧平等、不分別的精神發揚光大。想念行為、善良正當的知見和價值觀,是佛教青年應有的準則和基礎,也就是以佛之志願為志願,以佛之心行為心行。換言之,志願是以四弘誓願為本,心行是以四無量心為要,修行則從三業著手,而以八正道和六度四攝為修行的生活規範和指引。
說到佛門裡最重要的是「平等」,但我們常看到許多場合中老是三缺一,有出家男眾、在家男眾女眾,但少見出家女眾一起同台,在台灣這種情形已逐漸少見了。除了在法堂上應有倫理次序,社團有社團的規則,活動有活動的分工,法會有法會的職事。應以比丘為首,就以比丘為首,應以職事為首時,則尊重職事分配,應以何種禮儀,即以何種禮儀行之。
從「心」說,是動機、觀念、志願、慈悲、平等,而以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為準則,但往往志願力量不足,例如「眾生無邊誓願度」,但許多人便認為無邊眾生要去度,然而友教徒就不度,這便有違弘誓志願。故而要更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無分別的、平等的利濟有情,且要堅持,像我從事推動公益志業,倡導公益文化,服務身心障礙朋友,剛開始常被指責「不好好修行,老跟殘疾人在一起」,並不被支持和鼓勵,但理解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後,才逐漸接受,這也是堅持下來的結果。從「行」說,言語和行為的重要,以身語意之三業,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八正道行修,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慈悲為懷、方便為本的自利益他。
生慈悲心,如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大家想看看,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印尼和日本的大海嘯…,天災人禍,大家的良善之心自然顯現出來,行為也自然表現出行動力來。心行,是一種教育。大陸有一個節目叫「超級演講家」,我曾聽到一個演講故事,敘述他小時在美國的一件事,有一次他和哥哥向媽媽吵,想吃漢堡,在美國這種速食的食品很普遍,大多數的小孩都愛吃,他媽媽不想讓他們多吃,又被吵得沒辦法,就說:「好!」然後帶他兄弟倆去麥當勞買漢堡,一下子買了一百個,要他們連續把一百個漢堡吃完,以後就會經常買給他們吃,這兄弟倆足足吃了一個星期才吃完,從此之後再也不吵媽媽買漢堡吃。心態和行為,透過教育是可以改變的,要教育,就從小、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學習和培養,而且要保任和不斷開發。
觀念的正確建立,是行為的導引,佛法中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有位老婦人住在湖邊附近,沒事常在湖邊坐坐,有一回見到一位女子要投湖自盡,老婦人救了她,女子的家人為了感謝她,送了老婦人很多錢。從此以後,那位老婦人天天到湖邊坐,等看看有沒有人再來自殺。觀念一不對,行為便偏差了。
四、實踐學習‧學習實踐
佛教青年是佛教的命脈,創造青年佛教的主流,要點在實踐學習、學習實踐,以努力、用力實踐學習,以衝勁、幹勁學習實踐。略說三點:
(一)發揮善心、勤奮細心。
一個佛教青年應該如何實踐學習呢?要保任善心、培養善心、發揮善心、存善心善念外,行也要有好方法,若行而無方向、無方法,不一定可以把善心發揮得宜,故應需勤奮細心學習,始能勇謀雙具。
(二)充實知識、培養膽識。
「知識是力量」,膽識則是勇敢。
學習和實踐是充實內涵、開拓視野的重要因素,「做中學,學中做」,不斷的學和行,學,讓行不偏差,行,讓學得印證。「有人在我前,虛心去求教;有人在我後,老馬做嚮導。」
(三)找到出路、邁向大路
青年成功有幾個關鍵,在學識技術和道德涵養的基礎下,找到發展結合自己才能的平台,在舞臺上善演自己的角色。結交善友、益友,互相鼓勵、彼此交流、陪伴成長,加上善知識的提攜、大德的指引,自可邁向光明健康、慈智悲願、利人利己的大道。
我常說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偷準備到一戶人家去偷東西,爬上窗戶上,一腳跨在內、一腳跨在外的時候,聽到聲音,仔細一看,原來那戶人家正有一女子自言自語,邊說邊哭,因受指責心情不好,說著說著便要拿刀自殺,小偷一看,那還得了,要出人命,立即跳下搶住女子手上的刀。結果聲音大,把全家人吵醒,勸了勸女子,情緒安撫好了,才發現家中多個陌生人,就問:「你是誰?」小偷手往後腦勺一拍說:「唉呀!我是來偷東西的。」因小偷救了女子,那戶人家也不予追究。因為一念善心興起,而救了一命,自己也因此有所反省。「天生我材必有用」,認識自己的根器,把握充實知識、充實內涵,勇於走向世界,實踐學習,也學習實踐。
五、結語
人生往往會面臨許多選擇,青年應如何選擇自己的路呢?佛教青年的心行,在自我選擇中對自己未來的路和過程是很優美的。
猶太人對小孩有獨特的教育法,就是選擇如何獨立。一位猶太父親將小孩抱上桌子,跟小孩說:「來!爸爸抱抱!」小孩伸手向前傾,猶太父親馬上接著抱抱,接連幾次後,最後一次仍對小孩說:「來!爸爸抱抱!」小孩依舊高興伸手向前傾,這次猶太父親沒接,讓小孩跌下桌,然後告訴小孩說:「不要隨便相信人!」讓小孩在未來的路全由自己選擇相信與不相信,目的只是要訓練他能獨立,自己的路自己走。但,大多數的我們都會選擇相信,選擇對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堅定的相信。
青年是時代的靈魂代表,無限的希望,在社會人類、國家民族中的安定和興衰,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是邁向世界的樞紐,實不可忽視啊!
時間總是不停留、不待人,時間不會重來,錯過就沒了,所以珍惜和把握當下是多麼寶貴、多麼不容易啊!講著講著,指定的時間到了,感覺上真快!
在此,請問大家:依佛教青年之意,各位算是青年嗎?」(眾答:是!)
再問大家一次:「各位是青年嗎?」(眾仍答:是!)
最後請問大家:「各位是青年嗎?」(眾三答:是!)
(拍桌)「ㄆㄚ」!三讀通過!(大眾大笑!)大家都是青年。
再次感謝主協辦單位的邀請,也感謝大家耐心的聆聽,祝福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