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管「氣切」~吳養春
插管「氣切」~吳養春
插管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氣管內管誤置入食道,其他還包括內管置放太深造,病人常合併有心跳加快,血壓增高,顱內壓增加,心肌梗塞,甚至心律不整等。
正常人的氣道對於外來的病菌或髒東西,有自然的保護作用,包括氣道上皮細胞纖毛的擺動,將病菌送至喉頭再吞下去或咳出來,或利用咳嗽的高壓力將氣道內的物質咳出等。而插管後氣管內管阻礙了這些自然的保護機制,加上可能吸入口腔咽喉的分泌物或胃部的內含物而加重感染的機會,因此氣管內管放置時間愈久,愈有可能肺部感染。
插管是個救命的動作,幾乎所有的急救過程都少不了它。拒絕插管幾乎等於拒絕進一步治療,通常只有在癌症末期、植物人或其他末期病患才會見到拒絕插管。
插管也不表示病人一定會好,它代表的是醫師有機會進一步治療病人進而控制病情,最終的目的仍然是移除氣管內管回復正常的狀態。有一定比例的病人,插管後,氣管內管從此無法拔除,尤其在老年人,多重器官衰竭的病人更常見到。
插管後能不能拔管?有沒有什麼好的預測因子可以用來評估插管後能不能拔管,答案是沒有足夠的證據。
這個難題只有藉著醫師與家屬不斷的溝通,讓家屬或病人來作最後的決定。
所謂「氣管切開術」,簡稱「氣切」,是從頸部作氣管切開後放置氣切套管,目的是在建立一個與外界連接的呼吸道,可外接呼吸器或作為抽痰的管道。當病患有上呼吸道腫脹或狹窄,需長期使用呼吸器,或是自咳能力差,而呼吸道又有大量痰液無法清除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施行「氣切」,以利後續照顧。
「氣切」或許可以改善病患喘的感覺及呼吸費力的情形,但只是提供一個方便照顧的途徑,對於原本的疾病並不會改善,並無法改變疾病的病程。
氣切的選擇,不是那麼絕對,必須考慮病患存活時間、生活品質、可治療性…。病情最後可能演變呼吸衰竭、氣切後一輩子依賴呼吸器的命運。
臨床上,決定是否氣切或插管常令家屬陷入兩難。因此,醫療人員必須詳細告知並分析病患的各種可能預後情形,再由家屬或病患本人(意識清楚前)做決定。醫師的解釋必須要詳實,不能只著眼於眼前呼吸器的脫離或照顧的方便,也要考慮到對病患是否有實質幫助、家屬的家庭背景及經濟狀況;而家屬的考慮也要儘量周全,需尊重病患之前的想法,了解氣切是否對病情有幫助,呼吸器依賴的價值與否,病患存在的尊嚴與價值。因此,插管或氣切的選擇,會有掙扎,但更需慎重。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u200520/活在未來的廿年中
http://www.wretch.cc/blog/wu200520心靈故鄉 心靈角落 夢想花園 夢想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wu200620/ 喜瑪拉雅山心靈故鄉
wu200620@yahoo.com.tw