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
紫砂泥是目前为止独属于宜兴的稀有陶土资源,目前世界上唯一无二。有人说,这是上帝对宜兴的垂爱,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储藏了丰厚的“五色土”,让智慧而又勤劳的宜兴制陶人忙碌了数百年,捏制了温婉大气的紫砂壶,书写了彪炳千秋的陶文化。
现将紫砂泥的有关情况做扼要介绍。
紫砂泥的分类
紫砂泥是宜兴甲泥矿中的细薄夹层里的特殊粘土,因其氧化铁含量较高,经1100℃-1200℃高温焙烧后呈紫色或紫褐色,所以称为紫砂。从广义上讲,紫砂泥是紫泥、红泥(亦称朱砂泥)和绿泥(古称团山泥)三种制作紫砂陶泥料的统称。这三种基泥因为矿区、矿层分布的不同,制品的烧成气氛和温度的变化,所以光彩变化多端,妙不可言。清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对紫砂泥做过这样的描述:“夫泥色之变,忽葡萄而绀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这“五色土”深藏于山腹地层之中,要像采掘煤炭一样打矿井取土。每1000公斤“甲泥”中仅有三五十公斤紫砂土,故称“泥中泥”、“岩中岩”,其名贵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紫泥是甲泥中的精髓,为粉砂粘土质结构,块状,有球形灰黄色雀斑,并含细碎光亮的白云片,呈深紫、灰紫、暗紫诸色。品种有净水泥、底槽青、红皮龙、白麻子和乌泥等,以底槽青为贵,是做高档紫砂壶的上佳泥料。丁蜀镇黄龙山矿区的紫泥储量最大,品质最优。
红泥古时候称石黄泥,就是所谓的“未触风日的石骨”。矿土呈橙黄色,深埋于嫩泥矿土的底层,故产量很少。因为其含铁的多寡,烧成后呈现朱泥色、朱砂紫和海棠红等光彩。此泥原产于丁蜀镇的川埠西山和赵庄山。
绿泥以略带青砂色而得名,从前亦称“团山泥”。团山位于丁蜀镇黄龙山和青龙山的北侧接壤处。绿泥是紫泥矿层中的夹脂,表面有油脂状光泽,属于完全解理的矿物,石英含量较高。
此外,还有天青泥,出于黄龙山山麓的蠡墅,烧成后成黯肝色。其支脉有梨皮泥,烧成后呈冻梨色。淡红泥,烧成后呈松花色。浅黄泥,烧成后呈豆碧色等。
这些紫砂泥都可以单独或者相互拼制调砂后做壶。早在明清时期,艺人们就能做到:“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种种变异,妙出机杼。”所以紫砂壶的色相是五彩的,有天青、黯肝、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朱砂紫、海棠红等等,素心素面,古朴沉静。不但历史上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之说,而且当代也有人惊叹:“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
紫砂泥的特性
紫砂泥不仅光彩丰硕,而且物理机能卓绝,无与伦比。紫砂泥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原料,用其制作陶器经高温烧成之后,天生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磁铁和双重气孔结构等物相。这种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茶具透气而不渗水,沏茶能保持汤色和茶香,越宿不变质。爱茶人在味觉、视觉、嗅觉方面均获得完美的享受。
紫砂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任凭制陶人的随意捏制,揉进情感和创意。还可以让文人雅士介入,将诗、书、画、金石、篆刻、微雕诸艺集于一体,在把玩、品茗中陶冶心情,得到精神上的至善至美。
紫砂泥的储量
宜兴陶土矿按其成因,均属内陆湖泊相及滨海相沉积矿床,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它们大约在2亿至4亿年前已经形成。
目前,宜兴境内已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102处,探明储量7300万吨,保有储量6500万吨,前景储量2800万吨。其中含有紫砂泥的甲泥矿28处,探明储量5983万吨,保有储量5796万吨,前景储量1160万吨。据权势巨子资料表明,丁蜀镇黄龙山以北至宜兴陶瓷工业园区以南一带0.69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探明B+C+D级甲泥储量1157万吨,其中有紫砂泥35万-58万吨。矿层距地面60-200米,这将是紫砂陶出产的大型原料基地。此外,宜兴其它甲泥矿中的紫泥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分别为90万吨。若按每年用量万吨计算,也可用百年以上。固然紫砂泥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会越用越少,但是“紫砂泥枯竭”之说是没有根据的危言耸听。
为了科学规划,公道开采,2005年4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对黄龙山紫砂矿进行保护的通知。经省人代27次会议批准的《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也于2007年4月1日起实施。这对推动传统紫砂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今年6月底,宜兴市政府将恢复对紫砂泥矿的有序开采,专供制作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