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北橫櫻花大道~賞櫻秘境「巴陵古道生態園區」~吳養春
春節北橫櫻花大道~賞櫻秘境「巴陵古道生態園區」~吳養春
司馬庫斯(泰雅語:Smangus),位於台灣新竹縣尖石鄉的一個泰雅族部落,被稱為黑色部落,後因發現神木群,發展觀光。
泰雅先祖在遷移的過程中,對於地名的地名多以該地的地形、植物、 感受加以描述後命名,如鎮西堡(Cinsbu)的意思就是「清晨,太陽第一個照到 ,終年日照充足,土壤肥美的地方」、「馬里闊丸」(馬里光),意思就是水源之地,「哈盆」的意思就是「河谷平坦地」。
「司馬庫斯」在泰雅語中指的就是一種櫟,塔塔加櫟或銳葉高山櫟。這種高山櫟普遍生長在現今司馬庫斯、新光、鎮西堡山區,落葉肥沃了土壤、櫟果提供了動物充足的食物來源,形成豐富的生態,也因此地水源豐沛、獵物種類多,吸引了馬里闊丸群部分的先祖到此定居,第一眼所見盡是Smangus樹,便以此命名。 「司馬庫斯」地名,延伸意即「櫟(橡)樹茂密,獵物豐厚、土壤肥沃之地!」
位處深山交通不便,居民必須徒步穿越溪谷五個小時(以當地原住民成人的腳程)到相隔一個山谷的新光部落來取得日常生活的物資以及上學。也由於較封閉的環境,當地保留了不少泰雅族的傳統生活風貌。
司馬庫斯位於新竹山區雪山山脈主稜的山腰,面朝塔克金溪溪谷,海拔約1500公尺。2011年居民共28戶,174人,全為泰雅族人,部落採以色列集體農場的共同經營模式,將符合傳統價值的經營方法成立九部三會(農業、工程、文化教育、經濟、研發、人事、環境資源、餐廳民宿部,三會是長老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和共同經營大會)進行組織化運作。
居民早期主要以農業為主,農產品有小米、水蜜桃、蔬菜等。近年來觀光業開始發展,居民轉向以觀光業為主,並且有民宿、餐聽等漸次成立,但當地居民仍堅持以木及竹子為建材造新的建築物。
根據 1996 年林務局公布的排行,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巨木都位於司馬庫斯的巨木區。這兩棵司馬庫斯的巨木都屬於紅檜,第二名的巨木周長 20.5 公尺,第三名的巨木周長 19.7 公尺。
1991 年司馬庫斯部落的鄰長曾振川等人到巴陵地區時,發現當地因巨木帶來的觀光業以及水蜜桃的種植而使生活大有改善。當天鄰長睡夢之際隱約聽到上帝指示在司馬庫斯也有巨木,之後鄰長想起先人所說往鴛鴦湖方向有紅水及大樹的事,於是在回到部落後發動本地居民前往尋找巨木,經過兩三個月的尋找才發現了壯觀的巨木區。部落透過各種管道對外宣傳,使巨木的存在為外界所知,少數遊客也前來一睹巨木的丰采。
巨木的發現也促使司馬庫斯道路的開闢得以展開。產業道路在1995年底開抵部落,將司馬庫斯的發展帶向了不同的階段。司馬庫斯維持山林原貌、幾乎沒有污染,「上帝的部落」也成為司馬庫斯的另一個代號。
拉拉山,又名達觀山,位於桃園縣復興鄉和台北縣烏來鄉交界,海拔2,031公尺。「拉拉」一詞在泰雅族語裡有美麗的意思。1986年成立達觀山自然保護區於該山與塔曼山稜線南側地區,總面積約為6390公頃,涵蓋範圍包含北橫上巴陵一帶的鄰近山區,已將保護區內的檜木巨木群、山毛櫸、台灣扁柏、台灣黑熊、台灣獼猴、帝雉、水鹿等動植物列為保育類。而當地盛產的水蜜桃是揚名全國的。其中深受關注的是區內的22株神木,其樹齡高達500至3000年不等,散布於全長3.7公里的景觀步道旁。
開車:自大溪循7號省道行駛至蘇樂,再往右側行駛至三光,即可到達。
後來閩南客家人移居台灣,這裡的族人用獵得的獵物或自己生產的農產品,與平地人換取其他生活必需品,如:鹽等。
台灣光復到民國五、六十年之間,部落的因為位於高山偏遠地區,交通十分不便,前山多處部落多已經開發,但拉拉山這邊卻少有開發建設,鄰近的部落,沒有人願意嫁到拉拉山地區。民國五、六十年後,開始種植高級水果,一開始是種植水梨,但因為族人不善管理果園,所以收成不佳,生活改善有限。拉拉山水蜜桃有「 水蜜桃的故鄉 」之稱。
在台灣原住民中,在臉上刺青(人類學家稱之為紋面或文面)的民族有泰雅族與賽夏族,而賽夏族的文面主要與泰雅族互動生存相關,賽夏族人本身不會刺文,多由泰雅族人執行,也因此,台灣真正擁有長久文面文化基礎的,僅有泰雅族。 泰雅族語稱文面為ptasan,有四種意義:
- 驅除邪魔的作用;
- 美麗雅觀的效果;
- 族系的識別;
- 榮耀的象徵。
紋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 --- 泰雅族正以其精緻的織布聞名於世 。事實上,除了美觀、避邪,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以外,文面也是泰雅族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傳統上,泰雅族的男嬰出生一星期後,族中長老便會贈送一把刀,家人會將他的臍帶放在打獵用的藤盒,由母親將其抱至屋外,有向狩獵的路上,祝禱男嬰成為勇猛的獵人,可以得知泰雅族男性是天生的獵人,男子到十二、三歲後,外出時必配刀,片刻不離身,不論外出或戰鬥都隨時配刀,刀具可以說是泰雅族勇士的生命。泰雅族的刀具是原住民族群中,長度最長,彎度最彎,刀背最厚,文獻記載中,泰雅族之勇士刀背厚達0.7cm以上,全長甚至有達1公尺以上者。
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母親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然而,文面的風俗在台灣的日治時期已經逐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紋面的泰雅人,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族人了。
泰雅族的死亡分為善終及惡死兩類;凡在家中有親屬陪伴而死亡者為善終;在野外露天死亡或被害以及自殺、難產等皆屬惡死。
泰雅人死者葬於床下,屍體豎葬,上方蓋一石板,覆土於其上整平。
喪家在喪葬後半月或一個月後,邀請曾參加喪葬之親戚,至其家飲酒,主喪人及死者的配偶持酒赴野外,呼亡靈作祭並送亡靈。送靈後即表示一切回復正常。若有惡死者,通常在發現死亡之處就地掩埋。喪葬完畢後,請巫師作禳祓祭以驅除惡靈。
歷史上,由於泰雅族剽悍善戰、堅韌耿直,因此在台灣的日治時期,不時爆發激烈的抗日事件,其中以又霧社事件最為猛烈。也因為這樣,泰雅族人的傳統儀式和文化,被日本人破壞和禁止的項目特別多,也強力受到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改造。
「高天生」,民國10年出生;他是部落裡二戰期間「高砂義勇隊」唯一的倖存者,如今他也是現存泰雅族紋面老人中唯一的Yatas(爺爺)。泰雅族的Gaga(傳統祖訓),族人相信必須紋面,將來往生了才能通過「彩虹橋」回到祖靈的懷抱。
他22歲結婚,結婚還不到兩個月,就被日本政府徵召,加入「高砂義勇隊」,到南洋打仗。高砂義勇隊很勇猛,和盟軍作戰時,日本人總讓他們打前鋒,日本戰敗後,他們坐美軍軍艦回到台灣,部落裡一起出征的有四個,只剩下他一人回來。
爺亨梯田的最高點海拔約700公尺, 四周青翠綠林,景致脫俗,您可以很悠閒的享受清幽,靜聆蟲鳴鳥語,來趟拉拉山深度旅行。
日本的所謂「大東亞戰爭」以南進為方向,徵用山地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派往菲律賓、新幾內亞、拉巴島...等地。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本陸軍第十四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奉令領兵攻打菲律賓的巴丹要塞。台灣軍司令官本間中將向陸軍總部建議:要攻取巴丹要塞,必須徵用熟識自然環境的台灣高砂族。克服自然環境。於是,委請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從軍高砂青年」。公告一出,山地部落掀起「不志願非男人」的從軍熱潮。
第一批應徵者高達五千人。他們拿著祖先傳承的番刀應徵。其中不少人提出「血書」,爭先恐後,志願從軍。
高砂族本來就具有日本古代的「武士精神」,加上受過日本教育,「日本國民」的意識,非常強烈。
1942年春,軍方從志願從軍者當中選拔五百人,組成「高砂挺身報國隊」(第一批高砂義勇隊),投入巴丹半島的攻略戰。
高砂義勇隊的任務是,開始舖橋,搬運彈藥及糧食。對於尚武的他們來說,甚感失望。但他們盡忠盡職,茂密的原始叢林好像是自己的家園,視、聽覺及方向感像野獸一般敏銳。
原先,日本人認為高砂族是野蠻、不講理的族群而抱持戒心,但由於他們表現優異,不久即獲得日本戰友的信賴和尊敬。終於攻陷巴丹要塞,奠定「高砂義勇隊」的盛譽。
高砂義勇隊第二次投入戰鬥,是在新幾尼亞(印尼)的克勒唏特爾戰役。這場戰役是日軍在瘧疾、饑餓交迫之慘況下,與物資充裕的美軍作殊死戰的著名戰役。
高砂義勇隊在這場戰役中,在極限狀況下,發揮了高砂義勇隊的超人能耐,並善用「夜間游擊戰術」,揮著番刀摸黑殺入美軍營房,展現意想不到的威力。
義勇隊的派遣前後7次,約2500名參加。「高砂族」冒死強攀懸崖,出其不意潛入美軍背後,以投擲手榴彈的方式瓦解美軍防禦,由於他們表現傑出,日軍指揮官本間雅晴中將,遂賜給臺灣原住民士兵「高砂義勇隊」的尊稱。認為,「高砂隊員的英勇、服從、為長官效命及犧牲奉獻的精神」,就是日軍成員也望之不及。
1945年6月,美、日軍在菲律賓的馬尼拉的攻防戰,包括前總統李登輝之兄李登欽在內的3000位台灣籍的日本兵陣亡,也有250位高砂義勇隊成員和18位日本士官,從海南島前往救援,就以微薄的人力組成敢死隊,身綁炸彈手拿尖刀和兩萬美軍大戰,最後竟與美軍纏鬥7小時才陣亡。
高砂義勇隊員的刀被日本人稱之為「生命刀」,意思是用一把刀可以找尋獵物、蓋房子。
最忠貞的臺灣原住民日本軍,因戰爭能成為「日本國民」認為是極為光榮,高砂義勇隊的「日本國民」意識非常強烈,他們生為日本國民,能為日本出征作戰,也能死成日本英靈。
1974年,印尼軍方接獲摩祿泰島村民的報告,說在叢林中發現疑似「野人」的出沒。軍方就組織搜索隊前往調查,在包圍了好幾天後,終於發現了一名還在戰爭狀態的「日本兵」,他是日軍上等兵的中村輝夫,是來自台灣台東的阿美族人,中文名字為李光輝。當時他還想跟人家拼命,但眾人告訴他:「世界大戰早已經結束了」勸他出來投降。
但他仍不為所動說著:「除非我的長官來叫我投降,我才肯出來。」幸好他唯一還活著的長官找著了。他的長官身穿軍服站在「李光輝」面前時,他雙腿併正大聲喊:「長官好。」國際大幅的報導,因他藏身在叢林裏三十幾年,如何度過種種艱困的傳奇,日本人更希望他能去日本。因為,代表著日本軍人堅忍不拔服從到底的精神。
但國民黨不讓他去,只蓋間類似南洋的草屋的房子給他住。而回故鄉的李光輝,立即接受到殘酷的事實,當他被征召入伍時,剛新婚不久太太懷孕,然而在他失蹤三十年中,太太再嫁,孩子跟隨養父姓。李光輝的返家,造成兩家殘酷的尷尬。最後法院判決李光輝勝訴,因為他離家時沒有提出離婚聲明。
再嫁的太太與孩子,只好兩家走動,面對殘酷得到的親情,李光輝每天就坐政府蓋的草屋前,對著台灣各地包遊覽車專程來「參觀」李光輝人們。坐在那裡的李光輝,閑而無聊就香煙一支一支的抽。
回台灣四年後,他得了肺癌死了,30年叢林艱困生活沒死,回到故鄉沒多久,在日本人心中的英雄人物死了!
桃園縣風景區管理所在復興鄉增設旅遊新秘境「巴陵古道生態園區」,走訪百年古道,領略原鄉部落之美。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是泰雅族人早年在復興山區建造的部落通道,歷史近百年,古道沉寂百年後完整重現,環山而行,沿路都是原始闊葉樹林,還有難得一見的華香樹、巴陵石竹,跨越樹梢成為穿樹龍的血藤與垂掛樹身的樊尼蘭,堪稱是泰雅族的神秘幽境。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位在拉拉山,從大溪出發,途中停留角板山行館賞櫻,再從拉拉山旅遊服務中心進入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體驗拉拉山自然生態與泰雅人文之美後,可再到中巴陵三龜觀景平台觀賞萬年地質地貌,並於上巴陵住宿與用餐,晚間可至上巴陵停車場觀星,第二天就走訪拉拉山生態教育館及拉拉山神木群,觀看巨木與雲霧森林。
北橫沿線堪稱櫻花大道,目前復興鄉高義蘭部落、光華部落、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角板山行館及羅馬公路的櫻花開得最為茂盛,春節可以安排來趟北橫的賞櫻之旅。
<<<>>>西元一八七五年,俄國軍官伊比斯來台深入原住民部落探險;一百卅九年後,兩名俄籍男子帶著伊比斯探險手繪圖來台,隨前人足跡走進台灣原民部落。
拉普汀說,西元一八七五年軍官伊比斯(Pavel Ivanovich Ibis)趁俄國軍艦長期停泊香港機會來台探險,以近三個月時間走訪台灣十多個原住民部落。
隔年在俄羅斯「海洋彙編」雜誌發表「美麗島之旅」報告,並附獵槍、獵刀、器皿、石板屋等手繪插圖。但因在台期間罹患瘧疾,不久病逝,年僅廿五歲。
拉普汀說,那個年代獨自進入山區,可能遇到會「獵人頭」的原住民,據伊比斯的記載,原住民初見外國人會保持距離,但慢慢熟了會展現好客一面。這幾天他們充分感受伊比基說的熱情。
拉普汀表示,結束這趟旅程,回國後要舉辦「俄羅斯旅人眼中的台灣」影像展,讓更多人看到台灣之美。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辦「瓦拉米步道人文生態研習營」
從5月到11月,總共12梯次;瓦拉米山區蘊藏豐富的動植物,人文史蹟與壯麗的天然景觀,是民眾親近大自然最佳行程。
玉管處副處長吳祥堅表示,瓦拉米步道位於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沿著拉庫拉庫溪蜿蜒穿梭於綠色森林,依「日治八通關越嶺道」修建而成。
瓦拉米步道人文生態研習營,分為兩種行程,2天1夜行程(步道口到佳心)參加者必須有1天徒步9公里的體力;3天2夜行程(步道口到瓦拉米山屋)要有1天徒步14公里的體力。
研習課程包括,瓦拉米步道自然生態及夜間生態探索,人文歷史遺跡探秘,在地文化傳統祭儀,及原住民傳統食材製作饗宴。
吳祥堅指出,藉由慢活、漫遊的生態研習方式,走進瓦拉米步道探索自然生態,體驗卓溪鄉布農族部落人文之美,可以了解布農族人與大自然如何相互共存,並落實自然資源永續經營觀念。
http://www.wretch.cc/blog/wu200520心靈故鄉 心靈角落 夢想花園 夢想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wu200620/ 喜瑪拉雅山心靈故鄉
wu200620@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