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6 11:44:47黃連順會長

法鼓山





法鼓山坐落於台北縣金山鄉三界村,位於淡金公路和陽金山公路之交會處,依傍兩山之中,右邊聖嚴法師稱為雙面觀音山,左邊為伏虎低頭山,雙溪繞山環抱,山腳下為金山平原。遙望海灣接壤,俯覽側似大鼓,因而以《法華經》擊大法鼓之寓:『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當演深遠音』,命名「法鼓山」。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

一九五五年,東初老人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弘法、開辦冬令救濟。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為宗旨建立了「農禪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裝的聖嚴法師來到中華文化館,在東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一九七七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與禪修推廣工作。

 由於信眾日增,為了要尋找一個具有長久性、安定性和未來性的道場建築用地,前後費時八年,卻苦無結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的念佛共修會中,聖嚴法師親自帶領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二十一遍《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巧合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位於金山鄉三界村半嶺的觀音殿中,全度法師也在觀世音菩薩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薩指引,能夠早日找到適當的大德法師接掌寺院主持。

 結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議的因緣,覓得一塊得以深耕的福田寶地。同年七月,聖嚴法師正式宣佈將金山的新道場命名為「法鼓山」,並為道場未來的建設勾勒出清晰的藍圖─發揮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為一般信眾提供一個修行佛法、淨化身心的良好環境,運用佛法來安定人心、安定社會。
圖:黃連順-法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