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0 23:29:56黃連順會長
中國功夫讓世界瞪圓眼睛 圖:1996年亞武聯執委會公聽證會
*中國功夫讓世界瞪圓眼睛 * *中央国术馆写真* 圖片黃連順提供:1996年11月20日亞武聯執委會公聽證會於上海奧林匹克俱樂部,中華民國國術總會正式申請加入亞洲武術聯合會,改寫台灣國術史最重要的一頁】
武術在國人眼中也是十分神秘的,現在是,過去也是,但希望將來不再是。民間武術家的眼中,盡管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使得武術的使用受到了局限,但他們相信,武術的真功夫依然不可忽視,在某些情況下,武術的功夫要強于現代武器。
武術改國術
專館來授徒
清晨、河畔、公園、晨練隊伍,天空中的魚肚白剛剛浮現,這里便開始了一日的繁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甚至一些幼小的娃娃盡在其中。其中,練習武術的群体占了大多數,拳、劍、器械,閃展騰挪中,盡顯這一傳統項目的生命。
練武術的人都要拜師,從此便師徒相稱,即使現在,民間武術的傳承還保留著這种模式。這种模式創造了不朽的拳術大師,也不知湮滅了多少武術精華。而中央國術館的成立,將這种師徒傳授的方法進行了改革,改為學校式的教學,在這里的學員不再有輩分的分別,學員之間統稱同學,所有的老師都一律稱老師,沒有師叔、師父、師爺之說。1928年3月15日,《國民政府公報》發布文告,中央國術館批准備案。1928年6月,國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
中央國術館的成立要歸功于館長張之江先生,張之江先生不僅僅是武術的提倡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實踐者。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張之江先生出生在河北省“武術之鄉”───滄州,自幼熱愛武術。后來加入馮玉祥的部隊,成為一名高級指揮官。
張之江并不認為有了洋槍洋炮,中華武術就無用武之地了。在張之江所率領的國民軍与討赤聯軍在南口作戰時,討赤聯軍擁有59万人共約50個師的兵力,張之江指揮的國民軍只有22万人約20個師,雙方兵力懸殊。張之江所指揮的國民軍与討赤聯軍周旋了四個多月之久,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主要原因,全靠武術大刀隊堅守陣地,用地壕戰、肉搏戰,使敵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使敵軍無法取胜。這次戰爭,給北伐軍鋪平了北上的道路。
由于張之江在南口指揮作戰時,日夜操勞過度,患了半身不遂之症。張之江在療養過程中,有不少武術專家勸他練習武術,他接受了這個建議,每天練習武術(主要練習太极拳),從不間斷。堅持鍛煉半年后,果然病情逐漸好轉,繼而完全康复。通過他自己切身体驗,他确認武術不僅能殺敵自衛,而且能治病救人,使身体健壯起來,從此,他擺脫一切軍事政治職務,下定決心要把中華武術重新提倡起來。
張之江籌建中央國術館時,蔣介石曾派孔祥熙到張之江家中,敦聘張之江為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當時張之江婉言謝絕。張說:“我提倡武術比當部長更能表達我的愛國之心,因為武術能起到救國衛民的遠大作用。”現存于世的一張照片中,張之江先生一個標准的太极功架,說明了先生對武術的真心熱愛。
要人齊聚國術館
重金禮聘選賢才
張之江認為武術是祖國的國粹、國寶,他在1927年向中央申請把“武術”改為“國術”,以提高武術的重要性,當即獲得中央批准,從此“武術”便改稱“國術”。
為了把武術發揚光大,除掉“東亞病夫”的帽子,他准備籌辦“國術研究館”,國術研究館的組織,不僅是研究武術机构,其中還設有武術訓練大隊,培養武術師資。按說國術研究館屬于學術教育机构,然而教育部認為武術是已經被淘汰的產物,不需再提倡而不批准,雖經一再申請,最后只准屬于民眾團体,不屬于教育系統,經費自籌,百般刁難。
張之江創建國術館的心切,便各方奔走呼吁,最后找到革命先烈李烈鈞先生,當時李烈鈞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相當國民政府副主席,他和張之江是辛亥革命云南起義的老戰友,交情甚篤。當張之江把教育部刁難情況告訴他以后,李烈鈞當即拍板,他說:“教育部既然不准,干脆由中央國民政府直接領導,屬于國民政府直屬机构,經費由財政部國庫開支,每月定為五千元,不足之處,可以自行籌措。”因此,“國術研究館”便改稱“中央國術館”。
有了官辦的經費,國術館的經費自然寬裕了許多,可以放心聘請有名的拳術大師來館任教了。中央國術館為了征集武術人才,采取重金禮聘优秀人才的辦法。如:楊澄甫是練楊式太极拳的,以重金五百大洋聘為教授,當時一元三角大洋銀元可買大米一擔(74公斤),一元六角大洋可買白面25公斤。形意拳大師孫祿堂是以三百大洋聘為教授。
中央國術館的教師分為三級,約有20多名教師中分為教授一級,月薪280元,二級160元,三級120元。教員一級80元~100元,二級50元~80元,三級40元~50元,助教32元。
學員給“工資”
能“打”受獎勵
中央國術館最初的教學組織分為兩門,一是少林門,一是武當門,少林門門長是王子平,武當門門長是高振東,各門設科長一二人,科員若干人。學員們可以在各個學期從不同的老師那里學習不同的功夫,并按照學習情況給予獎勵或懲罰。
國術館的招生由教務處管轄,進入國術館的學員進入教授班學習,招收學員不限學歷,完全憑武術水平擇优錄取,建館后共招收了三期,每期為三年。學員第一、二年學習課程,第三年出去實習。考試分三個月為季考,六個月為大考,年終考試,按考試成績定為一、二、三等練習員,練習員薪金開始分別為8、12、16元,后提為12、16、20元,每次考試的前八名可晉級,成績不好的降級。成績好的學員有月薪,伙食、衣服由館里負責提供,畢業后可分配到較好地方。反之,沒有月薪,還要自費伙食,付學雜費,畢業后分配的地方也較差,但如果成績轉好,仍可再改為官費,學員分配出去相當軍事上尉級。
學員一天的日程是:早操一個半小時,上午先50分鐘一堂文化課,后訓練兩小時,下午訓練三個半小時,晚上一個半小時文化課,10點點名總結熄燈。訓練內容:套路、器械、摔跤、長短兵器、散手、拳擊等。文化課分高中、初中、小學三班(學員中的大學生兼當文化輔導員)。學習內容有語文、數學、生理、衛生、解剖、武術源流。
國術館為使學員專心練武,普通教員實行值班制,要求与學員一起住館內,不能隨便回家外出(教授以上人員除外),學員星期天到中午12點才可外出,晚6點歸館。
“術德并重,文武兼修”
現在南京市白下區一條巷,中央國術館就建在這里。經過70年的風雨變遷,絲毫看不出當年威名遠揚的國術館的遺蹤。從逸仙橋畔一條巷巷口開始的這一片居民區,就是原先中央國術館的校址。原來校園里有一片練功的大操場,西面隔條小路就是食堂和宿舍,雨雪天習武的室內練功房───精武館就在河邊。學校還特地修了一道圍牆,防止學生們失足落水。
國術館的宗旨就是清除長期形成的宗派門戶之見,把各地祖傳世襲的特技絕藝統一起來,不應再分內家外家,這在門派林立的當年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看到建館以后出現的少林与武當兩門的分歧与門派之見后,張之江把這個問題提交參事會議(當年),決定取消少林門、武當門,改為教務處,統一教學,統一管理。從此,中央國術館的教學方針納入正軌,順利地蓬勃發展起來。
在建館之初,張之江提出“強种救國,御侮圖存”的口號,對學員提出“術德并重,文武兼修”的要求。期望發揚固有文化,增進全民健康,化除派系,整理教材,訓練師資,統一教學,研究改進,務求普及,以達到自衛圖強之使命。學習時兼收并蓄,而不是互相鄙薄,彼此保密,方能保存并發揚武術這一中國固有之國粹。除拳術外,還要學會器械,如刀、槍、劍、棍、鞭等,還有摔跤、散打、劈劍、刺槍、拳擊等。在國術館的教材中,許多拳術方面的理論、圖解,經過整理編成書籍,圖文并茂。書內插圖,多半請專家表演,每場拍下分鏡頭,再制版印刷。這些材料,對于現代人研究武術功夫的發展与訓練,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今,首期教授班所使用的教科書(含手抄秘本、孤本与公開出版物)尚存于世的有近4000冊(含重复教材)。在這些珍藏的圖冊中,當推《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首期教授班講義》《武備神方》《德源師伯神品》《錢存濟堂丸散膏丹全集》《幼科便覽》《張金江上校抄本》6冊手抄孤本最為珍稀貴重。在其內容之中,記錄了諸如清代光緒初年兩江總督李德貴大將軍秘傳《神化五毒雷電殛法藥方》,清代同治年間山西太原府武藝總教習李德源秘傳《排五毒殛手藥方》《打磚拍瓦藥方》《演練輕功藥方》《硬功排打藥方》等武藝精華。
中央國術館為了把國術普及到全國民族當中,號召各省、市、縣成立省國術館,市國術館,縣國術館,館長由各省主席,市、縣長擔任,副館長由武術名家擔任,這樣起到以國家力量把國術發揚光大,起到推動作用。各省最先創立的國術館為湖南省國術館,隨后有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北省等相繼把國術館建立起來。
武術國考
馮玉祥備禮招賢
中國武術与實戰密不可分,內行人也稱為搏斗的技術。套路固然需要精妙,但作為一個高手的標准,必須要能“打”,能打得倒對手。在國術館建館初始,為了選拔武術尖端人才,充實中央國術館,第一屆全國武術國考于1928年10月15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場正式開始。這次國考的參賽人員,從縣逐級選拔,最后由省、特別市按分配名額組隊參賽。中央國術館作為一個單位,直接選拔代表參賽。報名參加第一屆國考的共三百多人。
這次國考內容非常全面,每一個參賽人員必須先參加10月6日開始的預考。預考內容是刀、槍、劍、棍、拳。預考合格榜上有名者,才能參加15日舉行的對抗比賽,對抗比賽分:摔跤、散打、長兵器和短兵器。這樣一來,原來報名參賽的三百多名中,除去預考不合格淘汰下去的和棄權的以外,只剩下168人實際參加對抗賽。
對抗賽不分年齡和体重,抽簽配對參賽,拳腳打中或踢中對方的算得分,打倒對方的算全胜,取三戰兩胜的淘汰制,選拔优胜者。裁判嚴格規定,在比賽過程中,對咽喉、頭部、后腦、下襠不准打,打者違例。在第一天的對抗賽中,最受關注的是兩位老翁的對決:廣東拳師李會亭72歲,陳壽山62歲,兩位老翁一通 殺,竟然平分秋色。不過,年輕的選手們可沒有這么多好運,這些實力派選手很快脫穎而出,最終殺入決賽。
有些參賽選手并沒有參加散打性質的比賽,只是將自己的絕活呈現給各方,以期獲得青睞。其中,在18日的一場表演中,讓在場的觀眾認識了中國大力士的本領。這名大力士平躺在台上,先用雙手雙腳將四只各重50公斤的石墩舉起,然后又示意四名大漢占到舉起的石墩上,其中一個大漢也手持一個石墩。這一前所未見的功夫震惊了全場,場內一片沸騰,一點不亞于剛才看到拳手格斗時的場面。但這名大力士事后竟然對記者說,如果不是擔心石墩杆的堅固性,還可以讓几個人站到石墩上。听罷此言,惊得記者張口結舌,半天說不出話。但不知何种原因,這位大力士的名字沒有見諸報刊。
比賽在南京中央体育場內長方形的場地上進行,打法不講流派,不以体重分級,臨時抽簽分組比賽,比賽不帶任何護具,凡擊中對方任何部位得1點。按照事先的設計,大賽將有15名選手獲得最优胜獎,其次為优等、中等与及格几等。前三等的選手,被授予武士、勇士、壯士的名號并給予証書。馮玉祥將軍以中央國術館理事會長的名義,為大會最优胜者事先備好了十五份獎品。經過几輪對抗淘汰,最后剩下十七名最优胜者,均為強者,如果再打下去,互施絕技,恐出傷亡事故。因此,沒有向下再打。
原定取十五名作為最优胜者,馮玉祥將軍早已備好了十五份獎品,這十七人怎么分配呢?“場上一分鐘,場下十年功”,經過預試練,到對抗摔、打、長短兵,好不容易打入前十七名,把哪兩位降列為优等行列,真是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討論來,討論去,想出由張之江館長出面,做說服動員工作。于是張之江找到郭長生、楊松山二位說:“二位先生,憑自己的武功技藝,打入前十七最优行列之中,給個人和本館都掙得了榮譽,本應享受最优胜者獎勵,但原定取十五名,這時不便再更改,馮玉祥將軍早已備好十五份獎品,十七人無法分配。本屆國考,主要選拔人才,以充實我館,二位已在本館任教,因此,擬將二位列优等榜首,除享受优等獎勵外,再以馮將軍的名義加贈龍泉寶劍一把,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郭長生、楊松山為中央國術館教官,且張之江先生的為人,深得郭、楊二位的尊敬。張館長這一席話,郭、楊表示欣然同意。至此,這個看來很難解決的問題就這樣很容易地解決了。
武術在國人眼中也是十分神秘的,現在是,過去也是,但希望將來不再是。民間武術家的眼中,盡管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使得武術的使用受到了局限,但他們相信,武術的真功夫依然不可忽視,在某些情況下,武術的功夫要強于現代武器。
武術改國術
專館來授徒
清晨、河畔、公園、晨練隊伍,天空中的魚肚白剛剛浮現,這里便開始了一日的繁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甚至一些幼小的娃娃盡在其中。其中,練習武術的群体占了大多數,拳、劍、器械,閃展騰挪中,盡顯這一傳統項目的生命。
練武術的人都要拜師,從此便師徒相稱,即使現在,民間武術的傳承還保留著這种模式。這种模式創造了不朽的拳術大師,也不知湮滅了多少武術精華。而中央國術館的成立,將這种師徒傳授的方法進行了改革,改為學校式的教學,在這里的學員不再有輩分的分別,學員之間統稱同學,所有的老師都一律稱老師,沒有師叔、師父、師爺之說。1928年3月15日,《國民政府公報》發布文告,中央國術館批准備案。1928年6月,國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
中央國術館的成立要歸功于館長張之江先生,張之江先生不僅僅是武術的提倡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實踐者。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張之江先生出生在河北省“武術之鄉”───滄州,自幼熱愛武術。后來加入馮玉祥的部隊,成為一名高級指揮官。
張之江并不認為有了洋槍洋炮,中華武術就無用武之地了。在張之江所率領的國民軍与討赤聯軍在南口作戰時,討赤聯軍擁有59万人共約50個師的兵力,張之江指揮的國民軍只有22万人約20個師,雙方兵力懸殊。張之江所指揮的國民軍与討赤聯軍周旋了四個多月之久,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主要原因,全靠武術大刀隊堅守陣地,用地壕戰、肉搏戰,使敵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使敵軍無法取胜。這次戰爭,給北伐軍鋪平了北上的道路。
由于張之江在南口指揮作戰時,日夜操勞過度,患了半身不遂之症。張之江在療養過程中,有不少武術專家勸他練習武術,他接受了這個建議,每天練習武術(主要練習太极拳),從不間斷。堅持鍛煉半年后,果然病情逐漸好轉,繼而完全康复。通過他自己切身体驗,他确認武術不僅能殺敵自衛,而且能治病救人,使身体健壯起來,從此,他擺脫一切軍事政治職務,下定決心要把中華武術重新提倡起來。
張之江籌建中央國術館時,蔣介石曾派孔祥熙到張之江家中,敦聘張之江為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當時張之江婉言謝絕。張說:“我提倡武術比當部長更能表達我的愛國之心,因為武術能起到救國衛民的遠大作用。”現存于世的一張照片中,張之江先生一個標准的太极功架,說明了先生對武術的真心熱愛。
要人齊聚國術館
重金禮聘選賢才
張之江認為武術是祖國的國粹、國寶,他在1927年向中央申請把“武術”改為“國術”,以提高武術的重要性,當即獲得中央批准,從此“武術”便改稱“國術”。
為了把武術發揚光大,除掉“東亞病夫”的帽子,他准備籌辦“國術研究館”,國術研究館的組織,不僅是研究武術机构,其中還設有武術訓練大隊,培養武術師資。按說國術研究館屬于學術教育机构,然而教育部認為武術是已經被淘汰的產物,不需再提倡而不批准,雖經一再申請,最后只准屬于民眾團体,不屬于教育系統,經費自籌,百般刁難。
張之江創建國術館的心切,便各方奔走呼吁,最后找到革命先烈李烈鈞先生,當時李烈鈞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相當國民政府副主席,他和張之江是辛亥革命云南起義的老戰友,交情甚篤。當張之江把教育部刁難情況告訴他以后,李烈鈞當即拍板,他說:“教育部既然不准,干脆由中央國民政府直接領導,屬于國民政府直屬机构,經費由財政部國庫開支,每月定為五千元,不足之處,可以自行籌措。”因此,“國術研究館”便改稱“中央國術館”。
有了官辦的經費,國術館的經費自然寬裕了許多,可以放心聘請有名的拳術大師來館任教了。中央國術館為了征集武術人才,采取重金禮聘优秀人才的辦法。如:楊澄甫是練楊式太极拳的,以重金五百大洋聘為教授,當時一元三角大洋銀元可買大米一擔(74公斤),一元六角大洋可買白面25公斤。形意拳大師孫祿堂是以三百大洋聘為教授。
中央國術館的教師分為三級,約有20多名教師中分為教授一級,月薪280元,二級160元,三級120元。教員一級80元~100元,二級50元~80元,三級40元~50元,助教32元。
學員給“工資”
能“打”受獎勵
中央國術館最初的教學組織分為兩門,一是少林門,一是武當門,少林門門長是王子平,武當門門長是高振東,各門設科長一二人,科員若干人。學員們可以在各個學期從不同的老師那里學習不同的功夫,并按照學習情況給予獎勵或懲罰。
國術館的招生由教務處管轄,進入國術館的學員進入教授班學習,招收學員不限學歷,完全憑武術水平擇优錄取,建館后共招收了三期,每期為三年。學員第一、二年學習課程,第三年出去實習。考試分三個月為季考,六個月為大考,年終考試,按考試成績定為一、二、三等練習員,練習員薪金開始分別為8、12、16元,后提為12、16、20元,每次考試的前八名可晉級,成績不好的降級。成績好的學員有月薪,伙食、衣服由館里負責提供,畢業后可分配到較好地方。反之,沒有月薪,還要自費伙食,付學雜費,畢業后分配的地方也較差,但如果成績轉好,仍可再改為官費,學員分配出去相當軍事上尉級。
學員一天的日程是:早操一個半小時,上午先50分鐘一堂文化課,后訓練兩小時,下午訓練三個半小時,晚上一個半小時文化課,10點點名總結熄燈。訓練內容:套路、器械、摔跤、長短兵器、散手、拳擊等。文化課分高中、初中、小學三班(學員中的大學生兼當文化輔導員)。學習內容有語文、數學、生理、衛生、解剖、武術源流。
國術館為使學員專心練武,普通教員實行值班制,要求与學員一起住館內,不能隨便回家外出(教授以上人員除外),學員星期天到中午12點才可外出,晚6點歸館。
“術德并重,文武兼修”
現在南京市白下區一條巷,中央國術館就建在這里。經過70年的風雨變遷,絲毫看不出當年威名遠揚的國術館的遺蹤。從逸仙橋畔一條巷巷口開始的這一片居民區,就是原先中央國術館的校址。原來校園里有一片練功的大操場,西面隔條小路就是食堂和宿舍,雨雪天習武的室內練功房───精武館就在河邊。學校還特地修了一道圍牆,防止學生們失足落水。
國術館的宗旨就是清除長期形成的宗派門戶之見,把各地祖傳世襲的特技絕藝統一起來,不應再分內家外家,這在門派林立的當年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看到建館以后出現的少林与武當兩門的分歧与門派之見后,張之江把這個問題提交參事會議(當年),決定取消少林門、武當門,改為教務處,統一教學,統一管理。從此,中央國術館的教學方針納入正軌,順利地蓬勃發展起來。
在建館之初,張之江提出“強种救國,御侮圖存”的口號,對學員提出“術德并重,文武兼修”的要求。期望發揚固有文化,增進全民健康,化除派系,整理教材,訓練師資,統一教學,研究改進,務求普及,以達到自衛圖強之使命。學習時兼收并蓄,而不是互相鄙薄,彼此保密,方能保存并發揚武術這一中國固有之國粹。除拳術外,還要學會器械,如刀、槍、劍、棍、鞭等,還有摔跤、散打、劈劍、刺槍、拳擊等。在國術館的教材中,許多拳術方面的理論、圖解,經過整理編成書籍,圖文并茂。書內插圖,多半請專家表演,每場拍下分鏡頭,再制版印刷。這些材料,對于現代人研究武術功夫的發展与訓練,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今,首期教授班所使用的教科書(含手抄秘本、孤本与公開出版物)尚存于世的有近4000冊(含重复教材)。在這些珍藏的圖冊中,當推《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首期教授班講義》《武備神方》《德源師伯神品》《錢存濟堂丸散膏丹全集》《幼科便覽》《張金江上校抄本》6冊手抄孤本最為珍稀貴重。在其內容之中,記錄了諸如清代光緒初年兩江總督李德貴大將軍秘傳《神化五毒雷電殛法藥方》,清代同治年間山西太原府武藝總教習李德源秘傳《排五毒殛手藥方》《打磚拍瓦藥方》《演練輕功藥方》《硬功排打藥方》等武藝精華。
中央國術館為了把國術普及到全國民族當中,號召各省、市、縣成立省國術館,市國術館,縣國術館,館長由各省主席,市、縣長擔任,副館長由武術名家擔任,這樣起到以國家力量把國術發揚光大,起到推動作用。各省最先創立的國術館為湖南省國術館,隨后有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北省等相繼把國術館建立起來。
武術國考
馮玉祥備禮招賢
中國武術与實戰密不可分,內行人也稱為搏斗的技術。套路固然需要精妙,但作為一個高手的標准,必須要能“打”,能打得倒對手。在國術館建館初始,為了選拔武術尖端人才,充實中央國術館,第一屆全國武術國考于1928年10月15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場正式開始。這次國考的參賽人員,從縣逐級選拔,最后由省、特別市按分配名額組隊參賽。中央國術館作為一個單位,直接選拔代表參賽。報名參加第一屆國考的共三百多人。
這次國考內容非常全面,每一個參賽人員必須先參加10月6日開始的預考。預考內容是刀、槍、劍、棍、拳。預考合格榜上有名者,才能參加15日舉行的對抗比賽,對抗比賽分:摔跤、散打、長兵器和短兵器。這樣一來,原來報名參賽的三百多名中,除去預考不合格淘汰下去的和棄權的以外,只剩下168人實際參加對抗賽。
對抗賽不分年齡和体重,抽簽配對參賽,拳腳打中或踢中對方的算得分,打倒對方的算全胜,取三戰兩胜的淘汰制,選拔优胜者。裁判嚴格規定,在比賽過程中,對咽喉、頭部、后腦、下襠不准打,打者違例。在第一天的對抗賽中,最受關注的是兩位老翁的對決:廣東拳師李會亭72歲,陳壽山62歲,兩位老翁一通 殺,竟然平分秋色。不過,年輕的選手們可沒有這么多好運,這些實力派選手很快脫穎而出,最終殺入決賽。
有些參賽選手并沒有參加散打性質的比賽,只是將自己的絕活呈現給各方,以期獲得青睞。其中,在18日的一場表演中,讓在場的觀眾認識了中國大力士的本領。這名大力士平躺在台上,先用雙手雙腳將四只各重50公斤的石墩舉起,然后又示意四名大漢占到舉起的石墩上,其中一個大漢也手持一個石墩。這一前所未見的功夫震惊了全場,場內一片沸騰,一點不亞于剛才看到拳手格斗時的場面。但這名大力士事后竟然對記者說,如果不是擔心石墩杆的堅固性,還可以讓几個人站到石墩上。听罷此言,惊得記者張口結舌,半天說不出話。但不知何种原因,這位大力士的名字沒有見諸報刊。
比賽在南京中央体育場內長方形的場地上進行,打法不講流派,不以体重分級,臨時抽簽分組比賽,比賽不帶任何護具,凡擊中對方任何部位得1點。按照事先的設計,大賽將有15名選手獲得最优胜獎,其次為优等、中等与及格几等。前三等的選手,被授予武士、勇士、壯士的名號并給予証書。馮玉祥將軍以中央國術館理事會長的名義,為大會最优胜者事先備好了十五份獎品。經過几輪對抗淘汰,最后剩下十七名最优胜者,均為強者,如果再打下去,互施絕技,恐出傷亡事故。因此,沒有向下再打。
原定取十五名作為最优胜者,馮玉祥將軍早已備好了十五份獎品,這十七人怎么分配呢?“場上一分鐘,場下十年功”,經過預試練,到對抗摔、打、長短兵,好不容易打入前十七名,把哪兩位降列為优等行列,真是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討論來,討論去,想出由張之江館長出面,做說服動員工作。于是張之江找到郭長生、楊松山二位說:“二位先生,憑自己的武功技藝,打入前十七最优行列之中,給個人和本館都掙得了榮譽,本應享受最优胜者獎勵,但原定取十五名,這時不便再更改,馮玉祥將軍早已備好十五份獎品,十七人無法分配。本屆國考,主要選拔人才,以充實我館,二位已在本館任教,因此,擬將二位列优等榜首,除享受优等獎勵外,再以馮將軍的名義加贈龍泉寶劍一把,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郭長生、楊松山為中央國術館教官,且張之江先生的為人,深得郭、楊二位的尊敬。張館長這一席話,郭、楊表示欣然同意。至此,這個看來很難解決的問題就這樣很容易地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